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传说人物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当推黄帝和炎帝。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后代。 或者说,炎帝和黄帝都是自己的始祖,说是炎黄系的胄。 这种血统上的认同思想在历史上一直起着很大的凝聚作用。 无论去天海北遇到什么样的华裔,即使一生无知,只要自认是炎黄子孙,马上就能感受到亲近感。 人们当然想知道历史上是否真的有炎帝、黄帝这两个人,他们是如何被传为中国人民的始祖的。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炎黄文化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这些问题在我脑海里纠缠了很久,仍然很难得到明确的回答。 现在只能用非常肤浅的看法向大家讨教。
先秦古籍中,炎帝和黄帝常被提到一起,最明显的是《国语晋语》中晋大夫司空季子的一节。
“昔少典娶有蟠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为姬水成,炎帝为姜水成,各有不同之德,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二帝以师为相济也,异德故也。 ”
少典、谯周《古史考》曰有熊国君,皇甫诰《帝王世纪》曰:“黄帝有熊。 现在河南新郑也在”。 希望有虫无试。 这个重要的内容是,两人各自成长的地名是姓,分别是公主和姜,他们是同时代的人,所以在军事上互相合作。 是否同为少典,是否有萤火虫很难确定。
在说明二帝关系的古文书中,《逸周书尝麦解》的一节也很重要:
“古天之初,两人诞生后,是建设之典。 赤帝分正二卿,蚩尤宇临少昊,司( ) (据原引书字迹不清,故曰“百工”) )天为未成之庆。 蚩尤逐帝,与涿鹿之河(或作阿)争,九隅显。 赤帝的威慑力在于黄帝,执蚩尤,被中冀所杀。 ”
这句话里的赤帝是炎帝,前人早有定论。 至于“二后”是谁,有人说是赤帝、蚩尤,也有人说是炎帝、黄帝。 如果是后述的话,可以呼应《晋语》中二帝使用师相济的说法。 这一节最重要的内容是把火焰、黄二帝视为上天安排的领袖,设章建典元勋。
《左传》昭公十七年邀请乡子的对话也很重要:
“昔黄帝有云纪,故为云师起云名。 炎帝先生有火纪,所以为火师起了火名。 工氏共有水纪,所以是水师和水名。 太昊有龙纪,所以为龙师起了龙名。 我的高祖少昊和全心的立也,凤鸟来的好,所以纪在鸟,为鸟师叫鸟名。 ”
因为郯子是东夷人,所以把东夷的远祖与黄、炎相提并论,但还是把黄、炎放在前面。
根据上述几个传说,炎帝和黄帝应该是地位一致、难分伯仲、关系密切、军事上相互支持的。 但也有传说黄帝与炎帝在阪泉之野交战,经过长期战争黄帝获胜后,推翻蚩尤,诸侯尊崇轩辕黄帝为天子。 黄帝的地位超越了炎帝,在组成古老历史体系的《大戴礼记五帝德》和《史记五帝本纪》中都没有安排炎帝的位置。 只是在讲述黄帝事迹时提到了炎帝。
《五帝本纪》讲黄帝与炎帝阪泉之战和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颇为相似,文理上也有不顺畅之嫌。 再加上“蚩尤”即“炎帝”一词,今天让人怀疑它原本就是案犯。 但黄帝的声望一下子超越了炎帝,显然与这场战争的故事有很大的关系。
在《五帝本纪》中,炎帝似乎是神农氏的最后一位领袖,故“轩辕时神农氏世衰”。 黄帝推翻炎帝和蚩尤后,诸侯尊为天子,才说:“代神农氏,为黄帝。” 这里的神农氏像个王朝,炎帝却是一个人。 但在《史记封禅书》中,“神农封泰山,禅云; 帝封泰山,禅云。 ”神农和炎帝正是两个人,可见太史公对这件事也不太了解。 刘勰编《世经》年以后,炎帝与神农独处,又与烈山氏或厉山氏独处。 古书有农耕的发明、尝百草以药济人、扎绳治理等许多事迹依附着炎帝,炎帝的名声再次浮出水面。 《帝王世纪》还说炎帝传位八世榆无差别被黄帝所取代。 由此追溯先祖只讲黄帝,不谈炎帝,显然是不合适的。 炎黄类胄的提法大概就是这样诞生的吧。
炎黄的故事是有区别的,应该是和他们本来的事迹有区别的,被滋演出了。
