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不领情?老师:与其期待感恩,不如培养一颗感恩的心。

在大人眼中,青少年普遍不感恩,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青少年较自我为中心;二是,聚光灯效应造成青少年爱装酷。建议爸妈不妨多用「我讯息」、和孩子对话,让孩子明白对方的感受,有助于跳脱自我中心。

在成年人眼里,青少年普遍忘恩负义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青少年更以自我为中心;二是聚光灯效应导致青少年装酷。建议家长不妨用“我的留言”与孩子交谈,让孩子了解对方的感受,有助于孩子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青少年不懂感恩?心理师:与其期待感恩的表现,不如培养感恩的心

一位妈妈在家长群里抱怨:“孩子的生日快到了。带他去奥特莱斯买运动鞋当生日礼物。没想到,他不喜欢反季节的鞋子,想买反季节的昂贵鞋子。”这段话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反响,感叹现在的孩子不懂父母的辛苦。为什么他们付出那么多,却不懂得感恩?

关于感恩,心理团队临床心理学家李指出,最常见的解释有两种:

(1)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你有能力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体会他的想法和感受。在这个逻辑下,感恩和同理心经常被拿来比较。

(2)李说:“感恩是缺乏造成的反差。

其实青少年完全明白爸妈的付出

认为青少年不懂感恩其实是一个误区。根据她咨询案例的经验,青少年其实很关心父母的感受,知道父母对自己很好,付出了很多,父母说的话大部分都被听进去了,但可能不会表现出来。

在成年人眼里,青少年一般不会感恩。根据李的分析,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青少年更加以自我为中心;二是聚光灯效应导致青少年装酷。

从儿童的发展阶段来看,最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是:2、3岁和青少年。2岁或3岁的孩子经常说“我自己来做”和“我想……”。青少年脑子里只有“我”,把自己放在很大的位置上,感情变得夸张,容易生气,暴怒或者多愁善感。所以,“这个年龄的客观性低,他们的自我感觉强烈。」

此外,当别人对他表现出善意和善意时,他们会想:“你怎么能像孩子一样快乐地说谢谢呢?一点都不酷。因此,青少年很容易被误解为不懂得感恩。

方法1 用「我讯息」教孩子同理心和感恩

针对孩子缺乏同理心和感恩的心理,李建议家长可以用“I message”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从而帮助孩子观察他人的想法和情绪,培养同理心。

我听到你对我大声说话,我有点难过。我会认为你生我的气。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别人会觉得不舒服。

句子以“我”而不是“你”开头,“你的信息”,比如“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很容易变成指责对方,引起亲子争吵。

父母在和孩子说话时,往往会使用“I message”的方法,让孩子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有助于他们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只为自己着想。当孩子的同理心提高了,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能很快知道对方想表达什么。

方法2 不要无穷尽地满足孩子需求,适度就好

从行为科学的角度来看,当一件事情反复发生时,我们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换句话说,当父母做得太多,不能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时,孩子没有任何匮乏感,把一切都当成理所当然,自然不会感恩。

“因为缺乏,然后满足(需求),孩子通常表现得感激涕零,”李说。比如孩子本来就不会玩手机。当家长只要做完作业,周日早上还能玩,就开半天会,大部分孩子都会大声感恩。

李指出,“这种心态的感恩不是因为孩子有同理心和知道别人的善意,而是因为他不好意思。

迫到拥有、从痛苦到快乐,获得满足感,所以他感谢你。」她观察,

李依亲建议,爸妈给孩子的支持和保护,适度就好,不要给得太多。例如:只要听到小孩喊无聊,爸妈就急着让他不无聊,想尽办法陪玩或是带他出门。「当孩子从来没感受到某种匮乏时,很难懂得感恩。」

建议爸妈调整期待,感恩不一定要说出来

李依亲指出,当孩子懂得感恩,能够体会、感受到别人的善意,通常他的人际关系会很好。另外,遇到挫折或挑战时,「心理的免疫力」也会比较高;遇到事情时,比较不会退缩或是以偏概全、落入忧郁的归因型态,如「都是我不好」。

很多爸妈会认为,父母付出这么多,孩子不只要知道感恩,而且应该表达出感恩之意才对。李依亲建议,爸妈适度调整自己的期待,很多时候的感恩,其实放在心中也就够了,就像我们行善、助人,纯粹是因为我们想对那个人好、帮助对方,而不是期待他跟我们说「谢谢」。

在青少年酷酷的外表下,内心大多都明白父母对自己的爱和付出。李依亲说:「不一定非要孩子说出来,爸妈细心一些,留意观察孩子的眼神和表情,只要他有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好,其实也就是懂得感恩了。」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09928.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