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璀璨夺目的文化遗存中,有许多历史悠久、传承有续的珍贵文物,这其中既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大名鼎鼎的国之瑰宝,也有很多我们并不熟悉甚至非常陌生的希世之珍,如意,就是其中之一。
在今天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我们能够看到很多珍贵的如意,面对这些不同材质、富丽堂皇、精美绝伦的宝贝,相信很多朋友在大饱眼福的同时,都会产生一个疑问,这些珍贵的如意,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
其实“如意”最初的实用用途为搔杖,搔痒可如人意,故名“如意”。如意一词来源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是佛教的持器之一,僧人讲经问道时传递以表示授权主讲。后来逐渐演变为贵族豪门在掌中把玩的装饰之物,清谈时手执如意直指四座,潇洒风雅,故又称“执友”、“谈柄”,因常不离手而又称“握君”。
但是,如意的身分绝对不止这么简单,如意的前身除了有“骚杖”的影子之外,还有另一个身世显赫的官方背景,就是“笏”。笏(读:护),是古代君臣在朝堂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一般用玉、象牙制成,可以在上面记事,功能相当于现代的记事簿或者备忘录。
如意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如意的形制以柄首呈屈曲手掌式为主流。这时的如意,既保留了原始“骚杖”的功能,又成为权贵手中时常把玩的信物。
唐朝房玄龄所编纂的《晋书》中记载:孙权曾得到一柄如意,“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意思是:孙权手里老拿个如意,一喝多了酒就拿着如意连比划带唱,同时用如意当鼓槌敲打痰盂,结果把痰盂边都敲豁了。
到了西晋时更有全国首富石崇,因为跟人斗富比赛,对方捧出皇帝亲赐的珍贵红珊瑚树,石崇啥都不唠,拿着铁如意上去就是一通砸,完事告诉对方,比你这好的珊瑚树,我家有的是,现在就赔你一个更好的,别客气去我库房随便挑吧。
这说明如意的材质在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否则孙权的如意也做不了鼓槌、石崇的如意也打不碎珊瑚。
而在明末时期,如意更因其特有的雅致,成为崇尚古风的文人墨客的文房玩赏物件。
到了清代,“如意”在宫廷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如皇帝登极大典上,主管礼仪的臣下必敬献一柄“如意”,以祝政通人和,新政顺利;在皇帝会见外国使臣时,也要馈赠“如意”,以示缔结两国友好,国泰民安。在帝后、嫔妃的寝室中均有“如意”,以颐神养性,兆示吉安;特别是在帝后大婚,及至宫中万寿,中秋元旦时节,都需要臣下敬献数量不少的“如意”,以寓意帝后平安大吉,福星高照。可见,一件小小的“如意”,是集宫廷礼仪、民间往来、陈设赏玩为一体的珍贵之物。
历史已进入了现代,许多历史上盛行的玉器饰品,如玉簪、玉钗、龙钩、顶戴、板指、玉带、等等,在如今大众化的珠宝消费市场上已基本绝迹,只是在文物店、古玩店或古玩市场中还可以见到这些饰物,但如意却被人们接受并流传下来,受到了当代人们的普遍欣赏,成为雅俗共赏,雅俗乐用的饰品。
如今在辽宁岫岩、北京、广东四平、揭阳、河南南阳,镇平以及扬州等玉器玉雕的集散地,仍有不少玉雕工艺师用岫玉、翡翠、和田玉、独山玉等制作各种造型的如意雕件。在珠宝市场中,我们常常可见到在岫岩玉雕刻的花件中,在众多图案中搭配上一个如意的图形,以示对选购者的祝福。
玉如意是一种象征吉祥的器物,因其美好的寓意、珍贵的材质和精巧的工艺而广为流行,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更被赋予了吉祥驱邪的涵义,成为承载祈福禳安等美好愿望的贵重礼品。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07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