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的感触很深,一个是某夕夕的前信息安全工程师在浙大CC98论坛发布了一篇《我在某夕夕的三年》,字里行间能够发现他满满的倦怠,而结论是希望学弟学妹千万不要来某夕夕,原因是没有希望,能感觉到自己只是块电池。
而在同一天里,我的硕士同学,当年住在我隔壁的好朋友,一起宿舍涮火锅,一起做梅干菜炖肉,一起摄影,一起骑行北京,一起去五台拜佛的小伙伴,在毕业13年后,他的公司在今天顺利上市,走上人生巅峰。
这些年他过得很苦,很拼,很玩命,但是他的努力得到了现实世界的回报。他身高182cm,在硕士时候体重接近200斤,但是现在身材健美,目测体重只有160斤,平时的工作强度是8117,可见操的心、受的累也相当不少。
而我呢?在2019年底,腾讯云实现百亿营收,在年会上,腾讯云宣布给每个腾讯云的在职员工发一部iPhone 11 Pro,为此还上了一次微博热搜。但我当时的真实感受是:毫无感觉。比起iPhone,我更想要完全没人打扰的9天长假。
我的心理疲惫感,在2020年5月、10月长假期间,先后两次触达了顶峰,完全不想接电话,不想看邮件,不想见客户,不想学技术,只想看书、运动、码字、喝酒。等于我在面对个人无法应对的工作负荷时,一心只要逃避。唯一让我坚持下去的,只有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责任感。
但当我横向对比时,我发现了一个重要差别:某夕夕前员工、我硕士同学和我,其实大家的工作时长都差不多,都称得上全心全意专心致志搞事业,为什么大家的成就、获得感、以及对工作的激情和热情,都迥然不同?核心原因,是你在为谁而战。
对于某夕夕的前员工来说,他是为工资而战。当时他刚刚毕业,对于每周上六天班并没有什么抵触,因为刚毕业的单身大学生,又去异地上班,周末本来就闲得蛋疼。
后来双十一双十二深夜值班、通宵加班,对他来说也没有压力;公司按点打卡、伙食变差、福利变差,他也无所谓;工作中各种各样的无用功,他也只是吐吐槽而已——直到他彻底离开这家公司为止。他在公司这几年,技术可能涨了,但是认知已经窄化了。
对于我的同学来说,他是在为了他的事业和梦想而奋斗,他的8117是个人主动且无怨无悔的选择;而且他属于时间宝贵的高管,不会被安排着做低价值的事,主要负责管理技术团队,商务应酬,寻找投资人,谈判等等,他可以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获得感,所以他的工作虽然累,但是他充满激情。
对于我来说,我需要的是圈内的名声和人脉,这是为了自己的职业战绩和行业声望而战。而我遇到的问题,就是工作压力过大,个人无力解决工作困难,导致我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随即产生了情绪耗竭和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现象,也就是Burnout(工作倦怠),我们换一个雅一点的名字:燃烬。
mark
回想整个2019年的12月,我都处于精神高度紧张,工作量极高,无比渴望休息、工作却纷至沓来的状态;那个月投了3个标,等到最累的时候,手指和脚趾都隐隐有刺痛感,静态心率在100以上,但是要事太多又没法休息,直到有一天,经过早班飞机、中午材料、下午汇报的高强度工作后,在晚上,大脑直接燃烬(Burnout)了。
大脑燃烬的感觉,有点类似那种临近考试,自己毫无准备,又想看书又看不进去,心中无比焦虑的感觉;还有种从心里发起的拒绝思考,强烈地渴望多巴胺,但又无从获取快乐的感觉;还有精力耗尽之后的那种眼睛盯着书本却魂飞天外;还会发自内心地不想说话、抗拒决策、拒绝判断,只想安静地当一条咸鱼。
2019年12月23号,我顶着疲惫忙到9点,休息片刻后,开始写十分重要的、24号10点前要交的材料,我坐在电脑前整整两个小时,却一个字写不出来,却在凌晨1点来了电话,前方的项目交付又出了点意外,大家在紧急拉会处理;凌晨2点,当我处理完这件事后,我彻底燃烬了——真的是倒头就睡,我的精力已经匮乏到什么都做不了。
养儿方知父母恩,只有亲身养过孩子的人才懂得把襁褓中的小孩养大有多辛苦。没有亲身体会过心血燃烬的人,恐怕也不会知道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精神高度紧张、而且必须为每一个决策负责时,对人的杀伤力又有多大。
开国将军算是意志坚定,见惯生死的强人,但是一样经受不住心血耗尽的杀伤力,徐向前元帅,在1944年突发肋膜炎后(压力和旧伤),不得不住院治疗,1947年重新上战场,一路攻克运城、临汾,横扫晋中,到1948年7月,徐帅已经兵临太原,但是身体却撑不下去了,肋膜炎复发、胸痛发作,只能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建国后,徐帅在青岛疗养了很长一段时间。
粟裕将军打过无数胜仗,特别是指挥淮海战役的时候,从头至尾参加指挥,掌握了淮海战役的全部情况,立下第一大功。而淮海战役历时三个月,粟裕将军的精力一直高度集中,没怎么休息,曾经七天七夜没合眼,等到杜聿明部被全歼后,粟裕将军昏睡了三天三夜,醒来后第一句话是:「有鸡汤吗」?
