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最卷的一句话:你给我多少钱,我给你干多少活

我见过最卷的一句话:你给我多少钱,我给你干多少活

前两天有刷某脉吗?

一份《互联网公司一线领导黑名单》文档在微信群和社交媒体里疯传。

文档里列举了近200个互联网公司业务部门的领导、业务、工作氛围评价,包括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美团、快手、哔哩哔哩等互联网大厂。

除了没有公开薪酬外,文档集中讨论了业务部门“老板是否PUA”“部门是否内卷”“业务是否边缘”“氛围是否压抑”等等

我见过最卷的一句话:你给我多少钱,我给你干多少活

(没资源,有也不给)

我见过最卷的一句话:你给我多少钱,我给你干多少活

觉得这份文档说的都对,必有大用的同学,你可以左滑,关掉了,替你节省5分钟的生命。

这个文档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悖论:

对公司满意的员工不会说公司的不是,因为这和他的利益冲突。

对公司不满意的员工就有可能上某脉,在职言里疯狂diss ,这是人性。

事少的公司嫌做的都是重复性工作,没啥挑战;挑战高的工作吧,嫌没人带你,工作太难。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层次与阶段,关心的问题都不一样,永远没法找到一家公司能完美符合你的需求。即便你进的是大厂。

我见过最卷的一句话:你给我多少钱,我给你干多少活

最害你的一句话:你给我多少钱,我给你干多少活

上上周和一个工作者聊天时,他说他遇到了“奋斗逼”

还是很少见的那种

这个人是公司的“老员工”每天中午笑嘻嘻地约部门的新人一起下楼吃饭

吃饭时就很神奇:无论什么话题,他都能扯到工作室,完后吐槽公司。

一到下班点,就给周围同事使眼色,一起下班

当这个工作者以为这个人立场鲜明了——反卷斗士

最神奇的事来了:

直到某天晚上1点多,老板在群里发了一个关于业务创新讨论,附和着老板讨论了20分钟。完后老板辛苦了的晚安中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我见过最卷的一句话:你给我多少钱,我给你干多少活

这种人,就是嘴上对你说着: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实际上偷偷地努力,完后卷死你。

我不想揣测《互联网公司一线领导黑名单》 这个文档的作者是个怎么样的动机。

我想说的是,没有一个完美的公司,也没有一个完美的劳动者。

任何一家公司都他的边界,任何一个劳动者,也有自己的边界。

我见过最卷的一句话:你给我多少钱,我给你干多少活

职场人的焦虑,是因你没找得到你的边界

我工作7年多,一共经历过3家企业。

第一家是我条,小心翼翼地地苟着。

因为我那阵刚毕业啥都不会,一个学化工的转去做运营,能有幸被字节选中做内容运营。至今我都很认同字节对我施加的影响力:和优秀的人一起做有挑战的事。

但当时的我是无知的,觉得内容审核枯燥,是苟活,所以跳槽。

结果和我一起进公司的朋友,同样干审核的同事,1年后已经是项目leader 。

如果我当时再坚持一下,突破一下,说不定我也会是leader。

我见过最卷的一句话:你给我多少钱,我给你干多少活

第二家是一家金融教育的龙头,孜孜不倦的卷着。

大公司的创业项目,领导赏识,锻炼机会多。但是官僚的文化让人难受,就是跨部门那种“职级对等”的对话方式让我想吐。为了协作别的部门发一个媒体稿,我需要找我的领导,让我的领导找对方的领导,再让对方的领导给对方说和我对接。完后我决定,我自己干,卷死你。

就这样,一方面带着个人无法快速成长的焦虑,一方面干着多个岗位的工作,孜孜不倦的卷着。

完后同龄人已经有人成为总监了。

完后就感觉自己好像啥都会了,但又啥都没会。

我是幸运的,那种一瓶不满,半瓶咣当的状态下,有人愿意带着我一起做一件有挑战的事。

就这样到了现在的公司,做在线工作的创业团队,我们想做改变中国人力资源现状的事。

17年2月28日到现在,将近5年的时间

在创业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边界:

做的再多,不理解为什么做。

感觉自己学会了,上手也挺快的,但是一出结果就废了。

我见过最卷的一句话:你给我多少钱,我给你干多少活

破界,职场的底层能力

偶然看到了黄有璨老师的《非线性生长》,这本书里写下过这样一句话:

一个人的成长,总是会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里,你需要先不断打破边界,不断探索尝试以发现自己身上具备的可能;然后再不断为自己建立边界,逐步明确自己的独特使命和局限。

创业的时间,基本上会处在一种反复的自我调教这种状态里。

当我们的欲望或愿景想做的更大时,却发现自己一定不具备满足这种愿景的能力。这就是自我的边界。

这时需要建立自我认知,完后尝试突破它,这就是破界能力,职场的底层能力。

这种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的内容怎么会在我的文章里?

希望我的总结能帮你获得启发。

破界需要具备的心态

相信自己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在这个职场环境下能够生存得很好。

就是很多人谈到创业时说的一句话: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这东西我举不出来例子,自己悟吧。

破界能力的内核

琢磨本质。不断地问自己,做这件事的目的是啥?

放在创业,商业的本质就是交易。创业的原点是你有啥价值,和你的消费者交换。

放在职场,就是体会这个工作背后深层次的意图,完后想办法把工作做好。

在做项目时,接到一个客户的需求:把这个公众号做成。

如果按照惯性思维,那就是替这个客户把文案写好,账号定位搞好,多找号互推,多花预算增加阅读量以及粉丝量。

完后呢?客户回来一句,钱没少花,但没啥 效果,完后就原地爆炸。

我见过最卷的一句话:你给我多少钱,我给你干多少活

当我们下意识地去琢磨,客户做这个号的目的是啥时就不一样了。

这个客户是一个线下门店。线上这种快速爆发,散点流量的形式是完全不适用于一个线下门店的。

客户做公众号的目的是为了带来营业额。而线下的单店的营业额是三公里以内的生意。

那么此时客户应该要做的是基于单店的私域流量运营,公众号只是作为一个流量的载体以及一个线上的服务场景。

破界能力的训练方法

找到最佳实践

做的越多,会得越少。我学过一堂创业课。

这个机构的CEO,他的训练方法就是寻找最佳实践。

放在运营上可以理解为,看看竞品,有没有什么可以抄的。

hhhh

真正的训练方法其实很简单

我见过最卷的一句话:你给我多少钱,我给你干多少活

就拿写一篇新媒体推文为例,当你不知道要怎么写时。你先根据你要表达的内容,去头条,知乎,微信,搜索相关的关键字。

完后暴刷100篇文章。

每看到1篇让你看完以后觉得哇塞的文章,就把它保存起来。

刷完100篇文章后看看你积累的让你觉得哇塞的文章。

完后精读每一篇文章,对每一篇做拆解。这些文章就是新媒体推文的最佳实践。

突破自己所需的态度

为自己工作

字面意思,为自己工作,放弃打工心态。

不要以为公司在压榨员工的剩余价值。

公司是商业环境中的重要一环,商业的本质是交易。交易的原点是价值交换。劳动者其实就是在为自己工作。

如果你只是公司交代什么做什么,完成基本职责,觉得公司给的薪水不好,环境不好,资源不够,就去凑合对付。那价值就会趋近于0。

没有完美的公司,跳槽也只是从一个坑里跳进另一个坑里。

咱们每个人跳槽用得简历,其实回答的问题就是:

你创造过什么价值,解决过什么问题,积累过什么案例。

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自己的工作里。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06219.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