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年年很喜欢抱怨,有求大人帮忙的,其实更多的应该叫“告密”。育儿书上说这是孩子心理发展和人际关系发展分阶段的正常现象,但我也很担心。想想我们的童年经历。毕竟每个人小时候都有一个“哼哼唧唧的马屁精”。我们都知道爱发牢骚的孩子在学校很容易被孤立和排斥,我也不希望我的家人以后成为孤立的孩子。
投诉主要有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寻求安慰和帮助,但往往容易夸大其词。爷爷奶奶不小心碰了她一下,不一定很疼。她会哭着抱怨爷爷打她,奶奶推她。我也会拥抱她。毕竟书上说孩子的感受是不能否定的。只能说,抚摸不是殴打,也不是故意的。只是故意打我。这时,她带着一丝发泄怨气的抱怨,还说幼儿园有人打她。虽然我知道这很夸张,但此时此刻,孩子们确信大人在和自己站在一起,他们也相信自己可以和大人一起解决问题。我希望为她维持这种安全的依恋关系。
第二类是保持规则意识。比如排队上车时,她会指着一个插队的成年人大声说:“那个阿姨没有排队”。比如车停了,如果有人从前门下车,她也会大声说:“那个叔叔不是从后门下车的”。在这个阶段,她对规则非常敏感。只要有人不遵守她熟悉的规则,她就会觉得不可理解。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抱怨是可以接受的。这只是孩子理解规则的方式和他们分辨是非的欲望。
第三种抱怨是期待被表扬的抱怨。比如前几天回到家就迫不及待的告诉我“今天在小区玩的时候贝贝和芳芳摘叶子”,比如“今天上幼儿园,杨洋吃了半个小时还没吃完,丽娜老师给他放了沙漏”。潜台词是我没摘叶子,吃得很好。请快点表扬我。她通过举报别人的不良行为,表明自己更优秀,更值得爱。这时,我的反应很随意。有时候我给她赞美的时候有点不耐烦。如果你认为他们做错了什么,你可以不告诉你妈妈就指出来。
第四种抱怨是想给别人制造麻烦的那种。上周末,我们去江门做了一次长途旅行。在我收拾行李出门之前,我表达了我的不满,因为我读到了关于水杯的事情。我的祖父母还好,但有时他们很小气。我看到有两个水杯,杯盖有点漏。每次带的时候都要多放一个塑料袋,水杯的绑带容易打滑。于是老人在表带上打了个结,我就抱怨买不到新水杯。奶奶坚持说没什么大问题。为什么不能用?碰巧的是,在我回程的最后一家餐馆,我如愿地留下了漏水的水杯。在公交车上,同学开玩笑说,哈哈,妈妈一定以为你是故意丢的。我对年念说,那你得为妈妈作证。继续笑。妈妈是故意的。所以,当我回到家,我读到的第一句话是,“奶奶,我告诉你,我妈妈把我的水杯弄丢了”……我走了。哼,我对这样的投诉有自己的看法!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14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