您的位置: 游戏资讯 > 游戏问答

赣州十八滩,赣江上游 十八险滩

来源:网络 浏览:78 2022-11-08 09:49:01

赣江十八滩的地理位置是赣州至万安流域段,该段是南岭山系罗霄山脉中段,也是武夷山脉的余脉。 地形险峻,地形复杂。 赣江到了这一段,很多水流都很急。 赣州至万安,桃源滩(储滩)百涧滩(龙爪滩)罗门滩)天柱滩)南风滩)夏府滩)铜盆滩)金沙滩)良口滩)昆仓滩)晓滩)武朔)原名“武术”)小蓼滩)大蓼滩)大蓼滩)

赣江十八滩湍急的水流是鱼类勇敢者的乐园。 鲥鱼从海洋进入长江,通过浩浩荡荡的鄱阳进入赣江,溯河而上,然后千里迢迢来到赣江十八滩产卵繁殖,过程令人惊叹。 鲥鱼也很辛苦。 这种鱼非常强硬,以吃同类为生。 肉质细嫩可口。 此外,老鹳草、长江老鹳草……新石器时代,人们曾远眺这片天然渔场,在恐滩筑城,开始渔猎生活。 渔业已成为赣江十八滩求生的老职业,万安县渔梁城址就是最好的证明。

赣州十八滩,赣江上游 十八险滩

赣江十八滩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养育着沿岸人民,但它也是赣江航运最困难的水域,千百年来,人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赣江十八滩文化。 最重要的物证是船,船的形状、大小必须适应赣江十八滩航运的需要。 据说从中原来的船到万安后要更换船,确保顺利渡过滩。 船的不同决定了赣江十八滩航运的特点,主要是船工和纤夫的人数,以及航运的组织方式与众不同。 赣江十八滩航运有精细分工,有钱人置船当艄公,有钱人撑船当艄公,有撑船经验的人当滩师。

这些十八滩讨生活的人们都在演绎赣江十八滩的风流韵事。

供图/万安县博物馆临摹/叶沁

渔民

自古以来,赣江十八滩水域就有以捕鱼为生的水上人家,但捕鱼绝对是赣江边的谋生手段,在经济总量小的古代,渔业是一个不小的产业。

据《万安县志》记载,1958年捕获县境鱼子52只(户),捕获486担;1960年捕获县境鱼子79只(户),年捕获1320担;1981年捕获韶口、百嘉、罗塘、绵津、弹前、芙蓉到目前为止,赣江十八滩水域只剩下约十几艘网船、两三只竹排。 这些网船和竹排大多来自赣南和遂川。 船主不是专业的渔民。 他们在海边有工作,农业闲着出来捕鱼,农业忙着回田地。

生活在水上的渔民,像“土刨族”农民、“草刨族”牧民一样属于“水刨族”。 不同的是,这个家族并不是牢固的土地,而是长年在水中漂浮。 他们的生活来源在水上,财产在水上,梦想也在水上。 他们在水上吃喝,在水上繁衍后代,继续生存技能和生命意义。

传统赣江十八滩渔民,心地朴素坚韧,看淡人生容易满足,几百年几千年来,没有什么力量能改变他们。 一年四季,渔民大部分时间盯着赣江十八滩这个河域,看着河水涨了水落,看着水越来越浑,像往常一样平静地下网,又平静地收网,时多时少,淡然进入船舱秋天,河流枯萎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带着家人顺流而下,过上几个月的游渔生活。 他们先在峡湾和新干等地捕鱼,有时也会进入鄱阳湖。 到了冬天,他们会逆流而上回到赣江十八滩。

在赣江十八滩找传统渔民并不容易。 认真询问后,发现武术海滩附近有人捕鱼。 我驱车会见了肖家忠,和他谈了好几次,他爽快、朴素、落落大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肖家忠生于1942年,育有四儿五女。 世世代代都在武术滩附近的水域捕鱼。 据老肖回忆,他的祖辈从湖南逃到泰和,又从泰和搬到赣县茅店,此后几百年他们家以打鱼为生,直到他那一代人陆续上岸。 渔夫肖家忠的父亲80多岁,60多岁还在捕鱼,但祖父活得更长,活了90多岁。 也许是那种淡而无争、只求温饱的人生态度,让他们像河流一样漫长。

说起捕鱼,老人茫然失措。 过去赣江十八滩鱼品种多,数量也多。 渔民在十八滩捕鱼。 虽然收入不多,但可能比农民种田好一点。 赣江十八滩鱼的品种变少了。 有些鱼现在看不见了。 鱼的数量也越来越少,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的传统渔民不得不跳槽。 兴盛千百年而不衰的传统职业即将结束,肖家忠的儿子们可能是赣江十八滩最后一代渔民。

