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饮茶是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从种植、制作到饮用,历经了千年的历史。
现代的科学家研究发现,绿茶中所含的类黄酮,具有减少血小板过度凝聚的功效,因此对脑血栓病人来说,有防治血管堵塞的作用;同时,绿茶中还富含能够有效降低血清与胆固醇水平的儿茶素,防范与减轻致癌作用的茶多酚复合体以及人体日常所需的磷、钾、钙、铁、镁、锌等矿物质元素。
饮茶有益于生津止渴。人的身体的成分接近八成都是由水分组成的,喝茶不仅能够补充人体日常所需的基本水分,还能够促进排汗、肾功能排尿;不仅能排出人体内的有毒或有害物质,还能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清除体内的多余油脂,调节人体体温。
饮茶有益于以茶会友。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在闲暇时刻,邀请自己的亲戚与友人们聚在家中或茶室,沏上一杯清茶,叙旧聊天,高谈阔论,远离尘嚣。饮茶成了一条纽带,将人与人之间的心彼此拉近,成为人们重要的人际交往活动之一。
饮茶有益于愉悦身心。茶具有提神、安神的功效。茶叶的芬芳和韵味都有安定情绪的作用,并且,饮茶过程中享受精湛的茶艺表演,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正因为茶叶具有上述特点与功效,所以茶叶跨越了国界,不受人种的限制,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随着饮茶人群的逐渐壮大,并且通过我国晋商贩运砖茶的推动,世界各地的茶市也日渐繁盛,蒙古、俄国、英国、印度等地也开始有机会接触茶叶,同时形成了独具自身民族色彩的茶叶文化。
中国作为茶叶的原产地,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与中华上千年文明一同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懂得饮茶之乐的中国作为最早饮茶的古国,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饮茶之道,古有“开门七件事”,当家中有客人登门,需以茶代酒敬上客人一杯,以表示对客人尊重的礼节。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中国每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都各不相同,饮茶方式、方法等饮茶风俗也各有千秋,藏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油茶、蒙古族的奶茶和傣族的竹简香茶等,都展现出我国各民族浓烈的饮茶文化色彩。
停泊在襄阳汉江码头的茶船
文化传播大多都是以经贸往来为载体的。从唐宋开始,中国的茶文化开始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世界各国以我国的茶文化为基础,学习与广泛传播种茶的技术、制茶的工艺与饮茶的习惯风俗,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多元化的茶文化。唐宋时期,汉族与藏族、蒙古族等北方民族通过茶叶与马匹互换的方式,进行南北地区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茶文化交流,不少北方少数民族还将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了海外。同时,不少中国茶文化也可能以佛教等宗教文化为载体,传播到了日本、朝鲜、印度等。
15世纪,随着以葡萄牙为代表的海上商队抵达中国的通商口岸进行贸易,西欧的国家开始有机会接触到中国茶叶。17世纪初,荷兰商人在澳门购买中国茶叶,运往中转站印度尼西亚,再运回西欧。17世纪中期,中国商队通过水路向北前往蒙古、俄国,向东往美洲运输中国茶叶。在此之后,随着中国茶文化的浸润,欧洲的权贵阶层以饮茶习惯为荣,视其为高贵优雅的象征。
因此,在世界市场上,中国的茶叶与丝绸、瓷器一起成了靓丽的中国名片。在19世纪中叶,两湖地区茶业的发展在国内外引起关注,多国派人来华进行茶叶考察。
19世纪70年代羊楼洞的茶叶加工
19世纪60年代,“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接受英国宝顺洋行的委派,两次到两湖地区考察茶叶生产,深入羊楼洞和聂家市调查茶业发展,逗留多日,对两湖地区黑茶制作及运销做了深度的考察。
19世纪下半叶,为了完善中俄茶叶贸易体系,减少俄国的贸易逆差,俄国实业家多次组织了深入中国内地的科学考察。俄国茶商部分资助了索斯诺夫斯基上校和皮谢茨基医生于1874—1875年期间进行的考察,参与此次考察的还有中国贸易公司驻恰克图的一位徐姓代表。1895年,为了研究茶叶贸易,由高加索地区的视察员克林根、彼得堡大学教授克拉斯诺夫、农学家西蒙森和农场主斯涅日科夫组成的考察队来中国内地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考察。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50多个国家购买了中国的茶叶,并引进了茶树,所开设的茶园面积约达247万多公顷,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多元的饮茶文化与风俗,饮茶人数约达20多亿。
由此可知,经过长年各国通过陆路和水路进行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中国茶叶的足迹已经遍布世界多个国家或地区。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晋商与万里茶道》】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1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