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怎么读,�N怎么读

毋怎么读,�N怎么读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注释】▲毋意:不主观臆断、不凭空揣测。《宪问篇》14.31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毋必:不持绝对的态度,能因时变通。不绝对肯定、不

《子罕篇》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注释】

▲毋意:不主观臆断、不凭空揣测。

《宪问篇》14.31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毋必:不持绝对的态度,能因时变通。不绝对肯定、不独断。

《里仁篇》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毋固:不固执己见。

《子路篇》13.20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毋我:不自以为是。

《泰伯篇》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不主观臆断,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知识扩展】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政府想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想在开拓中国市场的同时搜集情报,于是派乔治·马戛尔尼等人访问中国。

背景:欧洲“中国热”

那个时代欧洲有许多中国迷,也就是向往和崇拜中国的人。那时欧洲学者们认为要向中国学习,要与中国接轨。伏尔泰说,“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马戛尔尼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迷,他一辈子最向往的事就是去中国。

欧洲人传说中国人是“全世界最聪明最礼貌的一个民族”。他们传说,中国是以孔子的理论来指导的国家,整个国家就和一个大家庭那样亲爱和睦。“”统治者是“充满了仁慈”的,老百姓则是诚实而礼貌的。莱布尼茨说:中国老百姓“服从长上,尊敬老人。……中国(即使)农夫与婢仆之辈,日常谈话或隔日会面之时,彼此非常客气,其殷勤程度胜过欧洲所有贵族。……”

礼单详细

马戛尔尼来华,对礼物的选择颇费心机。首先是多方征求意见,在来华之前,曾特意征询了两位曾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圣家书院学习过的中国教徒的意见,请他们推荐礼品。此外,还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在耶稣会士的介绍中,中国重视历法,因此需要天文仪器。斯当东也曾认为,天文学在中国备受青睐,长期以来吸引了政府的注意,因此对仪器方面的最新改进和代表太阳系最完美运动的七政仪, 中国人绝不会不接受

使团乘坐的船只和携带的大批礼物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特意制造的。这艘“狮子号”炮舰,装有64门大炮,是当时的英国三等军舰(一般为74炮,偶有80、84炮,而64炮是最低级的三级战列舰)。使团携带的礼物除一部分是投中国皇帝之所好外,更多的是为了显示英国的科学技术。

这个庞大的使团带来了众多的礼品。英国人想把他们最新的发明介绍给中国,如蒸气机、棉纺机、梳理机、织布机,并猜想准会让中国人感到惊奇而高兴的。英王还特意赠送了当时英国规模最大并装备有110门大口径火炮的“君主号”战舰模型。也许,他们想暗示64门火炮的“狮子”号在英国强大的海军舰队里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英国人在礼单中还专门提及了“榴弹炮、迫击炮”以及手提武器如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他们想,这些东西可能会引起中国军官们的兴趣,但后来让英国人大失所望的是,天朝的大臣绝大多数都是文人出身,他们对此不感兴趣。在他们看来,这些洋人的东西,不过是些无用的奇技淫巧罢了。

英国使团还带去了一些精美的仪器。如当时天文学和机械学的最佳结合产品天体运行仪,这个仪器代表了整个宇宙,它能够准确地模仿太阳系天体的各种运动,如月球绕地球的运行、太阳的轨道、带4颗卫星的木星、带光圈及卫星的土星等。另外,还有一个地球仪,上面标有各大洲、海洋和岛屿,可以看到各国的国土、首都以及大的山脉,并画出了所有这些远航的航海路线。

礼仪之争

1793年6月,马戛尔尼使团到达天津。钦差大臣徵瑞亲赴天津接待。此时,乾隆帝正在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避暑,于是决定由徵瑞护送使团经北京赴热河谒见皇帝。使团在北京稍事停留后,除留一部分人在圆明园安装英国带来的仪器外,主要成员均在徵瑞的陪同下赶赴热河。乾隆时期,清政府对当时欧洲各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性进步茫然不知,把西方各国仍然视为“海夷”。他们不假思索地称马戛尔尼为“贡使”,称他们带来的礼品为“贡品”,要求他们遵从中国礼制。按照马戛尔尼的想法,英国与大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主权国家,不存在朝贡的关系,而且这次出使的名义也是祝寿。英国作为当时西方第一强国,其使臣向中国这一传统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外交接触尚未开始,礼节冲突便已发生。清朝政府要求英国使臣按照各国贡使觐见皇帝的一贯礼仪,行三跪九叩之礼。英使认为这是一种屈辱而坚决拒绝。礼仪之争自天津,经北京,而继续到热河。乾隆帝闻讯,勃然动怒,下令降低接待规格。

