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交通枢纽城市,阜阳高铁枢纽之争

安徽十三五交通建设成绩靓丽,尤其是高铁建设让人瞩目提起安徽,这个原本并不起眼的中部省份,这几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首先是安徽的经济总量和增幅连续多年全国居前,再者就是合肥的城市变化日新月异,成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的中心城市。最让人惊讶的还是安徽的高铁建设速度,让很多东部沿海省份都自叹不如。

从010年到1010年,安徽这个原本不起眼的中部省份,近年来发展迅速。首先,安徽经济总量和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其次,合肥的城市日新月异,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最让人惊讶的是安徽高铁建设的速度,让很多东部沿海省份都自怨自艾。

安徽将建1个国际枢纽、5个全国枢纽、10个区域枢纽,蚌埠超过阜阳

十三五时期,安徽累计完成铁路投资1500亿,全省铁路运营总里程将达5100公里,新增高铁里程1300多公里。,还有高铁、城际铁路等多条国家干线正在提速。安徽已经跃升为高铁大省。

除了铁路,安徽在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建设方面的成就仍然显著。全省公路总里程居全国第8位,长三角第1位。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到4900多公里,覆盖93%的县市。预计今年将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

但安徽交通发展仍不平衡,特别是融入长三角后,连接沪苏浙的通道单一,与中原、山东半岛等城市的联系有待加强。因此,“十四五”期间,安徽将继续加快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航运港口为主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支持全省“123出行交通圈”,即合肥至地级市1小时通达;合肥至周边省会及长三角城市2小时通达;合肥3小时通达全国城市的目标。安徽省提出建设16个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覆盖全省高质量立体交通网络。

安徽将建1个国际枢纽、5个全国枢纽、10个区域枢纽,蚌埠超过阜阳

安徽十三五交通建设成绩靓丽,尤其是高铁建设让人瞩目

第一层级、1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合肥。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安徽省第一大城市,全省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规划中,提出将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约20个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但合肥未列入名单。这次安徽提出的是将合肥培育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所说的培育,就是规模暂时还达不到,需要进一步提高交通设施的建设力度。

合肥将从国际航空货运、区域航空、国家综合铁路枢纽、国家物流枢纽等方面全面升级。形成密度更高、覆盖面更广的交通网络体系。

国际交通枢纽的另一个重要参考因素是城市的定位。合肥提出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成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

只有积极融入长三角,参与长三角世界级交通枢纽建设,合肥才能成为长三角国际综合交通枢纽集群的中心城市。

第二层级、5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芜湖、蚌埠、阜阳、安庆、黄山。

安徽将建1个国际枢纽、5个全国枢纽、10个区域枢纽,蚌埠超过阜阳

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仅次于国际第二水平,也是全国交通格局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共约80个。安徽省提出建设5个国家枢纽,是不是有点多?其实这五个是不一样的。

1.芜湖和蚌埠是已确定的两个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是我国跨区域中转的重要节点城市。

2.阜阳、安庆、黄山要积极培育成为国家枢纽,参与安徽及周边地区的交通组织功能。

安徽将建1个国际枢纽、5个全国枢纽、10个区域枢纽,蚌埠超过阜阳

众所周知,芜湖是安徽的副中心城市,作为全国性枢纽城市是毫无疑问的。但为何蚌埠的定位要高于阜阳呢?,富阳是中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但是综合考虑立体交通不仅仅是铁路,还有未来的发展空间,这也离不开蚌埠的独特地位。

">安徽认为与苏北、山东的交通还存在短板,下一步将着力补齐,必会加大建设力度。而安徽与这两个地区联系的纽带,就是位于皖东北的蚌埠。随着蚌埠交通地位的提高,未来城市建设也将带来大发展。

第三层级、10个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淮北、亳州、宿州、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

这是安徽剩余的10个地级市,定位也是地方性中心城市,是安徽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重要节点。主要方向是加强与合肥的联系,在省内城市、县域之间承担运输职能。

安徽将建1个国际枢纽、5个全国枢纽、10个区域枢纽,蚌埠超过阜阳

交通网络的建设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随着安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确立,就明确了未来安徽发展的主方向就是全面融入长三角,同时加强与山东半岛、中原等经济圈的联系,主推安徽高质量发展。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10808.html

(1)

相关推荐

  • 腾讯为何愿意把流量导给京东?

    腾讯与京东的合作是中国互联网的大事记,也让两家公司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达成双赢,是强强联手的绝佳案例。 腾讯自己也有电商平台,并且依托庞大的流量,认为自己完全能把电商运营起来,但结局并...