炎帝从哪里来,说法不一样。 《晋语》只说“炎帝是姜水成……所以炎帝是姜”。 炎帝在姜水长大,应该是因为地姓才得到姜姓吧。 《帝王世纪》详细地讲述了他的身世:
“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蛰氏女登,少典妃,游华阳,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头,长于姜水。 因为有圣德,是火德王,所以被称为炎帝。 初都陈,又迁鲁。 又说魁隈氏、连山氏、又说列山氏。 ”
这大概是混合了不同由来的故事和神话而写的吧。 姜水是渭水支流,《水经注渭水》条说:“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是姜水。 《世本》 (炎帝姜姓; 《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使姜水生炎帝,也是当地之事。 ”华阳即华山之阳,即《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的华阳。 它们都位于今陕西中部的渭水和秦岭一带。 徐旭生先生进一步从民俗资料论证,力主炎帝始于渭水支流姜水即岐水。
说炎帝都陈和徙鲁,不知道有什么根据。 陈在今淮阳、鲁在今曲阜。 这个说法可能与炎帝即蚩尤的说法有关。 蚩尤曾是“宇于少昊”,因为少昊墟在曲阜。 说起陈当,指的是陕西宝鸡附近的陈仓,鲁当是河南的鲁山。 虽然没有确凿的根据,但是从离姜水近的地方看,似乎很有道理。
烈山氏、连山氏、厉山氏同名,烈、连、烈是同一音的转换。 《礼记祭法》 :“故厉山氏有天下也。 其子曰农,可繁百谷。 ”郑注:“厉山氏炎帝也说,要么是从厉山开始的,要么是有烈山氏。 ”《汉书地理志南阳郡随县》条班固自注:“故国。 严于乡,严于国。 ”《后汉书郡国志》注引《荆州记》 :“传说县里有很厉害的乡下,重山一穴,云是神农所生穴。 ”这就是说,炎帝现在和湖北省接壤,在那里建立了艰苦的国家。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与祝融双职工的传说: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魔术生炎,炎生节,节生戏器,戏器生祝融。 融会贯通,同舟共济。 是共同生产手术仪器,手术仪器首先翻出来,覆盖土壤处理河水。 工人生土,后土呛人,呛人岁十有二。 ”。
这个家系与《帝王世纪》所述的家系大不相同。 《大戴礼记帝系篇》和《史记楚世家》说祝融是帝颔的后裔,双职工的传说也多在北方,这里把祝融和双职工与江水联系起来,而且是炎帝的后裔。 楚人视祝融为自己的祖先,所以这个传说也不能说没有道理。
根据以上传说,炎帝似乎是从陕西向东发展的,到河南后一条向北与蚩尤和黄帝相撞,一条向南到了湖北。 炎帝的事迹似乎主要发展农业,后人总是把他与发明农业的神农、烈山等联系起来。
传说炎帝的后人未必都是姜姓,但姜姓国往往被认为是炎帝后。 姜姓在东方的建国主要是申、吕、齐、许。 申、鲁都在今河南省西南部,徐在河南中部许昌县境内,齐在今山东北部。 其他还有纪、向、州等。 《左传》隐元年“纪人伐夷”。 疏引《世族谱》曰:“纪,姜姓侯爵,庄四年齐灭之。” 裴,在《汉书地理志沛郡》之下向县条班固自注“故姜姓国,炎帝后”。 《左传桓公五年》“州公如曹”疏引《世本》曰“州国,姜姓”。 以上各姜姓国多在河南和山东,似乎与前述炎帝向东发展的范围基本一致。
黄帝是从哪里开始的,说法也不一致。 《五帝本纪》说他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 上文提到的《晋语》也说黄帝和炎帝都是少典出身。 )周说少典是有熊国君,《史记》集解引徐广,黄帝引“号有熊”,《史记》正义引《舆地志》云,“涿鹿原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 所以张守节明确说:“黄帝,有熊的君主。” 人们认为有熊的地方是河南新郑,这是一种说法。