云洲夜色摄影/郭隆润

滩师

没有找到真正的滩师。 也许,我找不到真正的滩师。 如果这个职业还有人健在的话,应该是百岁以上的老人。

像滩师之谜一样被历史的尘埃所淹没。 曾经的滩师像神一样漂浮在赣江十八滩。 他不是肖公庙里的菩萨,但船家心里怎么能这么说呢? 有趣的是,当时万安滩教师岗位设在肖公庙。 拜菩萨和请滩师在同一个地方,也方便了船上的房子。

现在人们对滩师的印象完全模糊了,但我还是要写滩师。 如果忽视滩师,赣江十八滩就会因为形象减少一个,而失去一个文化要素。

赣江十八滩师来自哪个朝代,现在无从考证,也很难推论。 滩师的出现无疑是赣江十八滩航运的需要。 赣江十八滩险恶,自古以来就害怕来往舟船。 特别是外国来的船,两眼发黑,滩师没有领先,碰滩可能更大。 自古以来,无数舟船折桅沉没,多少生灵屈死赣江十八滩。 史载宋代清献公赵薗任赣州知州任怜生灵,破滩平危。 各滩请了解水礁情的当地人护舟过滩。 这些人最初被尊为滩师。 沙滩上的储君庙里供奉着18尊神像,这18尊神像正是赣江18滩师的化身。 人们崇拜滩师。 滩师是赣江十八滩舟船的守护神,功德无量。 赵先生时代的滩师很像今天的志愿者,但后来发展成了谋生行业。

滩师挂牌营业,生意兴隆。 从南往北走,不熟悉海滩的船为了安全地渡过海滩,会雇佣海滩负责人来航海。 滩师是什么样的小组? 老艄公回忆说,赣江十八滩行船的多是客家人,祖上是大老远搬来的,上无瓦,下无土,只能靠水养活。 他们淳朴勤奋,乐观豁达,什么日子都能过得悠闲。 一些年长的船工经不起折腾,转入滩师协会发挥馀热。

滩师中也有破产的船夫,船翻了,货没了,房子也赔了,没有东山再起的可能,只能混工作养家。 滩师未必航运技术最好,但绝不是等闲之人。 他们熟悉滩情水道,避开滩礁,知道在哪里掌舵,在哪里插簪子。 滩师驾船掌舵,关注点只是航道,与邻人无关,一般来说滩师能确保舟船安全,但遇到特殊情况能否顺利渡过滩取决于运气。

滩师是技术活,看水看天是他们的看家本领。 老船夫的回忆,在行业里有一些成熟的经验。 我在《万安交通志》发现了一句在航运中观察水文气象的谚语:

“花三、泡四、埂八尺。 ’这是根据水文选择航线的术语。

“枯水旁边有岸,洪水在流动。 ’这是根据洪水、枯水选择航道的术语。

“东闪日头西闪风,南闪北闪雨相通。 ”这是一句通过闪电来判断气候的谚语。

“春雾晴,夏雾雨,秋雾朦胧晒鬼。 ’这是根据雾的状况来判断气候的谚语。

“清明天晴,抬苗撒在草坪上,清明下雨,衣裳斗笠高挂。 “这是一句根据清明这一天是否下雨来预测全年雨水的谚语。

一般来说,滩师可以根据经验推测天气,但不过是个大概,谁也不知道老天爷的准数。 科学发展到今天,天气预报还有很多误差。 更不用说用肉眼观察天的滩师了吗? 赣江支流无数,水情复杂,如果是雨季,水情变化更难确定。 因此,拜托滩师就算运气不好也会翻船。 滩师这个职业有一个潜规则,费用与货物挂钩,但不赔偿。 万一翻船,船家只好自认倒霉,滩师也白辛苦了。

《万安交通志》沿引民国30年( 1941 ) 《赣江十八滩工程初步计划》资料:

在万安滩师公会的组织中,滩师没有带船,只是熟悉河边的滩礁形势,为外界不认识水道的船只握着竿子,把船送到海滩上。 万有滩师80多人,滩师公会设理监事5人,内一人为主任处理日常事务。 滩师派船到了储滩就回来,每次可获得50元或60元的报酬。 但是,每次派船时,都会向滩师协会征收1.5角作为会议中的经常费用。