    科技 2021年11月20日
  • 哺乳期节食减肥有什么危害,哺乳期节食减肥会影响奶质量吗

    生完孩子之后,很多新妈妈的身材变得臃肿不堪。尤其是家里还有老人会说,哺乳期就是要多滋补,瘦身那是万万不可的,不然会饿着孩子。这时,很多妈妈会问,难道在1~2年的哺乳期里,自己就必须放弃身材吗?对此,专家说,其实哺乳和瘦身是可以同步进行的。  1 宝妈断夜餐两周,奶水少了  章绮是位二宝妈妈,在一家私企市场部工作,虽然现在还在月子里,但她已经决定出了月子后马上开始恢复身材。“生完老大以后,婆婆一直反对我减肥,一定让我加强营养,补充各种营养汤水。那时候我也不懂,天天喝各种汤,尤其是肉汤,感觉几碗下去,人就能胖一圈。”  大宝两岁的时候,章绮终于给孩子断奶了,但她的身材,也从结婚前的110斤,涨到了130斤。断奶后,章绮又刚好遇上工作岗位的调整,压力一大更没有时间关注自己的身材了。三年过去了,等章绮再怀二宝时,体重更是直线上升了。“现在我已经160斤了,真的很发愁,所以这次不管谁反对,我都一定要开始减肥。”  产后3个月,章绮开始了自己的减肥计划。首先从饮食上进行调整,先是断了肉汤,又断了夜餐。“晚上不吃饭减肥效果肯定会很明显,如果每天再做上半小时的运动,不相信减不下来。”但减肥只进行了两个星期,奶水一下子就少了许多,这下章绮慌了。  “我主要的工作是跑业务,每天要见客户,现在身材臃肿得让人很不自信。”章绮说,所以这次一定得想办法“减肥哺乳两不误”。  2 哺乳期节食减肥不可取  苦恼中的章绮决定找专业的医生进行咨询。宁医大总院营养科副主任夏羽菡说,其实,哺乳和瘦身势不两立这种说法,是毫无科学根据的。  夏羽菡解释说,通常,女性在哺乳期间消耗的能量都会上升,达到约每天630卡路里,在这样的情况下,恢复正常的体重并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决不能刻意通过节食等不健康的方式来减肥。  “一般情况下,哺乳期女性如果每月减少超过两公斤的体重,可能会对自己和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夏羽菡介绍说,其实哺乳可以算得上是天然、无害瘦身的最佳途径,只是大部分的妈妈不知道而已。女性处于哺乳期的时候,宝宝通过吮吸,会刺激子宫收缩,帮助子宫恢复;同时,妈妈的身体就如同一个营养补给站,始终提供给宝宝最好的脂肪和营养;再者,刚晋升为妈妈,难免为在照顾宝宝的吃喝拉撒上,付出更多的精力,更加疲累的生活节奏,是可以帮助哺乳期女性逐渐瘦下来。  “有些新妈妈,为了减肥,在哺乳期里节食,是非常不可取的。”夏羽菡认为,即使正常情况下减肥,节食也不是一个健康、持续的方法,何况是在哺乳期内。均衡饮食对哺乳期女性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三餐不规律,营养不均衡,不但会直接影响哺乳,也会对身体产生不利影响。  3 均衡营养是关键  夏羽菡说,想要科学恢复身材,建议女性在哺乳期内咨询专业医生,通过进行身体的科学体检,知道自己到底需要控制吃什么,多补充什么,而不是想当然地自己来判断。  “比如有一些女性会主动减少主食的摄取,但或许她的身体正缺少碳水化合物,这样盲目减少摄入,无法达到营养均衡,也就没有办法科学减肥。”夏羽菡说,哺乳期的女性首先要保证正常三餐,多吃各色蔬菜、水果和全麦制品等。在选择食物时,尽量注意热量和糖分的摄取,控制甜食、油炸食品、面包等食物的摄入。“老观念说,产后想下奶需要天天喝肉汤,但过分摄入,对奶水质量也会有影响。而且,肉汤的确非常容易让人‘长肉’,这一点,哺乳期女性还是要注意。”小贴士  适当的运动不可少  当然,仅靠营养均衡摄入,想实现产后瘦身的目标还是很艰巨的。“所以,哺乳期女性应循序渐进地安排一些运动。适当的运动,如步行或者游泳,不仅有助恢复身材,也有助产后身心的调整和恢复。尤其是收紧盆骨这一工作,必须在产后46天内进行。”夏羽菡再次提醒,哺乳期减肥不可以像孕前那样毫无顾忌,减肥的进度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合理安排,切不可急于求成,以免过犹不及。(记者 王敏)

    生活 2021年11月14日
  • 湿气重的人戴银手镯会发黑,体内湿气重戴银手镯有帮助吗

    最近收到了朋友送的银手镯,她说戴着可以去湿气排毒,但我从来没有听过这个说法,那么戴银手镯可以去湿气排毒吗?

    生活 2021年11月19日
  • 汽车行业再添3位新院士!均关注新兴智能交通领域

    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本次增选工作共选举产生了8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20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其中,汽车行业共添3位新院士,分别是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李克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王云鹏、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院长张亚勤(外籍院士)。

    科技 2021年11月18日
  • 前亚马逊工程师用一套软件,抓取10万SKU爆品,卖了3个亿

    出品 | 亿观分析报道组 亚马逊大卖家IPO的热潮依然在继续。 近期,“倒卖型”大卖家Hour Loop提交了招股说明书,即将在纳斯达克上市,欲募集600万美元。 Hour Loo...

    科技 2021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