之所以说黄帝是首都涿鹿,也许是黄帝在涿鹿打败蚩尤后,诸侯咸尊所演的天子故事。 涿鹿一般认为现在是河北涿鹿县。 涿鹿原名彭城,彭城位于今河北南部磁县,这是第二说和第三说。 《史记》索隐又引皇甫谶曰:“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 住在轩辕山岗上,想着名字,又想着号”。 《史记》正义认为“寿丘在鲁东门北,今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 这是第四种说法。
《晋语》说黄帝是姬水形成后,承认黄帝是姬姓,但姬姓最大族系的周人起源于陕西渭水流域。 黄帝似乎很可能起源于渭水流域。 另外,黄帝死后,葬桥山的是今黄陵县(旧中部县),离渭水不远,这是第五种说法。 在所有这些说法中,新郑学说和渭水流域学说应该获胜。 因为年代久远,传说有出入,所以很难在哪里怎么决定。 但是,除了寿丘在鲁以外,不会越过河南、河北、陕西等地,也就是历史上的中原地区吧。
黄帝的事迹很多,他首先是军事领袖,取得了赫赫战功。 《五帝本纪》说他“惯用干戈”,“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身四方”,为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 他又说:“熊、罴、貔貅、貔貅、虎”( 《五帝德》为《黄帝教熊、罴、贞、豹、虎》,《列子》为《黄帝与炎帝在阪泉之野战斗,帅熊、罴、贞、豹、虎为前驱,雕、鸾、鹰亲近的人往往认为这是氏族的图腾。 他与蚩尤战时“乃征师诸侯”,证明他确实率领许多其他氏族部落的士卒,一战推翻炎帝,再次推翻蚩尤,发威,诸侯尊敬他为天子。 这是《史记》和《五帝德》把他列为五帝之首的重要原因。 不仅如此,《五帝本纪》“天下有不顺者,黄帝征之,平者去,披山通道,恐难居。 东去海边,登丸山和岱宗; 关于西空桐,爬鸡头; 关于南江,登熊湘; 北为逐肉粥,合釜山,邑在涿鹿阿。 来往频繁的地方以师兵为营卫。 ’他的一生主要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但战争的成功使他成为了无可争辩的领袖。 正是开国元勋。
黄帝最先建立了政权。 官以云之名,“置左右大鉴,鉴万国”,“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治民”。 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恐怕也是黄帝居五帝之首的原因。 这个政权可能没有像传说中那样有条不紊的章法,但其实力足以与万国相提并论。 但是,它与基于血缘关系建立的氏族、部落、以及部落联盟大不相同。 过去常说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大概是从黄帝开始算起的吧。
传说黄帝为发展经济文化做了许多事。 《五帝本纪》他说:“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 《五帝本纪》曰“黄帝时以玉为兵”。 各书所引《越绝书宝剑篇》,有《黄帝为冠旌》、黄帝臣《雍父为杵臼》、《共鼓、品狄作舟》、《泺唱、仓颉作书》、《巫彭作医》、《大荡作甲子》、《伶伦作律》等传《世本》有“黄帝取首山铜,铸于荆山下”之说。 黄帝的妻子西陵氏嫔祖开始劝蚕,是在很多古书里出现的。 这些传说中,有的可能是后世的附会,有的反映了历史的一部分真相。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得其姓者十四人,十二人姓。 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儆、依是也。 但青阳与苍林氏同黄帝,故均为姬姓”。 这句话来自《史记封禅书》。 同是黄帝的儿子,为什么只有两个姓父女,其余12个得另一个姓,另外11个完全没有姓呢? 为什么青阳和夷鼓分别是方雷和彤鱼的侄女,各得自己的姓? 25人分别是四娘之子,为什么不是四姓? 当时不一定是父亲的姓,也不一定是母亲的姓。 有些是从地名中得到姓的,有些是不知道是怎么得到姓的。 这样,不能把所有的姬姓国都当成黄帝的后裔,也不能和黄帝有亲戚关系。 当然,不能说在某些情况下没有关系。
传说黄帝正妃妈祖生有两个儿子,一个玄骚,住河水。 二曰昌意,居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生高阳,帝顠顼。 鄂都帝丘,即今濮阳县境。 《国语晋语》正义引《史记》和《括地志》,古江国在河南安阳,如此被认为非常接近濮阳,疑似住玄骚。
