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10日,在英特尔举行的开发者论坛(IDF)上,一款全新系列的奔腾4处理器被正式发布。一方面其拥有比当时所有家用处理器更高的主频和更大的缓存,并且更为重要的是,这款被称为奔腾4极致版(Pentium 4 Extreme Edition,P4EE)的产品,其实使用了基于服务器CPU(至强MP)的内核设计。
有意思的是,仅仅就在一周后,AMD也搞出了类似的操作,并同时推出了两个新的处理器系列产品。其中,速龙64(Athlon 64)面向普通消费者,而速龙64 FX(Athlon 64 FX)则基于服务器的Opteron CPU内核打造,主要面向发烧级玩家。
但在当时,一些科技媒体对奔腾4极致版与速龙64 FX提出了批评,认为它们并非针对消费级市场重新设计的顶级产品,而仅仅是将服务器CPU略加“阉割”的产物,多少显得有些缺乏诚意。但这些批评者没有想到的是,这种“魔改产品”会在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成为代表PC家用“发烧级”市场的最高端产物,并且直到2021年情况才再次发生了转变。
“发烧级CPU”的历史,要宣告终结了
其实家用“发烧级”CPU、或者说HEDT(High End DeskTop,终极台式电脑)平台没落的征兆,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
2019年,Intel推出了基于Cascade Lake至强平台“魔改”的第十代酷睿X处理器。与此前的第九代及第七代酷睿X相比,它的制程和基本架构都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仅仅只是略微提升了频率、加入了新的AI加速指令集(DLBoost),以及将建议零售价降低了一半(从1999美元降低到999美元)。
当时,业界普遍将十代酷睿X的“小改+降价”解读为面对AMD锐龙线程撕裂者的市场压力,在新架构处于“难产”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市场策略。
然而近两年大家逐渐发现,无论AMD还是Intel的最新款普通旗舰(例如锐龙9-5950X和酷睿i9-12900K)处理器在绝大部分情况下的性能表现,都已经超越了各家当时的HEDT产品。不仅如此,在宣传层面两家也基本不再谈论HEDT平台对于游戏玩家和性能爱好者的意义,而是更多地将其定位为“需要在家工作的专业创作者”才有必要购买的生产力工具。
当然,更为关键的证据近日也已经浮出水面。根据爆料达人Moore’s Law is Dead公布的最新消息,Intel并没有放弃下一代的HEDT产品,它将会基于至强Sapphire Rapids处理器“魔改”,使用Intel 7制程、具备36至44个核心、支持多达64条PCIe 5.0扩展通道,以及集成4或8通道的DDR5内存控制器。
与此同时,这个“下一代发烧级CPU”将会彻底放弃“酷睿X”的产品名称,改为隶属于至强W系列工作站CPU产品线。同时,其所适配的主板芯片组也不再被称为X699或X799,而是会被命名为W790,主打高可靠性、高扩展性生产力功能,而非超频或游戏体验。
如果这一消息属实,也就意味着从诞生至今已有8年历史的家用“发烧级”处理器,可能将在2022年迎来终结。
发烧级处理器为何没落?需求变化是主因
为什么曾经代表着家用PC最高性能水准、被爱好者人人称羡的发烧级CPU产品,最后会落得个“偏安一隅”的待遇?
说白了,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主流PC平台近年来的进步实在是太大,再加上消费者对于高端PC的需求如今已经发生了一些转变,以至于对于很多用户来说,“发烧级CPU”的体验实际上反而可能变得没有那么理想了。
现在的一台12代酷睿+旗舰单卡的PC,游戏性能可能比发烧级处理器+老款双显卡的平台要强得多
例如在CPU多核设计方面,可能一些朋友还记得,在8代酷睿出来前,主流的家用CPU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都维持在“最高四核八线程”的水准。在那个时候,如果有玩家想要玩一些特别吃CPU多核性能的游戏,或者是想要流畅地边玩游戏边直播、边P图边渲染视频等,那么购买六核(初代到4代)、八核(5代)、十核(6代)、乃至十八核(7到10代)的发烧级处理器,可能就是唯一的选择。
然而如今主流台式机CPU核心数量已经增至16核甚至24核,同时还拥有着高得多的主频。这就意味着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哪怕对CPU多核性能有着强需求,也不再有必要去购入高价的发烧级处理器了。
发烧级平台的多通道内存设计,的确让它们看起来非常“美丽”(该图源自三易生活网友投稿)
又比如说在内存带宽方面,相比于主流CPU“万年双通道”的配置,发烧级处理器很早就用上了三通道、四通道,甚至八通道的内存控制器。几年前这种“超多通道”的配置,的确可以让PC在各种多媒体应用中,都能够表现出比主流平台强得多的性能。
但现在呢?虽然最新的发烧级平台有着八通道DDR4的配置,但源自服务器的架构反而意味着其在主频和内存频率上都相当保守(最高DDR4-3200)。相比之下,最新的消费级高端CPU i9-12900K反倒是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了对DDR5-12800超频内存的兼容性(数据源自Intel架构日),只要插上品质足够好的DDR5内存,光凭双通道就能达到与“发烧级平台”八通道内存相同的带宽,性能也不输给前者。
不仅如此,与家用主流、高端平台相比,发烧级处理器以往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它们往往拥有主流平台数倍的PCIe带宽,因此可以轻松地在主板上使用双显卡、三显卡、多NVMe SSD的配置,而不用担心遭遇性能瓶颈。
然而一方面来说,多显卡技术如今早已没落,无论显卡厂商还是游戏厂商,基本都已经不再为其提供专门优化。另一方面,现在只要是稍好一点的主板,也都会提供至少2至3个NVMe SSD插槽,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已经完全够用,实在没有再去追求发烧级处理器“扩展性”的理由。
转型生产力,或是“发烧处理器”的最好出路
当然,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可能已经用处不大的发烧级桌面处理器,放到现在也并非就毫无价值了。毕竟,它确实还是拥有更多的物理大核心数量,也拥有普通家用CPU所不具备的某些指令集和更稳定的架构设计。再加上这种平台所对应的主板普遍具备更多的PCIe插槽、有着更强的扩展性,因此也意味着对于某些有着特定需求的用户来说,“发烧级处理器”实际上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比如说,对于一些需要进行3D设计、建模、渲染、大型视频编辑等工作的用户来说,电脑可能就需要不止一块专业显卡(专业显卡目前依然支持多卡并联),需要插好几块SSD扩展卡来充当视频编辑的缓存,还可能需要使用独立声卡、视频捕捉卡、显示同步卡等,各种各样如今在家用电脑里已经几乎见不到的扩展设备。
这时候,传统的非发烧级平台先不说CPU性能,首先主板的插槽数量与PCIe通道数就已经不够用了。而服务器级的双CPU/四CPU成本又过于高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发烧级处理器”以及与之同源的单CPU工作站解决方案,反而就成为了性能既够用、“性价比”也更高的选择。
ROG dominus extreme,基于专业工作站方案的“发烧主板”
不仅如此,如果大家留意了最近这两三年的单CPU工作站平台设计就会发现,无论CPU还是主板厂商,似乎早就“预料”到了这种发烧级平台与入门级工作站平台“合并”的趋势。而证据就在于一些特定型号的工作站CPU和主板上,明显出现了偏游戏玩家、超频玩家的设计元素。换而言之,厂商们心里其实也很清楚,就算发烧级处理器平台未来全面转型“生产力设备”,依然还是会有一些追求完美的极客或是发烧友购买这类产品,用于日常超频或游戏。
毕竟有钱又有闲的消费者,哪个厂商会选择拒绝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13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