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被称为“礼乐之国”,陕西是乐舞文化的主要发源地。 那么,在古代中国陕西省这一地区出土的音乐文物有什么乐器,有什么样的声音能穿越时空触及现代人的心灵呢
1月6日,“寻访陕西文物”来到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博物馆,聚焦这里的“歌舞寓长安——陕西古代音乐文物展”。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等考古文博机关的多位研究人员和讲解员,与西安音乐学院教授一起受邀作为主讲嘉宾,向网友们介绍陕西出土的重要乐舞类文物,介绍中国古代乐器的发展和乐舞文化。
西安音乐学院的许多演奏家结合展览内容,用流传至今的传统乐器和仿古乐器再现了千年前的音乐。
27万3000名网友观看了这个网络直播。
一.礼乐中华
陕西出土的音乐舞蹈文物是各个时代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发展的缩影
“展览会2017年在北京展出后,反响极其好。 ”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部副研究员王建玲介绍,此次展览是为2017“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而筹办的展览,展览地点位于国家大剧院东展厅。 来自陕西全省26个文博机构的300多件精品文物组成了此次展览。 当年7月国家大剧院竣工后,陕西历史博物馆与音乐学院签订共建协议,将该展览办成微缩模型“唯一歌舞寓长安——陕西古代音乐文物展”,并在西安音乐学院博物馆长期展出。
据了解,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博物馆是在陕西省文物局、西安市文物局及各大文博机关的支持下,于2017年10月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共建的高校重点特色行业博物馆,是目前西部乃至全国音乐系高等专科院校中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音乐艺术博物馆,是“馆校共建”的先锋。
王建玲介绍,陕西音乐文物出土比较分散,陕南、陕北、关中地区等地多有发现出土,其中陕西中部地区较为集中、数量较多。 从史前音乐文物来看,主要出土于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高陵杨官寨遗址、神木石峯遗址,出土陶垭、陶鼓、陶响器、陶喇叭、骨哨、骨口弦等,种类丰富,是陕西现存最古老的乐器实物。 商周时期的音乐文物主要分布在宝鸡、西安、咸阳地区,出土了大量配套的编钟编磬,为商周礼乐制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汉代和唐代都在长安,西安周边出土的乐舞类文物极为丰富,种类齐全,有金银器、陶瓷、石窟、壁画等。 纵观陕西出土的音乐文物,从史前时代到明清时代,存在于各个时代,承前启后的发展脉络十分清晰。 所以,陕西古代音乐舞蹈展览会也是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发展历史的缩影。
据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李西林介绍,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乐器。 这个时期的乐器简陋粗糙,使用的材料以土、石、竹、骨为主,如骨笛、石磬、陶垭等。 夏朝进入青铜器时代,出现了青铜乐器的钟、镫、锹、锻等。 周代乐器数量众多,据专家考证有70多种。 由于乐器数量的增加,出现了按乐器制作材料分类的“八音”乐器分类法,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勋、竹。 汉代张骥曾两次使用西域,开通丝绸之路,西域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竖箅、笹、羯鼓等胡乐器相继传入中原,打破了华夏音乐发展相对封闭的格局。 