《汉书地理志》引鸟一节:
“有虞氏禘黄帝和祖顼顼、郊尧和宗舜。 夏后禘黄帝与祖顼顼、郊鲥鱼与宗禹; 商人禘舜与祖契、郊冥与宗汤; 周人礼与郊秣、祖文王与宗武王。 ”
这是关于古代祭祀制度的故事。 055-79000和《国语鲁语》中说:“礼不可为王,也不可为禘。 王者出于其祖之所,以其祖相称。 ”这样,虞和夏都承认祖先来自黄帝,所以《礼记丧服小记》说:“禹者,黄帝玄孙,帝顼之孙也。” 《大传》说舜是黄帝之子昌意的七世孙,《五帝本纪》说契为帝喾次妃简迪所生,《五帝本纪》说周人先祖后遗为帝喾元妃姜嫄所生。 虽说简迪洗澡时吞下玄鸟蛋才签约,但姜嫄是在野地里踩了巨人的踪迹之后才感应到种籽的。 契据和稗子的血液里可能没有帝喾的成分,但“法律”规定必须承认帝喾的儿子,也就是黄帝的孙子,他们才会“禊怀祖啸”、“禊在郊外”。 这样,作为古代中国居民主体的华夏各民族就成了黄帝的后代。
不仅如此,为了黄帝的威望,一些非华夏族也和他结下了血缘关系。 太史公曾有“西至空峰,北过涿鹿,东至大海,南至江淮,以至长老,都分别为黄帝尧舜之风教固殊焉”之称。 他大概以为不雅,所以没有录用,但被保存在《殷本纪》等书籍中。 如《周本纪》中“东海之渚,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刚两黄蛇,名番禺。 黄帝是,番禺生禺北京,番禺北京是北海,番禺是东海上的海神。 ”《山海经》中,“大荒中,有山之名,曰融父山,流水入焉。 有人叫它狗戎。 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明、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为犬戎。 ”《大荒东经》中,“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 这些都是神话中的奇葩说法,不能看真实的历史,但还是包含着一些道理。 也就是说,他们表面上说的是亲属关系,实际上反映了文化认同的思想。 这种文化身份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炎黄传说的大致情况。 其中大部分见于先秦各种著作,《大荒北经》的《大荒西经》、《大戴礼记》、《五帝德》及《帝系》系统化,东汉以后有一些学者加以补充和阐释。 由于文献记载的时间与故事形成的时间相距甚远,这段时间只能用嘴来传达,难免会出现误事和张冠李戴的情况。 司马迁写《史记五帝本纪》时,态度相当谨慎,当时虽有百家说黄帝,但其言不雅者不予采纳。 后来,人们觉得不过瘾,于是征集博引,还夹杂着许多神话传说。 不同的来源不可避免地有很多矛盾。 于是我又想用穿法,把它圆满地收束起来。 到了本世纪初,西学东渐,一些学者试图用新法整理国故,对传说资料进行了大幅整理。 由于传说资料中充满矛盾和难以相通之处,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怀疑。 更不用说那些曾经几乎被奉为信史的尧、舜禹、禹的事迹,甚至连他的人格都受到震撼,更不用说时间还早、资料也少的炎帝和黄帝了。 毕竟,此次整理对大量资料的真伪和可信度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引起了整理传说史料的方法论研究。 文通在《史记》中将传说时代的各民族分为河洛民族、江汉民族、海岱民族。 傅斯年创作夷夏东西说、徐旭生所著《古史甄微》,传说中的各民族分别称为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比以往各家的研究更加详细、方法更加精深。 但在以前的研究中,只能凭关于传说的传说,扒开传说的资料,看看哪个出现得早,哪个演得好。 如果原来的传说有错误或者矛盾的话,就无法改正,也无法判断是谁错了。
20世纪20年代以来,我国史前考古逐渐发展。 有些学者将仰韶文化与夏文化、龙山文化与夏文化相比较,将炎黄、尧舜禹、夏朝分别与新石器时代早中晚三期相比较,尝试将历史传说与考古资料相结合。 由于当时史前考古学尚未开始,发现的资料有限,尚未建立大致的谱系。 在这样的基础上结合传说中的资料,必然会产生不平衡,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