由于中英双方都不肯迁就让步,会面几近破裂。最后,双方终于达成协议。一场闹得几乎决裂的礼仪之争总算偃旗息鼓,乾隆皇帝准许马戛尔尼行英国礼仪——单膝跪。然而,不恭顺的英使还是让乾隆大为不满,这次觐见之后,他紧接着就下谕旨:取消英使其他活动,万寿节过后,尽快打发他们上路。

觐见后,乾隆帝命大臣陪英国使团参观行宫。英国人看到园内的楼里都放着西洋的玩具、挂钟和地球仪,感到十分扫兴,因为这些东西让他们的礼品顿时黯然失色。陪同马戛尔尼游览的官员还告诉他,比起圆明园内西洋珍宝馆收藏的东西,这些都算不了什么。

马戛尔尼发现了一些英国制造的八音盒,一些考克斯博物馆的藏品。福康安见马戛尔尼对此兴趣盎然,以为他从未见过这类东西。福大人于是傲慢地问,英国是否也有这些东西,但当他听说这些东西就是从英国运入的时候,他也感到十分扫兴。

由于福康安的显赫地位,马戛尔尼想获得他的好感,于是邀请大将军福康安观赏一下他带来的欧洲新式火器的威力。福康安颇为冷淡地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什么稀罕。”马戛尔尼在当天的笔记里记道:“真蠢!他一生中从未见过连发枪,中国军队还在用火绳引爆的枪。”后来马戛尔尼穿越中国本土前往广州时,他看出那些宽衣大袖的国防军,并没有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用的又都是西洋早已抛弃了的刀枪弓箭之类落伍的武器。

使团回国

清政府认为,进贡和祝寿已毕,英国使团的任务已经完成,应该打道回府。但是,在将英王国书译出后。马戛尔尼则急切要求和等待谈判,他向清政府提出了六项要求:允许英商到宁波、舟山和天津贸易;准许英商像以前俄商一样,在北京设立商馆;将舟山附近一处海岛让给英国商人居住和收存货物;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任英国人自由来往,不加禁止;英国商货自澳门运往广州者,享受免税或减税;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不额外加征。

显而易见,这些要求一部分是属于希望改善贸易关系的正常要求,一部分则具有资本主义国家的趋利性质,希望通过贸易获得英国发展的优先权。面对这种情况,清政府理应认真研究和区别对待。有的可以接受,有的应当拒绝,有的经过谈判,加以修改。即便拒绝英国的大部分要求,只要把谈判继续下去,也能够相互增进了解,缓和矛盾冲突,于中国有益无损。可是清政府却简单地一概拒绝,将英国的六项要求全部斥为“非分干求”,断然关闭了谈判的大门。

乾隆回信——《清实录》

奉天承运皇帝敕谕英吉利国王知悉:

【译文】我奉天承运皇帝今告诉你英吉利国王知道: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特遣使恭赍[jī]表章,航海来廷,叩祝万寿,并备进方物,用将忱悃[chén kǔn]。朕披阅表文,词意肫[zhūn]恳,具见国王恭顺之诚 ,深为嘉许。所有赍到表贡之正副使臣,念其奉使远涉,推恩加礼。已令大臣带领瞻觐。

【译文】朕赞赏你虽远在重洋,然而倾心仰慕并愿归顺我天朝德化,特派使者恭敬上表,航海过来,叩祝我万寿,还准备了礼物,用意真诚。朕披阅表文,词意诚恳, 足见国王的恭顺之诚,朕深为嘉许。所有携表上贡的正副使臣,念他们是奉你使命远涉重洋,朕格外施恩,以礼相待。已令大臣带领他们觐见了。