江湖的命运之缘,是你吗? 游戏

天龙八部

立即下载

万安滩师公会成立于民国二十七年七月,每年改选。 滩师工会设理事长、常务监事。 龙风汕先生任董事长,常务监事为林洪昌。 滩师工会会址位于万安县沿江路肖公庙。 建国初期,水上民主改革后,对其进行改组,成立领江工会,命名取水组,滩师又称取水员,原有人员大幅减少。 60年代初期,由于船舶监理部门分批培养了大批航行滩的驾驶技术人员,加上航道建设日益完善,滩师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自行拆除。

船工刘衍平想起,1973年在赣州请滩师。 滩师乘船掌舵,收入从货款中提薪。 1973年以后,他就没叫过滩师,这一行似乎已经不存在了。 船夫的回忆与杂志上的记载总体一致,但有不少不同。 如果船夫记忆正确,滩师完全退出赣江十八滩的时间可能比志书记载的时间晚了十年。

根据1989年新修订的《万安县志》,政府在20世纪89年代至60年代多次大规模治理赣江十八滩,搁浅疏航,设置航标,大大方便了赣江十八滩的航运。 由于航运条件的改善,滩师这个职业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悄悄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渔歌摄影/郭隆润

船工

找最后一个船头也不是容易的事。

香港航空公司肖所长向我介绍了康宏达。 我去见他的时候,他已经坐在肖所长的办公室里了。 80多岁的人看起来很精神。 他说得很慢,但说话很清楚。

康宏达今年83岁,生于1936年,祖籍泰和迁往万安,无房无地,靠船生活。 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在老家窑头水域捕鱼。 1953年政府将渔民上岸,进入万安县航运公司,行驶了30年。

万安多是赣州崎岖的沙滩,当时没有航标,行船十分困难,一切靠记忆,很多船都沉到河里去了。 康宏达亲眼看到了很多,听到了更多。 他表哥的船在大蓼滩上随波逐流,船上的货物沉没,总算保住了性命。 另一所房子在新寺院前堆放食盐,但船翻了,腐烂了,盐不见了。 亏了也不说,重整家业非常困难。

赣江十八滩通行困难,赣江十八滩船都很小,容易掌握。 小船可以一两个人操作,大船七八个人也可以操作。 但对船夫的要求很高,赣江十八滩船夫有严格的等级,在船上先顶三年班(学徒),看能不能经得起考验。 只要能进行风学看风向,进行船学看水路,学习这些技能,即使是普通的团头人,也属于二等船夫。 要知道船上各种器具的名称、性能和作用,要看航道、水流、流速和水深,了解货物装卸规律,能熟练操作船上各种器具,当一等船夫,也要知道维修技术和天气变化。 早上起来仰望天空,就知道今天刮什么风,会下多大的大雨。 另外,一等船夫需要细心。 赣江两岸某处有寺庙,需要上岸供奉菩萨。 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你需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船上规矩很多。 不能翻,也不能说是九,按顺序说,快说。 例如,不能说在等。 可以说很着急。 帮着撑船,不能说撑住一条船。 如果你说话了,上司马上说,呸,去别的地方支持我。 (船夫多为客家人,客家人说一条船有断有折的意思。 说话的禁忌还有很多。 例如,放饭的勺子,在船上不能说是饭勺。 我叫顺勺。 舀汤煲在船上不叫煲,也不叫桨,应该叫汤瓷。 蒸饭的蒸煮,在船上被称为顺蒸煮。

每月七九不开船。 七月是吊唁死者的日子,九月和久谐音,所以船家讨厌悠闲。 这两个数对船夫来说不吉利。 因此,开船的日子一般选择1、4、6、8。 一是顺风,四是造福四方,六是六六,八是八方赚钱。 中五、十四、二十三天都不能开船。 如果货物紧急,第一天就必须开动船。

以前的船没有动力,靠帆和纤维。 风很好。 去赣州单程要六七天。 碰到坏天气,可能一个月也去不了。

康宏达养育了五个孩子和一个女人,从80年代开始自己放船,孩子们都跑船。 那个时候利润很好,赚了一点钱。

现在赣江水电枢纽很多,搬运船只不方便,没有人走水路。 长子还有一艘船,住在南昌,在长江上行驶。 现在是新时代,船大、动力大,装得多,动不了几千吨,船夫也两三个人,跑得很顺利。

康宏达是18滩最后的船头吧。

赣江渔船摄影/黎明

纤细的丈夫

德国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说,任何文化的轮廓,每个人可能看起来都不一样。 我想再次走纤夫之路,找纤夫石,在那里看到我需要的信息。 但是纤夫路已经沉到万安湖的底部了,我找不到了。 好几次,我走过江滩,但多愁善感的滩再也没有给我留下想象纤夫的痕迹。 看不见沙滩,沙滩的足迹已经被深水掩埋,浊浪起伏,细沙留在新岸; 看不到崎岖的沙滩,乱石砌成的魔宫,被建坝者的坚贞摧毁,水库巍峨耸立,铁塔雄壮,清风呼啸,无数次的思绪飞驰而出。