避免倦怠与窄化
按照现在某些互联网公司的高强度、高重复性、高压力、低创造性、低成就感、极大程度延长工作时间的工作方式,我认为工作倦怠和认知窄化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两条都将极大程度影响员工的前程,等于是透支了年轻人的未来
按Maslach的定义,工作倦怠是一种员工表现出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 or dehumanization)以及个人成就感低落(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的现象。
情绪耗竭被认为是倦怠最具代表性的指标。特征是缺乏活力,产生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情绪耗竭还会伴随着挫折、紧张,导致员工完全没法专心致志投入工作。这种跟工作压力导致的疲惫、情绪低落、焦虑是非常相似的。
去人性化,也就是对待同事或客户时,会表示出一种冷漠的心态。这是一种防御性反应,因为情感耗尽了,所以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与人疏离,冷漠的看着各种事,比如对连夜值班、按时进餐、硬核奋斗模式这种严重伤害员工身心健康的行为无动于衷。
成就感低落的特征是倾向于对自己产生负面的评价、感觉无助以及自尊心下降。我们有可能感到工作能力的衰退和无力感的增加,丧失工作成就感,并以消极的态度来评价自己,对自己的工作的满意度也开始降低,会感觉到自己可有可无,自己做的事情并没什么意义。
而当我们进入倦怠期时,我们会不自觉的进入一种资源保存状态,也就是低功耗的工作状态,俗称摸鱼;另外,在我们倦怠的时候,我们还会直接遭遇认知窄化。
资源保存指的是当个体失去特定的资源时(比如我失去自由时间),工作要求无法充分满足,或是无法得到预期的回报时,个人就会产生职业倦怠。这时,资源保存状态作为一种防卫性的应付措施,其实是能够抵御倦怠的,但是这会导致工作效率的严重下降。
认知窄化
高密度工作和高强度压力,会直接导致员工的认知窄化。比如当司机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车速越快,司机的视野越窄。因为快速移动时,我们接受到的信息量在单位时间内大量增加,使得眼睛和大脑无法及时处理,只能减少视野的宽度,以达到减少输入信息量的目的,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道路和车辆上。
这就是窄化。比如长期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对数字及合规非常敏感;资深的口腔科医生,会第一时间注意到每个人的牙齿;多年的文字工作者,对遣词造句会非常在意;常年在喧闹的工厂上班的工人,对噪声的忍耐度更强。
窄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意义的,专业化分工和窄化是极有价值的事,我们不可能再回到自己晒盐、自己盖房子、自己养猪耕作、自己缝制衣服这种事情;工业革命和专业化分工,就直接提高了社会生产率。
但是随着职场专业化,我们可选择的工作范围也在不断窄化;更重要的是,当工作内容严重单一、工作时间极度延长,导致窄化达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将失去探索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改变现状的能力。
对于窄化,我是有亲身经历的,2018年12月下旬和2019年1月,我一直在负责年结、销售、收入、部门绩效、个人绩效、计划、预测等工作,持续两个月跟SQL和Excel没完没了的折腾,加上经常性的加班,我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活跃程度受到了极大的抑制——
直观的说,就是我的内容创作能力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精力不断消耗,没有补充。这12天里,我只在1月1日那天休息了一天。这个时间思维还是清醒而活跃的,尽管只休息了一天,但是那天我写了两篇文章,而且是对「创造财富」的深度思考。1月3号也不忙,还有时间去深八亚布力雪场的真相。1月6号在外办事,没法休息。
