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法特色:望面色以知其病

[db:摘要]

中医四诊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包含望、闻、问、切四种诊法。

色诊属于望诊的一部分,而望诊又位居四诊之首,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环节。#中医养生##健康知识##超能健康团#

中医诊法特色:望面色以知其病

人们常以“望而知之”来体现中医医师诊断技术的高超。中医色诊理论内容非常丰富,望面色历来为中医医师所重视。

中医理论中,面色可分为常色和病色,常色中又有主色和客色,是指健康人的皮肤色泽,表现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指的是明亮润泽,红黄之色不特别显露于外,隐藏于皮肤之内,这是气血充足,脏腑功能正常,具有神气的表现。

病色有善色和恶色之分,二者都是指人在疾病状态下面部的异常色泽,其特点是晦暗枯槁。

善色指患者虽面色异常,但仍光明润泽,说明病变尚轻,脏腑精气未衰;恶色则指患者面色异常,枯槁晦暗,说明病变深重,脏腑精气已衰。


病色可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源自中医五行学说,是人食天地间的五气、五味所化,乃内脏生气的外荣现象,分别提示不同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称为五色主病。

中医诊法特色:望面色以知其病


以五色分属五脏:

青主肝病,赤主心病,黄主脾病,白主肺病,黑主肾病。

以五色辨别疾病性质:

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痛证、惊风

面色青黑或淡青为阴寒内盛,可见于寒邪直中、脘腹剧痛者;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为心阳不振,血脉瘀阻;

面色青黄(苍黄),见于肝郁脾虚,胁下有癥积;

小儿发热,眉间、鼻柱,唇周色青,为热极生风,多为惊风或惊风先兆。

赤色主热证,戴阳证

满面通红,为外感发热或脏腑阳盛的实热证;

午后颧红,多为阴虚内热的虚热证;

面色苍白时有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为虚阳上越(格阳),属戴阳证。

黄色主脾虚、湿证

面色淡红,枯槁无华称“萎黄”,主脾虚生化不足而失养;

面色虚浮称“黄胖”,主脾虚湿困;

黄疸即面目一身皆黄,为湿蕴中焦,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肌肤。黄疸又分为阳黄与阴黄,阳黄者黄而鲜明如橘子色,为湿热蕴脾所致;阴黄者黄而晦暗如烟熏,为寒湿郁阻所致。

白色主虚证(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舌淡者,主血虚证或失血证;

面白者,多属阳虚证,白而虚浮者多为阳虚水泛;

面色苍白为阴寒内盛之腹痛、阳气暴脱、大失血者。

黑色主肾虚、水饮、血瘀

面黑而暗淡者为肾阳虚,由阳虚阴盛经脉失于温养,气血凝滞所致;

面黑而焦干,为肾精亏耗;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为瘀血日久所致;

眼眶周围发黑为肾阳不足,水饮内停或寒湿下注之带下病。

@超级医生@湖南医聊@中医小菊医生

胡教授小贴士

自己诊疗有风险,有相关疾病请及时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哦!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1101.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