到了80年代,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目前,全国已发现史前遗迹89千处,分属不同时期和不同的文化系统。 考古学家把中国史前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00万年前至公元前12000年左右,此后逐渐进入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是发明农业的时代。 中国北部比较冷,内蒙古等地又很干燥; 西部地势高寒,海远,气候寒冷干燥,存在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不是发展农业的好去处,因此仍然是我国畜牧业的主要产地。 五岭以南现在当然是发达的农业区,但在史前时代那里炎热多雨,且瘴气多,文化并不发达。 另外由于天然食物资源丰富,农业长期得不到发展。 这样,中国最早发明农业的地方就集中在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的华中地区两个地方。
目前华北地区的磁山裴李岗文化和老官台文化已经种植粟和黍子,年代在公元前6500年至公元前5000年左右。 学术界基本一致认同华北是农业的发源地。
最新发现,华中地区彭头山文化和城背溪文化已种植水稻,年代约为公元前7000年至前5000年。 稍晚的河姆渡文化已经存在着十分发达的稻作农业。 目前学术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华中是非常重要的稻作农业发源地。
由于原始农业的发展,引导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一中国两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不仅是世界少数农业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少数地区之一。
最新研究表明,该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至少可以细分为两大期和五小期。 以公元前3500年左右为界,前期是典型的新石器时代,可分为早中晚三小期的后期是新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过渡时代,考古称之为铜石并用时代,可细分为早晚两期。 如果把这一分割与传说资料进行比较,我认为黄帝、颉颃、帝喾的时代大致相当于铜石并用时代的初期,尧舜禹的时代大致相当于铜石并用时代的末期,夏代相当于青铜时代到。
铜并时代初期,主要包括仰韶文化后期、大汶口文化后期、马家窑文化、红山文化后期和沿河文化、大溪文化后期至屈家岭文化、樊城堆文化、薛家岗文化和良渚文化前期等。 所以,似乎把黄帝定在这个时代的开始时期,不能更早,也不能更晚。 正在考虑以下事项。
先扯《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风胡子:“轩辕、神农、赫胥时以石为兵……黄帝时以玉为兵……禹穴时以铜为兵……时以铁兵。” 胡子是春秋时代的人,根据现代考古学的发现,我国的铁器时代大致始于春秋。 青铜时代起源于二奥文化,但一般认为二奥文化是夏文化。 这两点都是正确的。 玉器开始使用很早,但大量制造始于铜石并用时代的初期,玉钹作为兵器的出现也并不早于这个时期。 据说在那之前确实是典型的石器时代,只有石兵。 将文献和考古资料对照,完全是一句话。
其次,正如上文所述,炎帝的事迹与农业的发展有关,而黄帝除了农业的发展外,在手工业方面还有很多创造,如制造玉兵、造船、造车、劝蚕、采冠等。 手工业的发展意味着专业分工的形成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可以支持一部分人从事长期战争,社会财产也刺激这些人进行掠夺战争。 所以黄帝的军队特别能打仗。 黄帝和炎帝尽管是同时代的人,却代表着古老的农业部落,代表着新的农业——手工业部落,所以炎帝的失败标志着传说中神农时代的结束。 黄帝的胜利意味着新时代的开始。 从考古学上来说,这是铜石并用时代的开始。
