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没钱买国货,现在没钱买国货。
这句曾经用在华为Mete手机上的神话,终于从消费电子领域割到了汽车的一亩三分地。
对这种说法最好的支持是11月19日开幕的广州车展。
在今年车圈最后一次狂欢之上,独立车企心照不宣地为压箱底的新产品定下了“高端”价格。20-50万的区间是这种默契的前提,设低了就不好意思上台了.
然而,这种近乎强迫的“高端”方式似乎令人鼓舞,但似乎没有人问过用户是否同意。拥有“上帝”身份的终端用户真的会为此买单吗?
传统车企先开头,新势力当推手
这种自主产品的高级化趋势,本质上其实是传统车企的开始,有新势力促成。
早在2016年,自主阵营就已经在酝酿终端产品定位和价格的双重推进,但无论是当时的长城WEY还是吉利柯灵,20万元都是分界线。
然而后续的“韦小立”彻底打破了这一界限,产品价格基本达到了25-40万的高区间,堪比传统燃油时代的豪华阵营。
新势力推波助澜后,传统车企可能会认为自己过于保守,于是也开始放开观念的束缚,继续和新势力一起将价格抬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因此,你可以在本次车展上看到48.8万的长城机械龙、36.3万元的坦克500、37.99万元的MAXUS MIFA 9。新势力阵营发布但未正式上市的小鹏G9、SAIC智己L7、非凡R7、极限福克斯Alpha HI等产品均预订了高端席位。
这种定价策略对于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已经有了远离人间烟火的味道。
高定价的最大依仗,是什么?
俗话说“每一个价格,每一个产品”,高溢价率的奢侈品牌可以跳出这个规律,但自主产品还是落入这个刻板印象。那么,这些产品对高定价的最大依赖是什么?
以后可能买不起国产车”,广州车展:国产新车越卖越贵">
首先应该是各家都在强调无数次的科技了。
其范畴包括座舱内的车联网OS、智能语音助手、无线充电、面部识别等功能设计。
辅助驾驶范畴的全速域ACC巡航、车道保持等,部分车型需要再加上自动泊车功能,更有甚者还需要激光雷达等字眼的加持辅助。
除此之外可能会有来自传统范畴的高端材料和豪华配置,例如Nappa皮革、木纹装饰、加热按摩座椅以及电动后备箱,都是这种高定价的依仗。
而曾经在燃油领域内至关重要的动力系统,尽管在新能源时代重量级依然足够,但显然已经下降很多。
大多数新能源车型已经不再玩数字上的游戏和真正功率达成率上的猫腻,在强调动力上的优势强调的就只剩下零百加速而已,续航反倒是占了较多比重的关键参数。
部分高端燃油车型也就只宣称下一下例如2.0T或者3.0T的排量,或许还会带上采用的哪个进口品牌的变速箱。
以上,足以覆盖大部分高端产品主打的关键了。
这些,真的能撑起来价格?
如果只是从研发和生产角度的成本来考量,高价位的自主产品其实并不比BBA等传统豪华品牌低到哪里去,而且由于对供应商的话语权没有那么重,成本可能还要高出不少。
从这个角度考虑似乎用料更扎实的自主品牌有理由在高端领域站稳脚跟,相同价格要比豪华品牌买到更多。
但消费者们能够这么想的在现在来看只能算有限,即便是新一代终端用户在敢于尝试新产品上已经做到了极大的进步。
根据2021年内销量数据,售价在45万以上的蔚来ES8月均销量为1500台左右,峰值销量2009台;
23万起步的Aion LX月均销量百台左右;
极狐品牌销量月均不足千;
坦克500倒是个异数,发布到现在预订量已经破2万,交付量需要进一步等待确认。
如此种种,应该能为广州车展上即将登陆市场的诸多高端自主车型最终上市后的销量画出一个轮廓,总结下来是小部分人捧场,大部分人围观。
所以,仅凭这些车型就想把品牌销量撑起来做一个纯粹的BBA并不现实,拉升品牌价值或许是这些产品最主要的原因,更有烟火气息的10-20万产品仍然是销量担当和主要利润来源。
写在最后
其实,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持币购车的潜在车主们存在质疑是相当合理的一个场景,毕竟,自主品牌切入高端赛道不过才有短短几年历史,月均千台的销量已经算是不错的成绩。而从某种角度来看,对于本届广州车展上扎堆发布的高端新车而言,或许走量也并非其主要目的,表达出对产品的理念和做产品的实力才是关键,一步一个脚印提升品牌的逼格和整体产品序列的档次也是主要收获,这么想一想,是不是就觉得自主品牌的高端车,也有其高端之处了呢?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12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