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认为君子做事要有仁义,不拘泥于言词。所以,当孩子任性的时候,我们先来判断孩子的任性是否“正义”。父母要按照“义”妥协。相反,他们必须坚持下去。这是一个基于“义”而动态变化的判断。
“义”分为两种:
一是家长的“义”:
比如爸爸每天晚上在家玩《王者荣耀》,但是爸爸要求儿子不要每天玩手机游戏。今天儿子说:我不会玩游戏,我爸也不会,但是我爸说我会玩游戏,所以双方僵持不下。
这时,谁是“义”谁不是呢?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关键在于你是否认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
如果你认同教育世界需要先改变国家,教育国家需要先改变家庭,教育家庭需要先改变自己的价值观,一切都要靠自己和别人,那么在这个时候,爸爸就不符合“仁义”了,家长就应该妥协。
二是孩子的“义”:
比如孩子在学校提出这个要求,老师和同学会接受吗?如果不被接受,就是“委屈”,那么家长就要坚守原则。
比如到了吃饭的时间,他说不想吃,想吃零食。这个要求在学校肯定不会被接受,所以在家里,家长一定要纠正孩子的“不公正”行为。
因为孩子需要现实世界的真实反馈:哪些行为是“正义的”,哪些是“不正义的”。因为老师和家长不可能给孩子一切:是否所有情况下的所有行为都是“正义的”。孩子一定要不断尝试,然后得到真实的反馈。慢慢地,他们就会知道“义”和“非义”的关系。
了解了这种关系之后,他就可以对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做出推论。很多孩子都叫熊海子,但本质上他并不知道某些行为在某些场合是“不公正”的。
比如在高铁上,有的熊海子会大声说话,再爬上爬下,旁边的乘客会受到严先生的影响。但是,当你观察他们的父母时,你最多只能说一两句“不要这样”,然后你就会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这就是典型的情况: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给予现实世界的反馈,孩子完全没有概念,这一幕中的这种行为是不“正义”的。
如果父母平时在家教育熊海子的“不义”行为,熊海子也不会变成熊海子。
所以,当孩子任性的时候,作为父母应该"妥协"还是应该"坚持原则”?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情况可以分为两种:优秀的父母教育孩子“仁义在哪里”,平庸的父母“统治”孩子。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13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