第三,黄帝是杰出的军事领袖,他西征讨,屡立战功,居反复无常,以师兵为营卫。 从考古学遗存来看,新石器时代的战争痕迹并不明显,有些战争恐怕规模也有限。 铜和石头并用的时代并非如此。 一是作为兵器的石钿普遍发展成熟。 薛家岗文化中的一些石钿上还绘有朱红花果形装饰纹样,可见人们对这些武器格外喜爱。 有些大墓常用玉钿陪葬,墓主多为军事首领,玉钿是指挥军队的权杖。 二是此时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中心村落。 在中心村落里,有的是面积几百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物,有的是大石冢和贵族墓地,有的是讲究的祭坛。 一般的村落遗迹一直很小,经济发展水平也一直很低。 如果没有军事力量,这种情况很难自然形成。 江苏省新沂花厅墓地就是征服战争遗址存在的典型例子。 那里原是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区,墓地发现的大墓中几乎都埋葬着良渚文化的陶器和玉器,另外还有一些大汶口文化的器物,墓中往往有妇孺殉葬,与殉葬的猪狗埋在一起。 因为这显然是良渚文化征服者的陪葬,所以自己原本拥有的器物中,也包括了刻有最能体现本族特征的良渚文化神纹的瑛形玉器。 同时作为战利品埋葬了大汶口文化的一些器物,尤其是殉难了大汶口文化的妇女和儿童。 这场掠夺战争的出现,是当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正好符合黄帝时代的社会状况。
炎帝不仅与黄帝打过仗,而且都是由少典和有蟠氏所生,是同时代的人物。 因此,炎黄时代应相当于考古学铜石并用时代的最早时期。 这个时期,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分布着很多考古学文化。 炎帝、黄帝和他们的民族系到底属于哪个考古学文化? 还是涵盖了很多考古学文化?
综上所述,徐旭生老师曾将传说中的各民族分为华夏、东夷和苗蛮三大群体,炎黄属于华夏群体。 他进一步指出,各群体内部还相当复杂,有些民族系似乎分别与两个群体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如果有必要的话,“分成五组或者六组也没关系”。 但即使这样划分,也可以看出炎帝和黄帝的关系比较密切,他们是华夏集团的主心骨。
在前面分析炎帝黄帝活动的地域时,指出了所谓的中原地区,虽然存在许多不确定和困难,但集中在陕西、河南、河北等地。 只是炎帝的活动范围似乎偏西偏南,黄帝的活动范围则偏东偏北,比炎帝还宽一些。 这一地区在铜石并用时代初期还是仰韶文化的分布区域,但已发展到仰韶文化后期。 忽必烈文化瞻仰韶文化后期的文化。
仰韶文化是一种结构复杂的考古学文化,其前期原本存在许多地方类型,到后期分化趋势加强,地方类型特征也更加明显。 根据现有资料,陕西渭河流域可称为半坡晚期类型,山西南部可称为西王村类型,河南中西部可称为秦王寨类型,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可称为大司空类型,内蒙古河套地区可称为海生不浪类型。 今后资料增加,也许还能划分出新的类型。 仰韶文化晚期有庙底沟二期等一系列地方类型,它正进入中原龙山文化的过渡时期。 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可以进一步提问,炎帝和黄帝族系属于哪里的地方类型,还是整个仰韶文化? 如果是哪里的类型,到底是哪种类型? 他们属于同一个地方类型,还是分别属于某个地方类型? 关于这样的问题,我觉得现在无论是传说资料的研究还是考古学的研究,都还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暂时还是稍微模糊一下数学的态度比较好。