到隋唐时期,西域胡乐器频繁使用,在中原高度发展,中原声音乐与西域音乐高度融合。 唐末出现了弓弦乐器“奚琴”。 该乐器由北方少数民族奚族传入中原,在宋代发展成为“嵇琴”,广泛用于民间器乐演奏,到南宋成为宫廷教坊大乐中的主奏乐器。 元明清时期随着说唱和戏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嵇琴”的派生弓弦乐器。 随着民间器乐的发展,锣鼓类打击乐器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受近现代西方音乐发展的影响,民族乐器不断改进,吹、拉、弹、打各类乐器都是一个大家庭,出现了高、中、低音俱全,更具有交响乐特点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团。
二.乐舞文物
这些乐舞文物都有着光辉的过去
1、商代特磬(普通石头的音质看起来清脆悦耳
重点说明的第一件文物是商代特磬。
王建玲介绍说,这个特磴是1973年在蓝田出土的。 体积比较大,从外面看,还留有一些最原始的雕刻痕迹,时代应该属于商代初期。 磬上的洞是两端最后通过琢的,可以用绳子系上挂起来。 磬是指独立使用的打击乐器。 这样的特磴主要用于祭祀。 磬的音质清脆响亮。 磬是商代重要的乐器,被编入中国音乐大辞典。
2、西周编钟: 1分钟2个音正打侧击音不同
第二组文物是编织表。
据李西林教授介绍,该西周编甬钟共有8枚,于196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 甬钟与钮钟的区别在于最上面的部位形状不同。 按钮上呈环状,甬钟最上面的平面“舞部”上立着“甬柱”。 这块编钟和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都是合瓦形的,不是平底圆口钟。 大多数合瓦形钟每小时能响两个音,敲其正鼓部为一音,敲侧鼓部又为一音。 这两个音的关系,有大三次和小三次,也有罕见的大二度、小二度、四度的关系等。 演奏时一般用木制丁字锤敲,如果是大钟的话会用木制的棒子撞到,所以演奏动作不同。 大型钟表需要多位演奏者合作才能演奏。
3、战国晚期编磬:出土于西安北郊一汉墓
第三组文物是编曲。
西安博物院高级讲解员、陕西十佳科普使者王筱玥介绍,这是西安博物院馆藏的一批石碹。 这个石磬的年代是战国末期,从西安北郊的汉墓出土。
磬这个字表示下面有石头,磬的材质是石质的。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玉磬、陶磬。 石头和玉石是常见的磬的材质,汉代陪葬祭之风盛行,也出现了陶磬。
甲骨文中“磬”字的写法,字的左上部分像挂着石磬的木架,右下部分像手里拿着一把小锤子敲,是甲骨文中很久以前就有关于音乐的文字。
据李西林教授介绍,编磬分为3枚编成和5枚编成,曾侯乙墓出土的编磬有32枚。 一般来说,三张一组或五张一组的编成很多。 单个磬被称为磬,是一种节奏型乐器,有时也用作响器。 由多枚磬组合而成的是篇磬,是旋律性乐器。
4、金银秦乐府钟错:钟扣方二字证明秦设乐府
四是弄错了金银秦乐府表。
结合展馆墙壁的照片,李西林教授进行了介绍。
这块秦乐府表是考古学家袁仲一先生于1976年在秦始皇陵西侧发现的,属于合瓦形钮表。 经考古学家考证,钟内侧有4根音梁,这4根音梁均经过打磨,表明是一种实用的演奏钟。 一些考古学家推测这可能是皇宫中用作定音的钟表。 但是,可能是一组编钟中的一张。 从这块表的美丽来看,一定是王室用的表。
钟按钮旁边刻着“乐府”几个字。 乐府是中国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但以前对其成立时间存在争议。 这块表的出土,证明乐府机构早在秦代就有了,汉代只是袭击了秦朝的旧制度。
这个钟经过了复杂的金银工艺。 制作钟的铸造体,根据需要的图案制作槽,嵌入金银并打磨平整。
5、鎏金瑟枘:可见锦瑟之贵,可见主人之追求
第五组是三枚枘。
王筱玥说,瑟枘是用来在瑟身上上弦、固定的器物。 它的形状像蘑菇,整体造型优美,材质是青铜,上面有金印。 汉代能运用鎏金工艺装饰器物,应由当时的皇室和高级贵族使用。
三枚瑟枘上的纹饰是汉代非常流行的云纹。 这一纹样标志着秦汉时期成仙思潮的广泛流传,人们对羽化成仙、飞上云霄、幻化成羽人,非常受欢迎和追求,汉代许多器物都有这样的云纹。
