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冶头位于昔阳县东部。从东冶头往东,驱车不到一个时辰就到达河北省的边界了。
在昔阳凡有饮水之处,皆知东冶头。但是,出了昔阳界,知道东冶头的人就很少了。有一次,我请朋友何红去东冶头参加一个演出活动。何红上台后满怀激情向台下的观众问候道:"东冶的父老乡亲们,你们好!""错了。不是东冶,是东冶头。"我好不尴尬的地在一旁提示她。五台县有个东冶。看来,五台的东冶要比昔阳的东冶头知名度要高一些。要不然,何红怎么能把东冶头说成了东冶呢。日后,何红与我见面时还提起此事。"你外老家的名字真阁僚了。东冶,还带着个头了。一不小心,就把个头给冶了。"说完,她便哈哈大笑。
有年冬天。我带在美国留学的女儿回了趟老家。返回太原的路上,女儿说:"老爸,让你去美国住几天,你不愿意。你怎么总爱往这个小山村跑呢?看来,你真是老了,"听罢,我笑了笑。"东冶头在昔阳可是个大地方。2500年前,这里还是肥子国的国都。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呢。""如果穿越了,咱们也是首都人啦"。女儿开心地笑道。一阵说笑过后,我略微深沉地说了一句:"等你到了老爸这个年纪,也许你会理解老爸现在的心情。"女儿微微一笑,似乎并没有在意。
我不是做县志、村志的,也不是研究历史的。我写这些文字,无非也就是想让类似于东冶与东冶头这样的段子少些,想让女儿对这个所谓的"大地方"有个了解和认知。
东冶头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晋。晋国灭肥国后,把肥国王子綿皋软禁于东冶头一带,建立肥子国。綿皋借用了原来肥国地名昔阳,修筑了昔阳城 。今天的昔阳县名就是根据这段历史而得名的。先有东冶头,后有昔阳县,这种说法也是有道理的。
东冶头是中国眭(sui)姓的发源地。"眭"的来历有一个悲壮而又凄美的故事,从这个眭姓故事中,我们可以多多少少感受到一点东冶头历史之沧桑。
肥子国国王姓圭。他学识渊博,爱民如子。他废除游牧,倡导农耕。没有几年的时间,这个小国的实力便雄厚起来了。为了巩固城池,抵御侵略,圭王征集民众以土筑墙,修筑起了坚固高大的土城墙。在城东灯笼山、天圣庙村南山、里岩村东山顶上修筑了烽火台派兵驻守。时至今日,这些土城墙,烽火台遗迹还依稀可见。
有一年秋天,晋王召集文武官员议事。大臣旬吴向晋王上奏:"肥子国圭王,实施仁政,志在叛逆。奏请晋王早日灭掉圭王,以绝后患"。晋王说:"小小一个百里弱国能成什么气候呢?旬吴向前一步,低声奏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肥子国虽然小,可是其成长的势头神速,若不及早根除,日后必成大患"。晋王沉思良久后,对旬吴说道:"爱卿言之有理,本王就命你率领大军前去剿灭"。
旬吴领旨后,带兵攻打肥子国。圭王奋起抵抗,一场以大攻小的战役开始了。圭王的女儿圭阳公主,文武双全。她带领一队女兵,出其不意,让旬吴防不胜防。有一次,圭阳公主带兵冲锋陷阵,把晋军杀得落荒而逃,一直追到万家山上。突然,一支冷箭射来,圭阳公主中箭身亡。日后,城民把圭阳公主安葬在玩家山上。据说,万家山有座皇姑坟,那就是圭阳公主的坟墓。
圭阳公主阵亡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昔阳城,圭王悲痛万分。圭王号召全体军民决一死战。因城池固若金汤,久攻不下。旬吴心急如焚,心想:"要是再攻不下昔阳城,那就得撤退。打了败仗,回去怎么交待晋王呢"。正当旬吴一筹莫展时,探马禀报:"昔阳城内粮草紧张,补给困难。"旬吴听后心生一计。他挑选了几十名骁勇将士,伪装成卖粮的商人,身上暗藏兵器,天亮时分来到了昔阳城东门外。"干什么的"?守门的士兵大声质问。"俺们是卖粮的"。士兵一听是卖粮的,马上禀报圭王。圭王正为粮草短缺犯愁,没有多想便下令让这些卖粮的人进城了。守门的士兵没料到这些卖粮的人,一进城门便凶相毕露,三下五除二就把守门的士兵杀了个精光。城门失守了。埋伏在东门的晋军一拥而上,冲进了城里。毫无防备之下,昔阳城被晋军攻破了。
圭王带着军民边打边撤退。突然,一支冷箭射来,正中圭王的右眼。圭王跌落马下,丞相急忙救起圭王。圭王用力拔出利箭,一下子把眼珠也拔了出来。顿时,圭王昏死过去。圭王奄奄一息之际对丞相交待:"城破之后,晋军屠城。城民要想躲过这场劫难,咱们圭姓人切记要改名换姓。我的眼珠,授之于父母,不可丢弃。我死后要把它一起与我下葬。"说罢,圭王就咽气了。
丞相草草掩埋了圭王。此时,晋军攻城已是势不可挡。丞相和大臣们紧急商议,改名换姓,换什么姓呢?丞相想起圭王交待,要把他拔出的眼珠放在他脸部左边。丞相急中生智,自言自语道:"如果圭字左边加上个目字,不就变成眭字了吗"?于是,丞相下令:凡昔阳城圭姓人,务必在圭字左边加上一个目字,改姓眭。可惜当时城内一片混乱,有人听到。还有人没有听到此令。
旬吴攻城得手后传令:"昔阳城内,圭姓人格杀勿论。非圭姓人可免一死。"就这样,圭姓一族中,凡承认自己姓眭者都躲过了这一场屠杀,生存下来了。从此,一个在百家姓中找不到的姓氏就这样在东冶头诞生了。
如今,眭姓在东冶头最多,眭氏祠堂也保留至今。无论在全国各地,还是世界的那个角落,只要是眭姓人,他们都出至于东冶头
晋军攻占肥子国后,为了消除肥子国在子民心中的烙印,晋王下令将肥子国更名为东冶头。意为此地在冶河之东,是冶河之源。肥子国名虽然改了,可是,肥子国遗留下来的一些地名殿圪台、城西汇、亮军坪、校场坪、皇姑坟、马三掌还一直沿用至今。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07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