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常识,冬季养生小偏方

冬季寒冷,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而每年的这个时候,“仅靠饮食调节就能降胆固醇”“他汀类药物不能长期吃”等相关健康流言也打着“提醒”“偏方”的幌子开始在社交媒体“热传”。10月“科学”流言榜对心脑血管相关的流言进行了集中辟谣。

冬季寒冷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10月,每年的这个时候,“仅靠饮食调节就能降胆固醇”“他汀类药物不能长期吃”等相关健康流言也打着“提醒”“偏方”的幌子开始在社交媒体“热传”。's《科学》谣言榜重点关注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谣言。

1.“三高”人群不能吃蛋黄

八卦:

所有高胆固醇的食物都应该远离“三高”人群。所以吃鸡蛋的时候只能吃蛋白质,不能吃胆固醇高的蛋黄。

真相:

蛋黄确实含有较多的胆固醇,一个蛋黄的胆固醇含量可以达到280毫克左右。但是大部分人群膳食来源的胆固醇(比如来自蛋黄),不会直接影响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

人体内的胆固醇主要受遗传和代谢因素的影响,人体对膳食胆固醇的吸收,以及胆固醇对血脂的影响。不同的人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和《美国居民膳食指南2015》都取消了之前的膳食胆固醇限制(300mg/天),认为没有证据表明更多的膳食胆固醇会导致高脂血症或心脏病。

蛋黄富含优质蛋白质、单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维生素A、维生素B1、钙、锌等营养成分,其整体营养价值远超蛋清,是鸡蛋营养的精华。

2. 银杏叶泡水喝能降血压

八卦:

银杏叶不仅是美丽风景的点缀,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水中喝新鲜的银杏叶可以降低血压。

真相: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20版记载银杏叶有“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但这些药物主要用于胸痛、中风偏瘫等。(如手脚麻木、四肢酸痛、大脑血流量减少引起的记忆力减退和注意力不集中等。),并且不具备降血压的功能。而且,银杏叶泡水喝很危险。,因为生银杏叶中含有大量有毒的银杏酸,而银杏酸是一种水溶性成分,直接浸泡会引起阵发性痉挛、神经麻痹、瞳孔放大、过敏等毒副作用。

3. 每天喝点红酒可软化血管

八卦:

经常喝红酒的人会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这是因为红酒中的白藜芦醇可以软化血管。

真相:

喝红酒软化血管不靠谱。红酒因为含有白藜芦醇,一度被认为有软化血管的作用。但是现在我们知道红酒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很低,即使每天喝20瓶红酒也起不到软化血管的作用。

相反,红酒中含有15%左右的酒精,会对心血管功能产生负面影响。2018年8月,世界顶级期刊《柳叶刀》号文章指出,饮酒直接导致全球280万人死亡。许多研究已经证实,无论喝多少酒,对人体都是有害的。酒精与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直接相关。如果大量摄入酒精,还会引起消化系统肿瘤、酒精性肝炎、酒精性心肌病等严重问题。

4. 得了冠心病,就不能吃肉

八卦:

冠心病患者不能吃肉,尤其是肥肉、动物内脏、动物油等。其中富含饱和脂肪酸,具有较大的潜在健康风险。

真相:

冠心病患者不是绝对不能吃肉,只不过要控制好总量.

冠心病患者应坚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控制总脂肪含量和饮食中饱和脂肪的比例(总脂肪的摄入量一般不超过总能量的30%,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一般不超过总能量的10%),摄入足量的单不饱和脂肪酸。

5.冠心病人都应该放心脏支架

八卦:

只要患有冠心病,就应该通过手术植入心脏支架,防止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

真相:

是否建议安装心脏支架,取决于所患冠心病的类型.

对于大多数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来说,心脏支架并不能预防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或者只能轻微降低心绞痛的严重程度。患者应采取戒烟、适当运动、坚持使用必要药物等综合治疗措施。

另一方面,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及时采用冠状动脉支架开通病人心脏闭塞的血管,可以使病人死亡率明显下降,也可以使病人犯病后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因此,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后,只要有条件,都应该去正规的医疗机构,尽早安装支架或进行手术搭桥,开通堵塞的心脏血管。

6. 植入心脏支架后不能做核磁检查

流言:

金属材质的心脏支架在强大磁场中可能会发生移位,电磁感应产生的热量还会烧伤血管。因此植入心脏支架后,就不能再做核磁共振检查了。

真相:

临床上常用的核磁共振,磁场场强为3.0T或1.5T。而在3.0T场强的磁场下,心脏支架不会出现位置移动。因此,就算支架植入后马上就接受核磁共振检查,也是可行的。

此外,在3.0T场强的磁场中,支架因电流传导产生热量的温度上升理论上不会超过2.6℃-4.7℃,而在血管内血流的持续冲刷下,支架温度的上升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7.西药治疗高血压会产生依赖性

流言:

得了高血压、糖尿病等,不要用西药治疗。这些药一旦用上了就停不下来,而且会伤肝伤肾。

真相:

高血压及糖尿病,大多数都可用药物治疗。以目前的医疗水平,大多数病人确实需要终身用药,但这并非药物依赖性。

另一方面,目前用于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药物副作用都很少,基本不会“伤肝伤肾”。只要遵医嘱规范、正确用药,其益处远超过害处。

8.他汀类药物不能长期吃

流言:

对于高血脂的治疗,主要是依靠服用他汀类药物。不过他汀类药物副作用太大,会造成肝肾和肌肉的损伤,不能长期吃。

真相:

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的地位一样,是冠心病的“基石用药”。新一代的他汀类药物是比较安全的,几乎没有毒副作用,必要时应遵医嘱用药,同时定期监测血脂、血糖、肝功、肌酶。

9.输液可以预防脑中风

流言:

秋冬季节输液可以扩张血管,有效预防脑中风。

真相:

“输液预防脑中风”是种有百害而无一益的保健方式。

人们俗称的脑中风,医学术语叫脑卒中,可大体上分为出血性脑中风和缺血性脑中风,这两种都是由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这两种虽然都是中风,但是它们的治疗方式基本是相反的,缺血性中风一般需要应用溶栓和抗凝药物,而出血性中风一般需要止血或手术治疗。

脑中风一旦发病,治疗方法和效果都非常有限。因此,做好脑中风的预防尤为关键。不过,用于输液的药物,往往是“活血”的中成药,对于控制血管的狭窄以及血栓形成并无效果,并且输液的“活血”作用也很短暂,停止输液后就没有效果了,谈不上预防。

现在已经有很多确切的、有效的预防脑中风的方法。比如对于脑出血,最重要的一条预防方法就是控制好血压;而对于缺血性脑中风来说,最重要的预防方法就是不吸烟,保证合理的运动,保持健康的膳食,并遵照医嘱,服用一些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此外,缺血性脑中风大约20%是由心脏疾病引起的。因此,有心房纤颤的病人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且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总之,仅靠每年2-3周或者一个月到医院输液,根本不能预防脑中风。频繁输液不仅会造成大量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给病人本人带来非常大的健康风险。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航

编辑 王琼

流程编辑 吴越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06926.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