找纤夫非常难。 我觉得已经不可能了。 意外的是,我幸运地遇到了刘衍平。 我想通过他认识纤夫,但没想到他是纤夫。

刘衍平是我见过的年龄最小的老船夫,出生于1947年,今年66岁。 他身体好,个子矮,声音大,说客家话。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以前我对纤夫的理解太教条了,在赣江十八滩纤夫的问题上有这么大的偏差。 在我看来,纤夫是纤夫,但没想到船夫也是纤夫。

刘衍平的祖籍是从福建搬到万安良口定居的。 说是定居,其实只是起个名字,人还在水上漂浮,岸上没房子没地,就在良口圩租房子住。 祖上以开船为业,到了刘衍平的父辈,不幸来了,父亲七八岁就失去了父母,由祖母养活。 从小成为小客人的是拉船的纤夫。 他父亲年轻时懂事,吃苦耐劳,工作勤奋,20多岁娶妻生子,30多岁买了3吨船,自己开始行船。 由于家境贫困,刘衍平在良口只念了四年小学。 1960年13岁的刘衍平跟着父母开始行船。

在赣江十八滩行船的都是家族式的船帮,一艘五吨左右的船,父子牵着纤维,母亲掌舵。 5吨以上的船都请纤夫。 一般十吨的船要七八个纤夫。 万安城住着一群专门纺织的人,纤夫拉着船到赣州后,要么步行回万安,要么坐船回万安,收入也不多,一次几块钱。

有一次,15岁的刘衍平跟着父母运商品进入赣州。 母亲也在掌舵。 他和父亲在拉纤维。 一路上天气不好,风很大,他们走着停下来,跑了一个月。 到赣州时,刘衍平的肩膀上已经烙上了两道深深的血迹,晚上睡在船上疼痛难忍。 这次让刘衍平记忆了一生。

1967年,他20岁成为航运公司的正式员工,每月工资8元,那时他开始独立行船。 与众不同,他不求纤夫,只求滩师,滩师掌舵,自己拉纤维。 吃不完的时候,他乱喊了几声,喂,喂,喂,吃不完啊! 喂,喂,我背疼。 喊了一声后,顿感心胸开阔,不再那么压抑了。 驾驶没有动力的划船其实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船逆水而上,前进的动力是人拉,划起来很难。 1975年后,公司有动力船,刘衍平不再拉纤,无人再拉纤。 从前,纤夫是赣江十八滩两岸的古风风景,如今,这一风景已成为历史的缩影。

1984年,航运公司经理成为造船厂的厂长。 他关心刘衍平,说给他造了40吨船。 刘衍平凑了一家的钱也有一千多。 我怎样才能买到船? 厂长说,先把这一千给我,不够就赊账,有四十吨船,刘玩平乐坏了。 从这一年开始,他自己开始运输,进入赣州,下到江苏。 那时航运效果很好,几年后,他还了船厂的债,赚了钱。

刘衍平有儿子三个女儿,八、九十年代,儿子和女婿开船,成为真正的船运世家。 此后,航行效率低下,家人大多洗手上岸,至今只有长女和儿子的家人仍在干农活。

朝捕回摄/郭隆润

后述

赣江十八滩的渔民、滩师、船夫、纤夫,很难找到官方记忆,也很少创作过文学作品。 在实证甚少的今天,这些旧行为在人们心中难以生存。 千百年来,这些行走在赣江十八滩的人永远消失在历史时空里。 谁能正确地复原? 清代著名诗人施闰章可以吗? 他写的《牵船夫行》 :“十八滩头石牙,百丈青绳可怜子。 赤脚的短衣半在腰里,饭冷得把河水捞起来。 伏波下南粤后,蛮江有多少人流血? 绳子不断地断肠,流水无情地抽泣。 ’这位是赣江十八滩纤夫,不是长江、黄河纤夫吗?

这条在赣江历史长河中行驶的船,曾经有渔夫、船夫、滩师和纤夫。 他们是赣江十八滩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他们发自内心的号筒,是赣江十八滩上最具生命力的声音。

和平精英体验服官网「V3.02」IOS版

和平精英体验服官网「V3.02」IOS版

  • 分类:资讯阅读
  • 大小:17MB
  • 语言:简体中文
  • 版本:V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