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意思,原生家庭的悲剧都是父母造成的

写在前面

写在前面

最近身边很多朋友都在看《蛤蟆老师去看心理医生》。

书上说,想要了解自己的性格,需要回到童年,探索自己的童年经历,看看它对我们的性格有怎样深刻的影响,以及如何真正在心理上成长,独立、自信、有希望地生活。

原生家庭这个词出来后,错的都成了父母了?

看完之后,朋友让我讨论一下。那不就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父母吗?出身家庭的概念真的可以吗?

事实上,自从几年前起源一词问世以来,很多朋友都和我讨论过这个问题。

但是在我看来,原产地是旧瓶装新酒的概念,归根结底还是影响这个事情。

一个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在心理和认知层面有一个词:镜像。

简单来说,镜像可以理解为“榜样”或“模仿”:我们看到一个人的行为,受到了那个人的影响,我们模仿他们的行为.

这是我们最基本的学习能力。

原生家庭这个词出来后,错的都成了父母了?

纪录片《宝宝的第一年》说,宝宝是天生的学习者,睁开眼睛学到的东西比读书或学习的人学到的东西更深刻。

重要原因之一是婴儿用镜映学习,先观察、模仿,然后理解、消化,重复去做。

事实上,在我们生命的前三分钟,大脑中会有1.8亿个新的神经连接回路,其中大部分可以反映他人的行为,尤其是父母的行为。

当宝宝看着父母时,父母会微笑,这会刺激宝宝大脑中控制面部表情的镜像神经元,尤其是嘴唇,所以宝宝也可能会微笑。

原生家庭这个词出来后,错的都成了父母了?

父母的微笑会对宝宝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会反映在他们的大脑中,然后他们会不断重复这个动作。这些互动为婴儿提供了微观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理解微笑在他们生活的世界中的意义。他们试图做的每一个动作都巩固了神经元回路,使它们更加稳定。

不仅仅是表达,孩子的语言输入都是从我们开始的。一个孩子,从2岁左右开始,会通过看父母的语音语调来学习说话,每天最多可以学习10个新单词。

原生家庭这个词出来后,错的都成了父母了?

成长过程中反映父母的行为也影响着我们社交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一系列特质,比如同情心、善良和合作,都离不开父母的影响。

2007年,赫特福德郡大学的玛丽桑顿博士和剑桥大学的伯莎布里奇诺博士对四所英国学校10~16岁的孩子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进行了一项调查。他们发现大部分孩子都将自己的父母当作最重要的“角色楷模”.桑顿和布里奇诺也引用了英国和美国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大多数孩子认为他们的父母是他们的榜样。”

2

好的坏的影响,都会存在

不幸的是,这对孩子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如果孩子的监护人在童年时期受到过暴力对待,那么遭受性暴力和虐待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最近,中山大学

学公共卫生学院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子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童年的经历同样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负面影响

在对11972名平均年龄为59.85岁的中国居民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研究者们发现,不幸的童年经历(情感忽视、家庭暴力等)可能增加多种慢性疾病及多发病的患病风险,包括血脂异常、慢性肺病、肝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镜映的作用很强大,没有哪个地方会比原生家庭对我们有更多镜映反应的地方了。

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在我们身上学习,然后不断受着我们的影响长大。

原生家庭这个词出来后,错的都成了父母了?

小的时候,孩子都会很崇拜父母,会盲目地认为父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而且一定不会犯错。

这种看法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改变,但是在学习和成长这一段特殊的时间里,孩子的大脑会储存父母的观念信仰、行为模式,会记住父母做出的抉择。

英国心理学家菲奥娜·默登从不少向她咨询的杰出人物中发现,她们仍然看重父母对自己的期望,而且会在某种程度上寻求父母的支持和许可,这一点让她们懊恼又惊讶。

其实想想看,现在已经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在意父母的意见。

所以我们无法否认的是,父母确实对小孩的方方面面有着非同一般且深远持久的影响力。

就像米歇尔·奥巴马曾经说过的:

我们知道,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作为父母,我们是他人最重要的角色楷模。

3

不要做完美父母

这并不等于说父母在孩子面前就不能犯错,要时刻谨慎保持着刚正不阿的形象。

事实上,不完美的父母才是最好的。

好比最近讨论得沸沸扬扬的事情,有家长因为《寓言故事》里奸诈的狐狸故事举报了出版社,说会教坏小孩。

这完全是属于无用的做法。

越是完美的形象,越难走进孩子的心里,因为孩子不会和它们产生共鸣。

我们可以翻看所有孩子喜欢的作品,包括流传至今的经典儿童作品,很少会看到设计成完美无缺的主角形象。

即便是《哈利波特》里聪明的赫敏,她也常常表现出高人一等、固执己见、好辩的行为。主人公之一的哈利也有着情绪化、过于自我和幼稚的一面。

如果没有缺点,我们是没办法认识、理解、信任他们的。

这是我们镜像神经元镜映他人,我们效仿他人时所必备的因素。

有缺陷的人会让我们看到我们能够在自己身上体现出来的特性。

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如果有缺陷的他们都能做到,那么我们也能。

原生家庭这个词出来后,错的都成了父母了?

所以,心理学家奥菲那总结出好榜样的第二共性就是:他们不仅为自己对他人产生的影响负责,还有很清晰、明确的自我认知。

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有些时候会是好事,有些时候不是,我们都会做对事和做错事。

我们勇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应对和处理那些缺陷和不足,我们的态度和行为会被那些尊重我们,和我们相处的人学去。

之前有位妈妈投稿我们“今年生日,我不再祝我孩子万事顺意了”,里面说到了过于美好的愿望,可能会矮化孩子的能力。

其实我们抱有这种“完美”的形象也同理,这容易好心办坏事。

幸福可能会让孩子不愿意感受日常情绪反应的复杂性和模糊性,从而限制了自我的学习和成长。

完美的性格则会让孩子变得自卑,在完美光环下长大的孩子会容易陷入焦虑和自我怀疑,即便做错事也不愿意改过。

人不需要完美才能活得好,生活也不会时时刻刻开心才会幸福。

不用怀疑,孩子肯定会从我们原生家庭里继承一些家族遗传的“毛病”,但他们同样能像我们一样好好地处理和平衡好自己的优缺点。

最 后

J.K.罗琳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埋怨父母把你引向错误的方向,这种埋怨是有时限的,当你成长到可以自己掌控方向的时候,这个责任就该你自己负了。”

在愿意改变想要变得更好的人身上,原生家庭会让她们了解自我并走得更远。

在那些本来就不想努力到的人嘴里,原生家庭就变成了推卸责任的借口。

据统计,一个人一生平均要见8万人,每个人都会对别人产生影响,而别人也会对你产生影响。

如果你觉得自己真的不够好,那可以多带孩子和自己欣赏的人接触。

不需要明着说让他们学习学习,只需要让她们多点互动,接触多了孩子信任了对方,自然也会受到对方的影响。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0334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