在炎黄般的时代,社会才刚刚开始分化,我认为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氏族、部落制度之下,不可能一个群体人口过多,活动范围过大。 即使有黄帝般雏形的政权,也有能打仗的军队,但就像《越绝书宝剑篇》所说的那样,恐怕也不可能东起大海,南至江中,西至空桐,北至肉粥。 夏朝和商朝的统治范围也还没有这么大,只有西周的版图可以比较。 关于黄帝到达范围的说法,我想可能是在西周时期形成的。
以目前的知识水平推测,炎黄初露之时,大概不会超出仰韶文化的一种地方类型; 今后的活动面即使变大了,可能也不会超出仰韶文化的范围。 再者,它可能比仰韶文化小得多。 为什么今后的传说如此流传,华夏民族几乎都自认炎黄后裔,很多非华夏族也愿意与炎黄结为亲戚呢? 我觉得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炎黄族系的人逐渐向外发展,有的搬到很远的地方,有的与另一个族系的人结婚,给四面八方带来了关于炎黄的传说,那四面八方的人中有一部分可能确实是炎黄族系的后裔。 这样的人不多,这个原因应该不是主要的。 我认为二是文化认同思想,进而发展为民族关系认同思想是主要原因。
为什么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思想一直体现得很强烈呢? 我认为这有很深的根源。 要追溯这个根源,还必须从历史文化的发展说起。
中国这个地方就像一个东倒西歪的摇篮,背靠欧亚腹地,面向广袤的太平洋,周围高山、沙漠、海洋阻隔,在史前时代和文明发生初期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很难与外界保持密切联系。 从全国范围看,条件最好的是黄河、长江两条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其位置全国中心偏东。 至少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那里的文化发展水平就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他地方的居民要想获得先进文化的信息和帮助,就必须与这一地区的文化保持一定的关系,从而无形中发展了文化向心作用。 两川中下游地区依然辽阔,各地民族系不同,史前文化特征也不同。 据此可以大致划分为中原文化区、甘青文化区、山东文化区、燕辽文化区、长江中游文化区和江浙文化区等,分别与华夏、戎羌族、东夷、北狄、三苗族和古越族有比较明确的关系。 到了铜石并用时代,这些地区纷纷呈现出走向文明的迹象,中国文明的起源应该是多元的。 但是这些文化区之间有各种各样的文化联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又是一体的。 中原在地理上位于各文化中心区的中间,容易接受周围各文化区的先进成分,在相互作用和促进下最先进入文明社会,成为这种多元一体格局的核心。
由此可见,中国的民族和文化从史前时代开始,就形成了像重瓣花环一样的分层向心结构,或者说是多元一体结构。 中原华夏文化处于花心位置,东夷文化、三苗文化、戎羌文化、北狄文化等是四周第一层花瓣,百越、夜郎、滇、氐罴、乌孙、月氏、匈奴、东胡等是第二层乃至第三层花瓣。 这种重瓣似花的向心结构是超稳定结构。 在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一个地方、一个民族发展壮大,最后达到治理全中国的目的,或者因为政治原因暂时分裂,也不能打破这种经济、文化、民族关系上的基本格局,保证优秀文化遗产的积累和有效传播。 中国文明之所以能够与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不同,保持几千年不中断,这种超稳定结构是重要的原因。
我们说这个重瓣似的,或者多元一体的结构超稳定,只是从一个结构的模式或者整体的结构来谈,并不意味着内部没有变化和发展。 这种变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赞同。 先是华夏族内部的认同,接着东夷、三苗、百越等相继加入华夏,逐渐形成了后来的汉族。 后来戎羌族和匈奴的一部分也加入了汉族,有些汉族到其他民族聚居区也入乡随俗成为少数民族。 原来文化认同变成了民族认同。 哪个民族都不简单。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只是混合情况不同。 但总的趋势是汉族的扩大,截至目前,在中国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占94%左右。 这不是因为汉族特别能繁殖,而是因为有很多其他民族的成员进来了。