创新能力显著下降。周六加班一天。忙着写部门的年终总结材料,年底考核更需要反复的核对销售、采购、收入数据,需要反复的沟通、比对及核实,Vlookup和Index练得炉火纯青。在这段时间里,我还保留了一定的创新能力,毕竟还能完成年度总结的编制工作,但是质量严重下滑,明显感觉没有思路,无法进行缜密思考。周六晚上看了《无问西东》,深有感触,于是晚上熬夜写了篇文章。
不想动脑。连续工作13天,特别是在20号、21号那个周末,长期的疲倦让我已经无法进行深度思考,变得不想动脑,甚至疲倦到想呕吐;在工作和讨论中一直是一种烦躁且不满的状态,一直有那种「你怎么说就怎么做,我没意见,早点下班就行」。在这个阶段,我已经无法独力完成一份材料,低级错误也越来越多。无论、知乎、头条、微博,我只有看的能力,没有写的能力了。用脑过度了,夜间出现多次干呕,失眠,焦虑症状。
失智阶段。我的智商已经低于平均值,领导跟我说的任何事情,我也无法集中注意力;然后领导还一口气分配了三个需要大量脑力劳动的活——资金计划、公司全年收入预测、销售回款核算。
那种感觉,就是我看着眼前人的嘴一张一合,却完全无法理解他说话的意思;进而因为听不懂导致无比烦躁;感觉自己只能胜任简单且熟悉的工作,直勾勾的盯着屏幕,却无法进行任何思考。就像Vlookup,Sumifs,Select * 这种熟悉的函数,所有需要创造力的工作,我都没有能力一次完成,而需要在纸上一点点推导出来。
失智的具体原因与长期加班、疲倦、压力的一种或几种有关。在我翘班睡觉了三个上午之后,我终于恢复了正常的神智。
这次因为长期进行重复性单一工作、长期加班、休息不足、压力太大,获得了短期智障的体验,曾经困扰我很久的「为什么有些人宁可干枯燥的工作也不辞职」、「为什么有些人本职工作干久就不懂得其他工作了」、「为什么有些人的眼光如此狭隘」的问题,以及为什么有人愿意长期承受996 8的的高强度工作,终于得到了解释——窄化。
现在的趋势,是复合型、学习型人才更受欢迎,比如掌握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管理学博士,还没毕业就被各大学校递来橄榄枝;又比如同时掌握专业知识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专家,身价更是百万起步;懂区块链又懂演讲的大神,一年就能实现财务自由;而长期机械性的高压工作,会直接掐断我们这个念想
当年鼓励大家做T型人才,其实现在应该鼓励大家做TT型人才,因为只有一个专业化方向,其实很难走到顶端,反而如图所示,只有点亮了两个橙色的技能(专业方向)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走得更远。
也正因为我做过销售、工程、管理、咨询、售前、短租、新媒体,学过EE、CS、法律法规、工程管理、机电实务、造价、投资,我才能在利用逻辑根据公开资料分析某些问题时,怼得无往不利。
过度专业化是不行的,我们需要掌握大量的通识(网游中的基础技能点),这些通识将是未来人们研究和创新时的灵感来源。为什么我们需要保护生物多样化?因为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当研究陷入僵局时,科学家需要从仿生学中找到答案,而不是过分窄化。
反观马斯克就是一个通才,他从不会限制自己的思维和眼界,他会花时间去学习所有感兴趣学科的通识,这样能够保证他的思路具备创新性和可行性。所以当行业先进的火箭技术不对他开放的时候,他会独辟蹊径另搞一套。
所以猎鹰重型火箭不但成功的把特斯拉跑车送上天,还历史性的实现了火箭在预定地点按照预定计划成功回收。这就是具备大量通识,眼界宽广,头脑灵活,避免窄化的优点。
所以,对于职场新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在前几年的工作中积累足够多的经验和知识,了解这个行业,同时避免因为工作强度过高,工作内容单一,缺少休息时间,而导致自己缺少充电时间。
我们这些小白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让自己沦落到心血燃烬的程度,发生职业倦怠乃至认知窄化,这个是严重影响我们的未来发展。
诸君加油。
跟理工男一起直指真相。感谢大家「任易」,全网同名。我是南开本科,清华硕士,12年工龄,在IBM做过销售,在地铁公司管过项目施工,在石油公司做过项目经理、售前顾问,现在在鹅厂做云计算,所以对销售、施工、人力、组织、项目、造价、IT都比较熟,所以对这些线索会非常敏感。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09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