据李西林教授介绍,瑟是横卧系的弹拨乐器。 据古代文献记载,有五十弦瑟,后有二十五弦瑟,弦下有雁柱、一弦一柱。 其发音原理与古筝相似,但瑟的形状比古筝短而宽。 瑟在中国古代民间广泛使用,通常与古琴配器使用,因此有“琴瑟与鸣”的成语。 唱《诗三百》总是用瑟琴伴奏。
6、汉代玉舞人:卷起衣袖折腰舞姿留名于玉
第六个是玉舞人。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刘思哲介绍,这位玉舞人于2005年在西安北郊井上村M24号汉墓出土。 是平板结构,雕刻、刻有线条。 这个玉舞人曾在广州南越王墓、徐州小龟山汉墓出土。 玉舞人一般出现在诸侯王的女亲属墓中,是贵族女性喜爱的首饰。 一般来说,玉舞人顶上有一个洞,它既可以单独制作佩,也可以作为佩的零件使用。
玉舞人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秦汉时期,王家特别重视歌舞艺术,设有乐府,许多帝王妃也以善于歌舞而闻名。 例如,汉高祖的戚夫人善于卷袖折腰舞蹈,这一文物就是卷袖折腰舞蹈最生动的写照。 “罗衣起风了,长袖横交”,“身似游龙,袖似蝈蝈”,是汉代乐舞的一种写照。 这件玉器的玉质虽然普通,但雕得非常细致精美,完全表现了玉舞人的整体形象,非常生动。
7、十六国蹿坐乐俑:乐器各不相同,展示长笛实物
第七组是十六国跃坐乐们。
刘思哲说,这十六国蹡坐乐俑是在西安机场二期十六国墓葬中发现的。 这个时期的乐偶,十字发髻是最明显的特征。 她们拿着各种各样的乐器演奏。 分别有鼓、笛、长笛、笙、阮咸、古筝等。
但是,古代称为笛子的乐器现在叫长笛,古代称为长笛的乐器现在指的是长笛。 排著一般为竹制,不易长期保存,因此考古学上很难见到实物。 这个小组的文物展示了排箫的实物。
笙是一种比较古老的乐器,开始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宫廷中使用。
阮又称秦琵琶、圆形直项琵琶,大家习惯叫阮咸。 为什么叫阮咸呢?因为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妙会解音律,弹这个琵琶,所以大家都叫这个乐器阮咸。 可以看到乐俑是用手指弹的,这个动作是证明十六国时代文化财产的重要物证之一。 因为十六个国家之后,直到隋代,都是用琴弹这个乐器的。 从隋朝到五代十国,才又恢复了手榴弹。
该组出土时约21件,共3组,展览展出共6件,其他资料尚未公布。 十六国时代北方统一,少数民族首次入关。 这个音乐俑反映了少数民族与中原在音乐方面的文化融合。
8、彩绘女舞俑:古人跳广场舞的腰身也非常动感
第八组是“色画女舞俑”。
王建玲介绍,该团伙的文物为周起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 从四位女俑的舞姿判断,她们跳的可能是柘枝舞。 柘枝舞从西域一带传到中原地区。 这种舞蹈最初以女性独舞的形象出现,由太鼓节奏伴奏,后来发展成双人舞蹈,到唐宋时期出现了数十人、上百人同时舞蹈的现象,相当于古代的“广场舞”。
柘枝舞与胡腾舞、胡旋舞一起,是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三种最受欢迎、盛行的舞蹈。 从她们的化妆打扮来看,很像中亚一带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民间舞蹈。 在当今新疆地区舞蹈中,也有许多唐代柘枝舞遗留下来的元素。
柘枝舞盛行于唐代,唐长安城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这种舞蹈的舞妓,唐代许多著名诗人把柘枝舞描写得栩栩如生。 从这些陶俑来看,她们的腰身很动感,静态地表现出了动感。 由此可见,唐代在陶器雕刻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
9、三彩骆驼搬运音乐俑:张口叫骆驼背载8人“移动乐队”
第九个是“三彩骆驼音乐俑”。
