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是走进皮肤科的患者最多的主诉,尽管常见却又难解决。这是因为引发皮肤瘙痒的原因很多。中医认为,痒是由于燥邪、风邪、湿邪等因素作用于肌肤所致,也有因血虚所致瘙痒者。了解常见瘙痒性皮肤病的发病原因,有助于更好地对症治疗。
皮肤瘙痒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
皮肤瘙痒症指自觉瘙痒而无原发损害的皮肤病。患者常因搔抓使皮肤出现抓痕、丘疹、血痂、色素沉着、湿疹样变及苔藓样变等继发损害。
该症的病因尚不明了,西医认为,皮肤瘙痒症的发生与糖尿病、肝病、肾病等基础疾病有关, 同时还与一些外界因素刺激相关,如寒冷、温热、化纤织物等。中医认为,素体不足,阴血亏损,又感风邪,郁于皮肤腠理,邪正交争,邪盛正衰,从而导致全身皮肤瘙痒不适。
那么具体而言,皮肤瘙痒的病因有哪些呢?
中医将皮肤瘙痒分为5类
在中医理论中,皮肤瘙痒与禀赋不耐有关,六淫侵袭、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或肝肾亏虚等各种因素引起气血虚弱,或风热化燥,或血热内蕴,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
1、风寒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云:“《素问》云风邪客于肌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则为痒也,所以风疹瘙痒,皆由于此”。当遇到气温突然发生改变或者天气比较寒冷时,患者的皮肤瘙痒症会愈加严重,遇到天气比较热或者出汗时,症状会稍微缓解。
2、血虚
《丹溪心法》曰:“诸痒为虚,血不荣于肌腠,所以痒也。”血虚多见于年老患者,秋冬季节易发,常见症状有皮肤干燥、脱屑、苔藓样变,多伴有血虚证;舌质淡、苔少、脉沉细或缓,如慢性皮炎。
3、血热
《临证指南医案·疮疡》指出:“血热风动,肤痒。”说明瘙痒与热的关系密切。血热者可见面红唇赤,皮肤灼热刺痛,痒痛相兼,挠破表皮有鲜血渗出,多伴有热症。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或数,如急性皮炎。
4、风湿
多发生于外阴、肛门、阴囊等处,这些部位的皮肤肿胀,有时还出现皮肤糜烂、有渗出液等。由湿邪引起的瘙痒多是缠绵不断,多伴有脾胃失和证。舌体胖、苔白、脉多沉缓或滑,如湿疹。
5、风盛
风邪盛者瘙痒发病急,瘙痒剧烈,游走性强,泛发全身,变化快,痒无定处,时痒时休,多伴有外感证,如荨麻疹。
治疗皮肤瘙痒,可对症选择这些中成药
通过上文可知,皮肤瘙痒不同年龄人群均可罹患,剧烈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可继发抓痕、血痂、湿疹样变等损害。在采用中医治疗皮肤瘙痒症时,要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满意效果。
1、血虚风燥型
此证型以老年人多见,一般病程较久,可见皮肤粗糙肥厚,干燥脱屑或皲裂,痛痒剧烈;伴心悸气短,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四肢酸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或濡等症状。此因血虚肝旺,化燥生风所致,治宜益气补血,祛风止痒;方用当归、黄芪、生熟地、天麦冬、升麻、白蒺藜、郁金、柴胡、枳壳、浮萍、夜交藤。
2、脾胃湿热型
脾胃湿热型瘙痒大多由于脾失健运,蕴湿不化,湿热下注而成。患者肛周、外阴等处,皮损处表现为阵发性瘙痒,皮肤红肿疼痛,或见脓疱、破溃、糜烂、渗液。全身症状有口苦胸闷、大便溏而不爽、尿赤短少、气味较重、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治疗以清利下焦湿热为主,宜用金银花、蒲公英、徐长卿、苦参、地肤子、菖蒲、茵陈、白藓皮、土黄连、紫花地丁、木香、土茯苓来清热解毒,祛湿止痒。
3、血热炽盛型
血热炽盛型瘙痒一般发生在夏季,因热毒盛而有皮肤瘙痒。皮肤表现常见灼热感,瘙痒难以遏止,天气比较寒冷时会有所缓解,遇到热天瘙痒更严重,患者常常连续、强烈地搔抓至皮破血流方才住手。日常会有心情浮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等表现,舌质红或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等。治疗时以清热治本为主。方用当归、生地、蝉衣、知母、苦参、白藓皮、紫草、槐花、丹皮、凌霄花、牛蒡子、薄荷。
在临床上,很多种皮肤病都会引起皮肤瘙痒, 如荨麻疹、银屑病、湿疹、皮肤瘙痒症等。瘙痒可以泛发全身,也可局部发生;有轻、有重;可持续、可间断、可阵发。采用中医进行治疗皮肤瘙痒,要根据瘙痒病因再确定采取哪种治疗方式。因此,出现皮肤瘙痒决不能等闲视之,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积极寻找病因,对症下药,去除诱发因素。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0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