在漫长的阶级社会中,存在着民族压迫和强迫同化的现象,但这不是主流,而主流是认同和融合。 考古学的两个例子:一是铜石并用时代,太湖流域良渚文化中玉器尤为发达,其中的玉琮、玉璧等明显被以后的商周文化所吸收,成为当时的重要礼器。 就这样,古越人的文化被华夏族吸收和融合。 另一个是商周时期鼎鬲文化形成的过程。 从新石器时代到铜石并用时代,东夷、三苗、古越人族系的文化都不是魟,而是把鼎作为炊具。 华族系的文化使用刀法,后来从刀法变成魟,不再使用鼎了。 但是到了商周时代,随着民族的融合,所有这些地区都使用鼎和魟,因此被称为鼎魟文化。 有趣的是,征服民族传统文化的魟鱼只作为大侠的普通炊具,被征服民族传统文化的鼎反而成为重要的礼器,成为统治阶级等级制度的标志。 所以在民族关系中是征服和被征服,在文化关系中是认同和融合。 到了一定阶段,民族上也承认了。 随着文化和民族认同的扩大,炎黄传说也随之传播,炎黄文化成为中华民族认同的传统文化。 因此,我认为,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研究炎黄文化,研究炎黄传说的经过和炎黄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道理就在于此。
注释:
束世澪引用《五帝本纪》阪泉、涿鹿两战的原文后写道:“上面两句话,可能是一件事。 蚩尤为炎帝,阪泉与涿鹿同处,《得志》为《杀蚩尤,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 这个材料可能来自两个来源,司马迁做错了两件事。 ”( 《五帝本纪》第一集《中国通史参考资料选辑》,新知识出版社1955年版,第136页)儿童书业界也曾说:“黄帝和炎帝在阪泉之野战斗,在蚩尤和涿鹿之阿战斗……二战病危就是传说中的分化。” ( 《原始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92页)
见徐旭生: 《春秋左传研究》 (增订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41~42页。
见严文明: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略论中国文明的起源》1992年第1期。
见严文明: 《文物》,《碰撞与征服——花厅墓地埋葬情况的思考》1990年第6期。
《文物天地》 (增订本)第125页。
见严文明: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1987年第3期。
王者荣耀和小兵互动是七周年的一个活动玩法,想要完成和小兵互动领取加星卡,那么就要按照下面主编提供的方法去
文章导读:现在哪个仙侠手游好?主编今天来给大家推荐一些治愈唯美的手游吧,现在哪个仙侠手游好的推荐,相信有很对
我的世界冰火传说沙蚁螫针剑怎么做很多玩家不知道,冰火传说有很多非常好用的道具武器,沙蚁螫针剑对于其他生物
在《三角战略(TRIANGLE STRATEGY)》中,安娜的定位是刺客/切后排/控制/残局收割,非常强悍的女刺客,可以在单挑敌人
在《三角战略(TRIANGLE STRATEGY)》中,强盗头子的定位是战士/坦克/前排/盗贼,特色偷道具,机动中规中矩,数值方面还
在《三角战略(TRIANGLE STRATEGY)》中,王女-科迪莉亚是第15章选择帮助王子清除残党,特色是拥有诸多强大的恢复技
时间:2022-12-19
时间:2022-12-19
时间:2022-12-19
时间:2022-12-19
时间:2022-12-19
时间:2022-12-19
时间:2022-12-19
时间:2022-12-19
时间:2022-12-19
时间:202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