王建玲介绍,这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唐三彩骆驼音乐俑。 这三色骆驼搬运乐俑在陕西出土了两个。 一件是1957年在西安市西郊花园教训墓出土的,骆驼背上共有五个人,给人的印象都很野蛮,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1959年,在西安市西郊的中堡村唐墓中,又出土了类似的骆驼搬运乐偶,形象特别生动,现收藏于陕西历博。 骆驼的形状是抬起头,没有张开嘴巴。 骆驼背上有一个小台子,台子上有菱形毯子。 毛毯上坐着8个人。 其中7人面向外围坐着,手里拿着不同的乐器,中间是女人在唱歌。 就像移动乐队一样。 这件文物至少体现了三个信息。 一个反映了唐代在雕塑领域的最高成就。 小骆驼背上不仅收容着八个人,每只手里都拿着不同的乐器,中间唱歌的女人体态丰腴,充满盛唐气象。 二是唐代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交融的场景,周围七个人都是汉人的形象,所用乐器大多是从西域传来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唐代是一个高度开放、高度包容的社会。 三采用唐三彩的表现形式,在视觉上取得了最好的效果。 整个器物表现出唐代积极向上、社会开放、高度包容的社会风貌,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因此被纳入国宝级文物。
李西林教授说,驼背演奏者使用的乐器包括竖笛、五弦直项琵琶、筝、笙等。 其中衣柜、竖箬、五弦直项琵琶为胡乐器,笙为汉族固有乐器,整个乐队为胡汉结合的乐队。
三.音乐展览会
现场演奏《流水》、《婆罗门引》
五弦琵琶和小箍乐器备受瞩目
当天的直播不仅看到了音乐舞蹈的文物,西安音乐学院的许多演奏家结合展览内容,用流传至今的传统乐器和仿古乐器再现了千年前的音乐声。
演唱会一开始,西安音乐学院中国琴学研究室由硕士研究生、教学基地骨干教师彭天麒、张婉晴演奏双古琴《流水》。 这首琴曲是西安音乐学院艺术博物馆馆长李村教授根据1876年《天闻阁琴谱》的传统琴曲《流水》编著的。
在介绍了9个重要文物后,网友们欣赏了琵琶和箜篌的合奏曲《婆罗门引》。 演奏者有西安音乐学院琵琶演奏家、民乐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赵静老师、西安音乐学院箜篌演奏家、音乐教育系筝节专业孙清老师。
这首歌曲由白道峪教衍僧藏、大明宣德八年荷月手稿、余铸传谱韵曲、冯亚兰译制,专门为2017年国家大剧院首展编曲,并首次参加展览开幕式。
演奏结束后,两个老师使用的乐器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据李西林教授介绍,赵静副教授使用的乐器是五弦琵琶。 据史料和文献记载,五弦琵琶是从西域龟兹国传入中原的抱持类弹拨乐器,到宋代逐渐不再使用。 与现在的琵琶相比,发出声音的孔在面板上,是月牙的音孔。 现在的琶音在缚弦之下。 像琵琶这样的拥抱类弹唱乐器在汉代以后就有了。 从汉代到隋代,琵琶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圆盘直柄的阮咸氏,又称秦琵琶、汉琵琶。 另一种是从西域传来的长梨形胡琵琶。 现代琵琶的前身,严格来说是长梨形的胡琵琶,也就是四弦曲项琵琶和五弦直项琵琶。
筝也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弦乐器。 唐代,箫是乐队中非常重要的弹唱乐器,大小、形状各异。 筝用双手演奏。 根据筝的大小,演奏姿势的方式也不同。 孙清老师弹的是23弦的小箫。 唐代诗人李贺《李凭箜篌引》有《二十三丝动紫皇》,《二十三丝》为二十三弦。 筝是用线作弦的,所以也被称为“二十三线”。
四.乐舞探秘
古人的乐舞如何组织和记录音乐和舞蹈
个别乐器如此有特色,组乐队演奏一般怎么搭配呢?
展馆中间有一个小大厅,两侧墙壁上有唐代乐舞壁画,一幅是汉休墓乐舞壁画,一幅是苏思勖墓乐舞壁画。
两幅唐墓壁画暴露古代乐队组合的特点
李西林教授说,唐朝是古代乐舞发展最繁荣的时期,这与统治者的爱好和倡导有关。 唐玄宗的李隆基本人既是演奏家又是作曲家,是唯一以音乐家身份编纂中国音乐词典的皇帝。 唐墓考古发掘出土的乐舞壁画是一幅生动的唐人乐舞图。
其中,2014年西安市长安区汉休及其夫人墓葬发掘出的乐舞图,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大型唐代乐舞图。 韩休先生在唐玄宗时期成为首相。 这幅画中乐舞场面壮观,胡汉乐舞交错,气氛热烈,呈现出盛唐时期中外乐舞艺术交流的华丽景观。