赐予筵宴,叠加赏赉,用示怀柔。其已回珠山之管船官役人等六百余名,虽未来京,朕亦优加赏赐,俾[bǐ]得普沾恩惠,一视同仁。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向来西洋各国有愿来天朝当差之人,原准其来京,但既来之后,即遵用天朝服色,安置堂内,永远不准复回本国,此系天朝定制,想尔国王亦所知悉。今尔国王欲求派一尔国之人居住京城,既不能若来京当差之西洋人,在京居住不归本国,又不可听其往来,常通信息,实为无益之事。

【译文】朕赐给他们丰盛宴席,并叠加赏赐,以示怀柔。已经回到宁波珠山的管船役使等六百多人,虽然没有来到北京,朕同样给以优厚赏赐,让大家普沾恩惠,体现了朕一视同仁。至于国王你上的表章中恳请朕准许你派人住在我天朝,照管你国的买卖,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本来西洋各国有愿意来天国当差的,朕可以准他来京,但来了以后,即要穿着我天朝服饰,还只能限于在朝堂之内活动,并永远不准再回本国,这是我朝的定制,想必国王你也知道的。今天国王你请求朕同意让那些你派来的人居住在京城,但让他们像来京当差的西洋人那样从此不回本国是不可能的,也不可能任其自由往来,并还让你们保持联络,所以,这事就没什么意义了。

且天朝所管地方至为广远,凡外藩使臣到京,驿馆供给,行止出入,俱有一定体制,从无听其自便之例。今尔国若留人在京,言语不通,服饰殊制,无地可以安置。若必似来京当差之西洋人,令其一律改易服饰,天朝亦不肯强人以所难。设天朝欲差人常驻尔国,亦岂尔国所能遵行?况西洋诸国甚多,非止尔一国。若俱似尔国王恳请派人留京,岂能一一听许?是此事断难准行。岂能因尔国王一人之请,以至更张天朝百余年法度。若云尔国王为照料买卖起见,则尔国人在澳门贸易非止一日,原无不加以恩视。即如从前博尔都噶尔亚,意达哩亚等国屡次遣使来朝,亦曾以照料贸易为请。天朝鉴其悃忱,优加体恤。凡遇该国等贸易之事,无不照料周备。前次广东商人吴昭平有拖欠洋船价值银两者,俱饬[chì]令该管总督由官库内先行动支帑[tǎng]项代为清还,并将拖欠商人重治其罪。想此事尔国亦闻知矣。外国又何必派人留京,为此越例断不可行之请,况留人在京,距澳门贸易处所几及万里,伊亦何能照料耶?若云仰慕天朝,欲其观习教化,则天朝自有天朝礼法,与尔国各不相同。尔国所留之人即能习学,尔国自有风俗制度,亦断不能效法中国,即学会亦属无用。

【译文】而且天朝所管的地方广大,凡外藩使臣到京,无论是住宿还是衣食供应以及行止出入,都有一定体制,从来没有听其自便的先例。今天你若把人留在京城,但他们与天朝言语不通,服饰殊异,朕实在不便安置他们。若要把他们当成来京当差的西洋人来对待,命令他们一律改以服饰,我天朝人也不肯强人所难的。假设我天朝也要派人常住你国,恐怕你们国家也不能同意吧?何况西洋国家甚多,不止你一国,如果都像国王你那样来恳请朕,都想要派人留京,朕岂能一一答应?这件事实在不能准许。因为朕不能因为国王你一人之请,将天朝百多年法度都给更改了!如果依国王你所说,派人来京城是为了照料买卖起见,那么,你的国人在澳门贸易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原先天朝对外国商人就无不加恩照管。譬如象从前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家屡次遣使来朝,也曾经以照料贸易的名头请朕关照。天朝鉴于他们真诚,就优加体恤。凡遇到这些国家贸易方面事务,无不照料备至。前次广东商人吴昭平有拖欠洋船银两之事,天朝马上命令该管事总督,先从官库中支银两代为清还,并将拖欠者重重治罪。想必这件事你们国家也应该知道。我们都做到这样了,那外国又何必派人留在京城?为这件事应你们的请求要让朕越例,那断不可行!何况你们派人驻在京城,京城距离澳门贸易处差不多有一万里,他怎么能照料呢?若说派人来的另一个原因是仰慕天朝,想学习观察天朝的教化,天朝自有天朝的礼法,与你国是不相同的。你派来的人就是肯学,但由于你国也自有风俗制度,所以也不可能效法中国,即使学会了,亦属无用。

