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怎么读,簌怎么读

赋怎么读,簌怎么读“赋、比、兴”是诗的三种重要表现手法,本文专题针对赋、比、兴进行解读,并举例说明,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赋、比、兴有更深入的认识。赋“赋”就是铺陈,就是平铺直叙,类似于我们经常提到的“叙述文”,用于作者在抒

“赋、比、兴”是诗的三种重要表现手法,本文专题针对赋、比、兴进行解读,并举例说明,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赋、比、兴有更深入的认识。

“赋”就是铺陈,就是平铺直叙,类似于我们经常提到的“叙述文”,用于作者在抒发情感时,直抒胸臆,铺陈其事。

“赋”用来写事,在诗中用得特别多,可谓比比皆是。

比如贾岛这首《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谈谈“赋、比、兴”各自的特点,及其在诗中的应用

通过平铺直叙,把事情说得明明白白。

“赋”并不代表只能写事,而不能抒情,通过铺陈也可以把情恰当地表达出来,比如李白这首《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直白的描述进行抒情,情融于叙述中,思乡之情透纸而出,这也是“赋”。

谈谈“赋、比、兴”各自的特点,及其在诗中的应用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赋”很简单,很好理解,但写诗运用“赋”时有二点注意事项:一是不能把写诗当成写日记,不能写成白开水,要运用形象思维,讲求波荡起伏,引人入胜;二是要抓住主题,围绕主题正确选材,写诗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能隔靴搔痒,不知所云,要描绘得恰达好处,所谓打蛇要打“七寸”。

诗中的“比”一般指的是“对比”、“类比”,而不是“比喻”,比喻属于“兴”的范畴。

对比或类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面或相类似的两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比”的诗句也很常见,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战士生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比对非常明显,增强了效果。

再比如谢枋得这首《蚕妇吟》: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残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谈谈“赋、比、兴”各自的特点,及其在诗中的应用

养蚕女的辛劳和富贵人家歌舞升平形成对比,表达的情感尽在其中。类似的还有李白的“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古、今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唏嘘不已,在怀古诗中“比”的手法很常见,大家可以自己找几个典型例子。

利用“比”时应该注意,所“比”的两者应该是对等的,不能一头重来一头轻,否则对比的效果要大打折扣。对比和映衬不一样,对比的两种事物并无主次关系;而映衬是有主次之分的,陪衬者是用来突出被陪衬者的。

谈谈“赋、比、兴”各自的特点,及其在诗中的应用

所谓“兴”就是“借物起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物”。诗人在写诗时,往往会触景生情,所以先借别物起个头(触景),然后再抒发真正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情)。“兴”的作用是借起兴之物烘托主题,极大的增强诗的表现力。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前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典型的比兴,通过黄河之水,通过镜中白发,感慨人生易逝,从而引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之感慨。

谈谈“赋、比、兴”各自的特点,及其在诗中的应用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大风起兮云飞扬”、“秦时明月汉时关”等,无不是为了引起后面诗句的感想,这都属于“比兴”。

再比如刘禹锡这首《竹枝词》其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谈谈“赋、比、兴”各自的特点,及其在诗中的应用

一山桃花,满江春水,如此的美好景象触发了少女的情感,因而托物起兴,引出后两句的忧与愁,“比兴”得恰到好处。

“赋、比、兴”乃诗中常见之表现手法,我们不得不知。通过今天的介绍,明白三者的基本特征,这对以后写诗、鉴赏诗词都是大有好处的。

针对“赋比兴”,朋友们是不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此有何高见?

谈谈“赋、比、兴”各自的特点,及其在诗中的应用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13634.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