壁画两侧配置有乐队,中间配置有舞者。
画面左侧是女音乐家,是典型的身材丰满的唐人。 她们用的乐器有古筝、古筝、展翅、笙、横笛等。 在左侧画面的最下面的角上,有人右手拿着一根叫做竹竿人的长竹竿。 据文献记载,这位竹竿人以前主要见于宋代,是一位舞者,有可能指挥舞蹈团的表演。 唐汉休墓以前,唐代也没见过这样的舞蹈演员。
壁画中间有两个男的和女的舞者。 舞者脚下有两条椭圆形的毯子。 毛毯上的串珠图案是典型的西域常用纹饰。 “从舞者的身材、动作引起的服装变化等来看,我认为这是一种很有胡人风格的休闲舞蹈,与胡腾舞和胡旋舞都不相称。 ”
右边是男性音乐家,使用的是竖笛、等管长笛、曲项四弦琵琶、铜钹、箫等。 徒手的音乐家必须是乐队的歌手。
另一面墙上的壁画是苏思勖墓乐舞壁画。 李西林教授表示,苏思勖墓乐舞壁画中间的舞者动作与记载的胡腾舞相同,伴奏乐队也符合胡腾舞的乐队编排,使用乐器与韩休墓乐舞壁画类似。 其中,右侧画面上的乐器是古筝、箜篌、等管排箫、笸箩,还有另一位歌人。 左边画面的乐队用四弦弹着琵琶、笙、铜钹、横笛、拍板,后面有歌手。 值得一提的是,琵琶采用的是少量更换的方式。
古琴有谱子,“减字谱”“减字谱”流传至今
古人是如何记录下变化的音乐和舞蹈的呢
展示内容有古代的乐谱图,就像古代的竖版文章一样。 据李西林教授介绍,这是一个琴谱,琴谱的作品名为《碣石调幽兰》,由南朝鲜梁代丘明流传。 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首用乐谱记录的琴曲,原本保存在日本,是用文字记录的琴的弦序、音位、指法的古琴谱式。 一般认为唐初使用这种记谱方式。 唐代琴家曹柔在文字谱的基础上对缩写进行简化和符号化,最后形成古琴的“减字谱”,流传至今。 该谱式可以准确记录音高、音色的变化,但节奏记录得不够清晰。 要实现演奏,琴家需要按照一定的演奏规律进行“谱曲”。
敦煌琵琶谱有“天书”之称
除了琴谱外,展馆还展示了五弦琵琶谱,上面的符号好像是汉字的部首。
据李西林教授介绍,这是藏在日本的五弦琵琶的光谱《秦王破阵乐》。 《秦王破阵乐》是李世民时期的乐舞,文献中又称《七德舞》。 这个五弦琵琶乐谱属于唐代记谱方式中的“燕乐半字指位谱”。 “半字谱”是将汉字中的某些笔画或部首抽象出来作为记谱的符号。 敦煌藏的琵琶谱中也采用了“半字谱”,但一般人很难理解,所以被称为“天书”。
敦煌舞谱被称为《绝书》
那么,古人是如何记录舞蹈动作的,馆内还有一个舞蹈谱。
李西林教授说,唐代舞蹈谱发现于敦煌石窟藏经洞,是隋唐五代舞蹈编排的文字记录,刘半农老师将其命名为舞蹈谱。 能清楚地看到这个舞蹈的画的是《双燕子》 《浣溪沙》等舞蹈的作品名称。 这个乐谱由作品的标题和序词,以及具体动作的乐谱构成。 表示舞蹈动作的乐谱共有13个字,都是动词。 我知道是动词,但动词背后舞蹈的样子和意义,现在很难推测。 所以,有人把舞蹈谱称为“绝书”。
华商报记者马马虎虎振/文张杰/图(文物资料图片由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博物院提供) )。
光遇1.23每日任务该怎么完成呢?在光遇世界有着各种精彩有趣的任务内容,玩家可以完成后获取大量的游戏奖励,小编
《云顶之弈》这游戏中卢安娜的飓风这件武器最近版本更新中被强化了,分裂攻击的伤害效果大大提升。有些小伙伴
迷你世界激活码2023是哪些呢?在精彩有趣的全新挑战活动中,玩家可以体验到更多丰富的游戏奖励。小编今天准备了
很多传奇的老玩家关心关于贪玩蓝月祝福油怎么用的相关问题,今天柠檬友玩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了如下内容,希望对
《魔兽世界怀旧服》中存在着多样的公会制度,DKPROLL团就是其中之一,关于这个制度的意思好优劣势,本文将为你解
斗罗大陆魂师对决阵容最佳搭配2023,新版本上线了很多魂师,我们应该如何搭配呢?以下为大家分享新版本顶级阵容大
时间:2022-11-05
时间:2022-11-05
时间:2022-11-05
时间:2022-11-05
时间:2022-11-05
时间:2022-11-05
时间:2022-11-05
时间:2022-11-05
时间:2022-11-05
时间:202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