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奇珍异宝,并不贵重。尔国王此次赍进各物,念其诚心远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下有。尔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是尔国王所请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体制既属不合,而于尔国亦殊觉无益。特此详晰开示,遣令该使等安程回国。尔国王惟当善体朕意,益励款诚。永矢恭顺,以保义尔有邦,共享太平之福。

【译文】天朝管辖的地方那么大,我们的精力都放在励精图治、办理政务上了,对于奇珍异宝并不看得很贵重。你国此次进贡各种货物,念你有诚心远道进献,我下旨让管事部门收纳就是。其实天朝德威远泽万国,万国来朝贡,各种贵重物 品通过水陆渠道云集中国,所以我们无所不有。你的使者都是亲眼所见。既然我国从不稀罕奇巧之物,那更无须你们国家为我们来制办东西。你国所请求派人留京一事,既与天朝制度不合,对你国也不见得有多大好处。特此把话说明白了,现令该使者安程回国。国王你应当很好去领会朕的意思,对天朝要更加殷情诚恳。永远做到谦恭顺从,我朝方能保护你的邦国,大家共享天朝太平之福。

除正副使臣以下各官及通事兵役人等正贯加赏各物件另单赏给外,兹因尔国使臣归国,特颁敕谕,并赐赍尔国王文绮珍物,具如常仪。加赐彩缎罗绮,文玩器具诸珍,另有清单。

【译文】除了给正副使臣、以下各官员及通事、士兵、仆役人等正常加赏各物件和额外赏赐之外,又因为你国使臣要回国,我再特颁皇帝敕令,按常规惯例赏赐给国王你文绮珍物,并再赐彩缎罗绮、文玩器具等诸类珠宝,这些都另有清单。

王其祗受,悉朕眷怀。特此敕谕。

【译文】恭敬地领受天朝仁义吧,那都是朕对你们的眷怀!特发谕旨。

影响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虽然失败了,但是马嘎尔尼使团的访华却给中国和英国乃至欧洲带来不一样的影响。

对中国来说,中国丧失了一次与近代工业文明接触,认识世界,改变封闭状态的良好机遇。对此,佩雷菲特先生曾说过:“如果这两个国家能增加它们间的接触,能互相吸取对方最为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火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并即将驾驭电力的国家把它们的发现结合起来,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必将使双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呀!”但古老的中国却逐步走向封闭,自认为“天朝上国”,夜郎自大,对于外面已经天翻地覆的世界充耳不闻,不了解世界发展的趋势。而新兴的资本主义世界正虎视眈眈地看着中国这个古代的帝国,而清政府却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英国就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攻击下,打开中国的大门,也开始了近代百年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

对于英国、欧洲来说,主要是其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通过马嘎尔尼使团回英国后的回忆及记述,他们向英国人乃至欧洲人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在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之前,欧洲在17—18世纪出现“中国热”。许多的思想巨匠赞美中国的儒家文化与政治经验。但是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后,其使团记载异于传统的中国,使中国的形象完全颠覆。安德逊在《马嘎尔尼航行中国记》的描写引起巨大的反响:“我们像要饭的一样进入北京,像囚犯一样被监禁在那里,而离开时简直像是盗贼。”马嘎尔尼更是在1793年访华后,说:“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自此,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是欧洲人对中国的观点发生根本性的转折,如黑格尔在读过斯当东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后,对中国形成简明的看法:“中华帝国是一个神权专制政治的帝国……个人从道德上来说没有自己的个性。中国的历史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非历史的:它翻来覆去只是一个雄伟的废墟而已……任何进步在那里都无法实现。”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0599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