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吃荔枝还能得“荔枝病”?!

[db:摘要]

啥?吃荔枝还能得“荔枝病”?!

眼下正是荔枝上市的季节

都说没有荔枝的夏天

是不完整的

古有“日啖荔枝三百颗”

今有“吃了一颗又一颗”

但每逢这个时节

关于荔枝的各种新闻

也开始纷纷冒出:

啥?吃荔枝还能得“荔枝病”?!啥?吃荔枝还能得“荔枝病”?!啥?吃荔枝还能得“荔枝病”?!

啥?吃荔枝还能得“荔枝病”?

是的!

啥?吃荔枝还能得“荔枝病”?!

什么是“荔枝病”?

“荔枝病”并不是空穴来风的谣言

但是也没有那么可怕

啥?吃荔枝还能得“荔枝病”?!

“荔枝病是大量进食鲜荔枝后,机体胰岛素分泌过多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多见于儿童。

因荔枝中的果糖,需由肝脏内的转化酶转化为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所以一旦过量食用荔枝,大量果糖不能及时转化为葡萄糖。

再加上有研究发现,荔枝中含有两种物质: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胺酸,会阻碍人体吸收葡萄糖,从而导致低血糖,甚至致死。

一旦在短时间内进食大量荔枝后,出现头晕、乏力、出虚汗等轻度症状,可服葡萄糖水或白糖水,缓解低血糖。倘若症状严重,则需赶紧送医治疗。

那荔枝还能不能吃了呢?

当然是没问题了!

啥?吃荔枝还能得“荔枝病”?!

但吃荔枝时要注意:

不要空腹吃荔枝,最好在两餐之间食用。

不过量食用,建议成年人每天吃荔枝不要超过300g,儿童一次不要超过5个。

不要吃没有成熟的荔枝

这几类人不宜多吃荔枝

婴幼儿

三岁以下的婴幼儿整体发育还不完善,脾胃功能较弱,最好不要吃新鲜荔枝。

老年人

老人的消化能力在逐渐下降,对食物的耐受性变差,也不宜吃太多荔枝。

糖尿病患者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高糖的荔枝是绝对要少吃或不吃的。随餐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不可同时食用荔枝。

另外

患有扁桃体炎

咽喉炎

口腔溃疡

便秘的患者

也应慎食荔枝

记住

荔枝味美,切不可贪多哦!

部分内容来源:央视网、科普苏州、科普中国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0613.html

(0)

相关推荐

  • 深度谈微信:微信,快11岁了。

    约莫再过一个来月,微信就11岁了。

    科技 2021年12月22日
  • 美国专家:长寿的四大秘诀,看来长寿真是吃出来的

    美国塔夫茨大学营养专家苏珊•罗伯茨及其研究小组对218名21~50岁的参试者研究发现,食物摄入量减少25%的人,血液中好胆固醇明显升高,肿瘤坏死因子(TNFs)减少25%,胰岛素抵抗降低40%,整体血压更低。一般来说这种感觉就是“七分饱”:觉得胃里还没有装满,但可吃可不吃。如果吃饭时间相对规律、固定,这顿吃了七分饱,第二餐之前是不会提前饥饿的。

    生活 2021年10月19日
  • 气血两虚,气滞血瘀的表现是什么,血淤气血虚

    我们一去看医生,一句「气血不足」已经成了大多数人都会存在的问题。我们日常受外邪、情志多度、饮食不节,疲乏劳累、久病、热病的影响,都会对气血会有所损伤,这也是血虚、血瘀、血寒的根源,这些血液运行失常的问题,会在五脏六腑之中埋下巨大隐患。今天要和大家说说调理气血的3对儿药。

    生活 2021年12月17日
  • 中国业绩最好的公司,中国未来十大优秀企业

    今日沪指在3600点附近反复震荡整理,今天行情的主题是新能源储能、芯片半导体元器件制造两大方向之间切换预热。涨幅榜上,上午是新能源和储能等上游相关资源板块的上行,中盘时间,风向切换至中游元器件制造。受近期消费类电子板块不少新产品发布影响,3D摄像头、6G概念、苹果概念、无线耳机、碳基材料、3D玻璃、无线充电、激光雷达、人脑工程、智能穿戴等新兴技术题材走强。新能源、储能方向,盐湖提锂、抽水蓄能继续保持强势。跌幅榜上,化工、电力等顺周期板块继续回落,各类消费题材在反弹后上行无力,今日轮动走弱。今日市场在整理之中,主线逐渐清晰起来,新能源车及代理购电、储能,电力板块新赛道或成为接下来11月份市场的主要风格。

    科技 2021年10月26日
  • 以下食物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记忆力和老年人的血栓形成。尽量少吃。

    很多孩子都有挑食的坏习惯。他们在外面吃了足够多的零食后,经常不想回家吃饭。孩子挑食。它们不仅生长缓慢,而且从小就陷入疾病的根源。零食虽然好吃,但尽量不要吃这五种食物,因为吃多了不仅...

    生活 2021年11月15日
  • 东风高端MPV曝光 纯电/增程可选 搭黑科技电池组,mpv新能源

    在电气化浪潮的席卷下,各大车企都相继布局新能源车型。有国资背景的东风汽车也不例外,一举推出高端新能源品牌岚图以及旗下首款SUV车型——岚图FREE。而继其过后,岚图也于近日带来第二款车型。

    科技 2021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