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审核专家:武新胜
解放军第三七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当我们身体不适或者生病时,周围的人可能会提醒要吃清淡一点的食物,于是,粥就成了很多病人的首选。喝粥是中华传统的饮食习惯,“以粥养生”的说法自古以来也深入人心。
《史记》中记载有名医淳于意用“火齐粥”治齐王病的典故;汉代医圣张仲景喜用粥作佐药以助药力;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收录了许多药粥,并将其细分为清热、解表、补血、补气、健胃等十多类功效……
而在去年疫情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医生却提出“生病不吃粥”的说法。这便引起了许多人的疑惑和不解:我们祖传下来的饮食习惯,难道是错的?
来源 | 全景
1
什么人适合喝粥?
喝粥对于某些病人而言,确实有有益的一面。
首先,当我们因呼吸道感染、手术、大面积烧伤、外伤等因素导致身体发生炎症反应时,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会引导身体增加热量的产生,减少热量的散发,使我们的身体处于发热(体温≥37.3℃)的状态。
此时,我们的胃肠功能将大不如从前。各种消化酶分泌减少且活性下降,胃动力减弱,导致我们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
粥是一种半流质状态的饮食,类似于胃研磨消化后形成的食糜。因此,粥进入消化道后,无需胃过度消耗能量,即可直接消化吸收进入小肠,从而减轻了胃的负担。
经过长时间的烹煮,粥中所含的淀粉被分解糊化,此时糊化的淀粉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分解和吸收,因此喝粥可以帮助病人减轻肠道的负担。
此外,我们的身体会在发热时大量出汗,导致水分流失。喝粥可以使身体在快速摄入并吸收某些营养物质的同时为身体提供一定的水分。
来源 | 湖北之声
然而正像张文宏医生所倡导的那样,生病时不问缘由便盲目地选择喝粥是不正确的行为。
2
为什么提倡生病时不喝粥?
首先,粥的营养成分过于单一。
一份最普通的白米粥几乎只含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没有其他对于病人而言的至关重要的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虽然我们可以在粥中添加肉、蛋、蔬菜、海鲜等营养食品,但由于长时间的加工和烹饪,其中的营养物质可能会被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粥非但不能起到补充营养的作用,还可能因为肉类脂肪融入粥汤、DNA分解释放嘌呤等问题给身体带来健康危害。如果病人长期以粥作为主食,可能会导致营养物质摄入不足。
来源 | 快报
其次,粥的升糖指数(Glycemic Index,GI)比米、面要高很多。
GI的全称为“血糖生成指数”,其定义为:含50克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引起血糖上升时,所产生成的血糖浓度的时间曲线下面积与标准物质(如:葡萄糖)血糖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之间的百分比。
GI能够反映人体摄入食物后,血糖产生和应答的情况。GI低的食物引起的胰岛素水平低且较易使人产生饱腹感,而GI高的食物则相反。
而且研究表明,GI与碳水化合物的结构和种类相关。一般而言,单糖比多糖的GI高,而对于淀粉而言,糊化程度越高,GI越高。
粥是一类含大量淀粉的高度糊化的食物,因此升高血糖的速度很快,这对于糖尿病人无异于雪上加霜。因此糖尿病患者要注意避免喝粥。
对于普通病人而言,过度依赖粥作为主食也可能会导致肥胖、血糖异常等问题的风险大大增加。
来源 | blueseas
最后,喝粥在养胃的同时也会破坏胃的正常功能。
对于胃肠道功能较弱的老年人,萎缩性胃炎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未恢复的病人等而言,喝粥可以减轻胃肠道的负担。但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而言,进食粥反而会因为易于反流而使烧心、反酸、呃逆等症状加剧。
同时,“用进废退”的观点在这里同样适用。我们的身体每天都处于工作状态,有规律地适当地工作有利于我们身体机能的正常维持。
但当某个器官或者系统长时间处于低工作负荷状态时,它的功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减退。
因此,对于胃肠功能不好的病人而言,喝白粥可以暂时解除症状之苦,但并不能从本源上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反而可能会加重疾病的发展。
来源 | 网络
不少人生病后,医生都会提醒需要清淡饮食,而“粥”并不是清淡的代名词。
清淡饮食的定义指的是口味清淡、少糖、少油、少盐,不辛辣的饮食,这些更多是对于烹饪方法的限制。
从营养学角度,医生所倡导的清淡饮食是在食物多样化的基础上,合理搭配营养,并采用能最大程度地保存食物的营养成分的烹制方法得到的食物。
来源 | 腾讯
今天就介绍到这里啦,最后祝愿大家都能膳食均衡而且身体健康!
来源: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来源: 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0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