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欧洲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公司——劳斯莱斯的生产车间。作为一家发展了近百年的公司,劳斯莱斯凭借先进的燃气轮机技术,在民航、国防、造船、能源四大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然而,这样一家发动机制造商,与美国波音公司相比,最近却宣布要在中国建厂。此举的意图是什么?听到这个消息后,美国很着急。
劳斯莱斯公司由英文劳斯莱斯公司翻译而来。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可以称之为劳斯莱斯公司。相信有些汽车爱好者对这家公司比较熟悉。知名顶级豪车——劳斯莱斯曾经属于这家公司。只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由于债务破产,在英国政府的干预下,才重组为汽车和航空发动机两家公司。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劳斯莱斯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已经发展出了极其完备的技术体系。
然而,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中国航天事业起步较晚,此时,民航市场早已被各发达国家瓜分。虽然我们赶时间,但中国的航空技术与欧美各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我国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的落后。由于先进生产技术的垄断,长期以来,中国除了自主研发之外,只能看其他国家的脸色。一旦受到进口限制,中国将面临没有先进发动机可用的困境。
这一次,劳斯莱斯不顾美国的反对,宣布要来中国建厂,更愿意和中国分享所有的顶尖技术,如此卑微,只求中国帮他一把。到底是怎么回事?作为美国的盟友,英国劳斯莱斯即使向美国求助,也应该与美国合作。它为什么选择中国?美国已经不靠谱了吗?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美、日、英等许多发达国家都面临着经济危机,所有大型企业都面临着濒临破产的窘境,其中劳斯莱斯是受影响最大的一家。数据显示,劳斯莱斯今年亏损近40亿英镑。虽然通过关闭生产线和裁员,成本降低了很多,但仍然是杯水车薪。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依靠政府的帮助渡过难关,无异于痴心妄想。因此,这些濒临破产的企业都在积极寻找自我救赎之路,劳斯莱斯也不例外。经过多次权衡后,它将重点放在了中国市场。
由于出色的疫情防控,中国不仅受到的冲击较小,而且经济复苏的步伐也最快。此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商,中国对航空发动机有很大的需求。现在是最有能力帮助劳斯莱斯渡过难关的国家。为了表示合作的诚意,劳斯莱斯不仅愿意与中国分享先进的制造技术,只要中国同意,还可以在中国建厂。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很明显,英美是一家公司。劳斯莱斯遭遇经济危机,却没有向美国求助,反而频频向我国示好?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欧美联盟的宗旨一直是以利益为重,一点怜悯都没有。由于劳斯莱斯的快速发展,对美国通用动力公司产生了微弱的威胁,这是美国作为科技巨头所不能容忍的。2018年,美国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对劳斯莱斯进行调查,随后美国波音公司也停止进口劳斯莱斯发动机。美国的这一系列行动迫使劳斯莱斯退出美国市场,损失极其严重。法国阿尔斯通公司的结局有目共睹,于是英国开始意识到只有与中国合作才是最明智的方式。
gc-image/e590c4f108144d50beaad8b1cc16b4b3" alt="美国阻拦也没用!欧洲发动机巨头要来中国建厂,到底图什么?">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就有和罗罗公司合作的经历。我国自主研发的“涡扇-9”发动机就是以罗罗公司出口的“斯贝202型”发动机为原型设计的。这一发动机的成功研制,为我国的后续机型的研发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意义重大。但是好景不长,欧盟41国出台了瓦森纳协议,各类先进设备以及研发技术都禁止向我国出口。罗罗公司只得被迫中止了和我国的合作。
面对罗罗公司开出的诱人条件,我国该如何取舍?
想要帮助罗罗公司这个有着近20万员工的企业度过难关,将要付出的代价无疑是巨大的。而投入的背后,我们又能获得多少利益呢?我认为如果罗罗公司来我国建厂,肯定对于我国的航天发动机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但是极其有限。毕竟想要获得其最为核心的技术肯定不现实,能得到的基本都是接近淘汰的二流工艺。但作为全球最顶尖的三家航空发动机公司之一,罗罗公司无论是对航空人才的培养,还是研究经验的储备,都能为我国带来不少的帮助。但是也仅此而已。
据我国工程院院士透露,目前我国国产发动机的研发十分顺利,像歼-20这样的顶尖战机,都将配备国产动力。不仅如此,我国还同时在开展了下一代发动机的研发工作。可以发现,我国的发动机技术,早已度过了那段离开进口就寸步难行的艰苦岁月,逐渐地步入了正轨。目前我国还是全球范围内同时研制航空发动机机型最多的国家,不论是军用战机还是民用客机,我国都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我国在世界上一直都是一个公平正义的大国形象。面对罗罗公司的现状,我认为可以予以援手。合作可以,但是对于和罗罗公司共同成立的发动机联合公司,我方必须要实现控股,以防罗罗公司突然撤资,或将在中国研发的产品和知识产权一并打包带走。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罗罗公司的先进技术,但同时也不能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自己强大才是唯一的出路!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02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