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推动的城市化结束了吗?三个“人口高峰”来了,居民存款动了。

城镇化,棋至中盘。

城市化,棋到中盘。

《经济日报》 11月16日,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心主任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了一组数据:

2012年至2020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从7.1亿增加到9亿,年均增加2100万。

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1万亿元增加到39万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37万亿元增加到52万亿元。

也就是说,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加约1.7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增加约1.5万亿元。

消费、投资、道路建设、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千人就业,都与“农村人口进城”息息相关。

丈母娘推动的城镇化结束了?三大“人口峰值”来临,居民存款搬家

城市化是过去十年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美丽数据的背后,是城市化的另一面。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说:“其实,婆婆在推动城镇化。农村适婚年龄的年轻人必须在城市买一套房,至少在城镇和县。这有多强?基本上,70%的已婚农村青年都搬到了城市。”

我在《中国经营报》看了一篇报道。如今村里的彩礼越来越高,与各种彩礼相关的支出已经涨到十几万。

但这几十万块钱想发都发不出去,还有个硬门槛叫“别动”。

搬家意味着有车,而留下来意味着在村里建套房,在城里买套房。没有这些,媒人连房子都进不去。

县城一套5000平米的房子就要五六十万元,再加上买十万元的车、宴席、家具家电等费用。结婚的成本可能高达七八十万元。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农村长期存在的重男轻女思想,加上大量人口进城后年轻留守妇女数量锐减,被村里冷落了几天的离婚妇女如今抱着孩子回家,求婚的人络绎不绝。

已经完全掌握主动权的婆婆,要求更高的条件。

“婚姻伴侣”被视为稀缺资源,庞大的劳动力成为丛林中激烈争夺“猎物”的族群。

在这场看不到硝烟的“剩男争夺战”中,随着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涌向头部的几个大城市,间接加剧了其他地区的择偶难度。

事实上,依靠农村人口在城市买房实现的城市化,恰恰处于我国人口红利大规模释放的阶段。

1996年前后,中国的生产者/消费者比率开始超过2,生产人口比例上升,进入人口统计窗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商品房时代的开始,房价十倍的城市比比皆是,居民、房企和地方财政大规模增加杠杆。

一旦劳动力人口逐年下降,婆婆带动的城市化必然结束。

丈母娘推动的城镇化结束了?三大“人口峰值”来临,居民存款搬家

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尹剑锋指出,三个“人口高峰”即将到来。

1.201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达到峰值。

2.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5年达到顶峰。

3.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不得不面对第三次人口高峰。根据《联合国2019年全球人口展望报告》,预计2027年中国总人口将达到峰值。

鉴于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如果不能提振生育率,人口负增长将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供需双方都会下行,房地产首当其冲。

从供给侧看,经济增长有三大驱动力:技术进步、劳动力和资本积累。没有中青年劳动力,就没有投资和资本积累。

从需求端看,“三驾马车”:消费、投资、进出口,没有投资,总需求会直接受到影响。

提到日本国家执行

track="32">也就是说,2008年买了房,现在房价还是跌的,这还没算房屋的折旧。

其次,居民存款搬家是大势所趋。

殷剑锋认为,随着三个“人达峰”的到来,居民资产配置将逐步从房地产中剥离。

近期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其他金融性公司,比如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在银行的存款占比增长非常快,对银行负债的贡献差不多在10%。

上次出现这种现象还是2015年,再往前是2007年的股权分置改革,这种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存款搬家”。

这个观点,和经济学家邵宇的看法是一致的。

邵宇认为,在居民资产配置中,房地产占比与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呈正相关关系。

从国外居民部门房地产配置结构来看,日本居民配置房地产的比重约在32%,美国的比重约为24%,德国为41%,英国为37%左右。

丈母娘推动的城镇化结束了?三大“人口峰值”来临,居民存款搬家

我国居民的地产配置明显偏高,以房地产配置比重由70.71%降至50%为标准进行估算(这个标准已经很高了),普通中国家庭总资产中的20%,约23.7万元需要从房地产市场中剥离进行再配置。

七普数据中国共有家庭49416万户,加总至宏观层面,意味着全国当下共有约117.12万亿元的资产,在未来十年内需进行再配置,否则将可能面临资产消融的可能。

有人说,过去的黄金十年,是宋朝以来几百年时间里最好的十年。

加入WTO后快速工业化,农村人口进城带来的快速城镇化,投资、消费、出口无一不旺盛,十几亿人口的消费能力被彻底激发,楼市的表现,也堪称如梦似幻。

但未来10年-30年,“人达峰”来临后,靠丈母娘推动的城镇化,大概率会告一段落。

搞清楚了这个大前提,就不难明白,在七普数据公布之后,为什么要放开三胎?为什么要大力推动教育双减?为什么要对房地产祭出三道红线和限贷令?

原因只有一个:年轻人,劳动力,才是中流砥柱。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03127.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