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能在中国诗坛上青史留名的,多是名家巨匠。特例也是有的,一些不知名的作者,甚至是没能留下姓名的作者,也有佳作传世。比如,今天老黄要给你介绍的西鄙人。
准确来说,西鄙人并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种代称,指的是西北边陲的某位人士。因为他写了一首《哥舒歌》,被收入《唐诗三百首》,编者给其署名冠以西鄙人。西鄙人的《哥舒歌》只有20个字,却能以形象的比喻、明快的言辞成功塑造了一个威震一方的民族英雄形象。那位被歌颂的英雄主是大唐名将哥舒翰。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哥舒歌》全诗以北斗起兴,喻哥舒翰的功高;以胡人“至今”“不敢”南下牧马,喻哥舒翰功劳的影响深远。其内容平淡素雅,音节铿锵和顺,既有民歌的自然流畅,又不失五言诗的典雅逸秀。
由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哥舒翰的兵器为宝刀,真实的情况果然如此吗?熟悉唐代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诗中的宝刀只是一种代称,或者是将军的佩饰。因为,哥舒翰的趁手兵器是一杆长枪。并且,哥舒将军的枪法惊奇,堪称史上最早的“回马枪”。
哥舒翰善使长枪,并非老黄的臆造,而是史有所载的。比如有中国古代第一部新兵书之称的《武经总要》,就详尽地记述哥舒翰的枪战辉煌。
北宋曾公亮和丁度等人编著的《武经总要》,是中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兵书,为北宋仁宗赵祯朝天章阁待制曾公亮、工部侍郎参知政事丁度等奉旨编纂,当时距宋朝立国已有60多年。宋仁宗为防止武备松懈,将帅“鲜古今之学”,不知古今战史及兵法,遂下令编纂一部内容广泛的军事教科书。
《武经总要》分前、后两集,每集20卷。前集的20卷为军事理论,详细记述了宋代军事制度,特别是在营阵、兵器、器械部分,每件都配有详细的插图,这些精致的图像使得当时各种兵器装备具体形象地层现在我们面前,是研究中国古代兵器史的极宝贵资料。
后集20卷为军事技术,辑录的是历代用兵故事,保存了不少古代战例资料,分析品评了历代战役战例和用兵得失。其中《武经总要·后集·卷九》为“绝艺”,介绍了历代武将的看家本领。
书中介绍大唐名将哥舒翰部分,虽然只有短短的65字,却将其擅长的兵器及战术介绍得有声有色,令人有如临其境之感。其文曰:
“哥舒翰有家奴曰左车,年十五六,有膂力。翰善传抢,每追贼及之,以抢搭其背而喝之,贼惊顾。翰从而刺其喉,皆剔高三五尺而堕,无不死者。左车辄下马斩首,率以为常。”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哥舒翰善使枪,他出战时都会带上家奴左车。少年左车年约十五、六岁,两臂十分有力。哥舒翰每次出战,就会快马追到敌人身后,靠近敌人时,就用枪搭上敌人的后背,再大喝一声。敌人被一惊一吓,都会回头顾望,哥舒翰便趁机一枪刺中其喉头,然后挑起三五尺掼下,没有不死的。这就是哥舒翰的回马枪。
敌人被刺死后,就该他的家奴左车出场了——他骑马趋敌,下马割取敌人首级而还。主仆配合默契,成为常规战术。那场景,着实令敌人胆寒。
其实,《武经总要》中的记述,是转自《旧唐书·哥舒翰传》中的记载,二者只是文字略有不同而已:“翰有家奴曰左军,年十五六,亦有膂力。翰善使枪,追贼及之,以枪搭其肩而喝之。贼惊顾,翰从而刺其喉,皆剔高三五尺而堕,无不死者。左军辄下马斩首,率以为常。”哥舒翰的家奴,名字有异于《武经总要》中的左车,而是名左军。
哥舒翰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多次击退吐蕃侵扰,改变了边境的局面,致使“吐蕃屏足不敢近青海”。《哥舒歌》就是唐朝西部边民对哥舒翰赫赫战功的颂歌。诗歌是文学,需要的是气势与意境,宝刀也好,长枪也罢,只要能突出将军的威武就成。
(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02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