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特(奈特和女孩的故事)
当今世界,随着失学失业青年数量的增加,“蹲在家里”的群体(在学术界也被称为“the Nite”)不断壮大,早在20多年前就成为韩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难题,并有全球蔓延之势。
当前,我国出现了“Nite”现象,反映出一些领域社会矛盾突出、群众心理防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于这个正在出现的问题,社会应该正视,制定综合政策,帮助“Nite”激发奋斗精神,重返职场,融入社会,摘掉“Nite”的帽子。
“黑夜”背后隐藏的社会风险
有这样一群人,因为各种原因不工作。表面上,他们喜欢“待在家里”,热衷于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其实他们把现实社会当成洪水猛兽,只有待在家里才能获得安全感。其中甚至有中年人.
居家自助联盟是一个豆瓣团体,成员超过2万人。小组介绍指出,Nits:之所以“蹲在家里”(“Nits”)变得在室内沉默寡言,通常是因为社会压力。
什么是“夜”夜?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NEET”是音译,NEET不在教育、就业或培训中,一般指16-35岁未学习、未就业、未接受培训的年轻人。
“夜猫子”几乎不工作也不社交,“焦虑”、“痛苦”、“失眠”和“孤独”这些词频繁出现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
岳(化名)毕业于一所普通本科院校,两次考研失败后开始求职。她成功拿到了新东方和高图教育的Offer,但是因为没有准备,遭到了家人的反对。2020年她参加了公务员考试,省考差了一分,国考以700: 1的报名比例落榜。在此期间,她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并意外地成为了“Nite”。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连思计算,中国这个群体的规模在500万到600万之间,其中20岁到24岁的比例最高。连思指出,他们主要生活在城市地区,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但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等原因,他们在家闲着,经济上依赖家人,靠“啃老人”为生。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吴强在2019年对广东4个县的“Nite”群体进行了调查。他告诉记者,“Nite人”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冲击了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和传统养老观念,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就业人口的结构性失衡,成为社会治理和国家发展的潜在风险。
对抗“内卷化”需要帮助。
与西方国家的“Nite”相比,中国的“Nite”有两个特点。
首先,就业意愿强,体现了主动性的倾向。吴强说,长时间的居家生活让大部分人感到焦虑,超过一半的“Nite青年”对目前的生活不满意,希望在一年内实现就业。在失业的转型期,很多人积极寻求再就业、考研、考证等新出路,体现了一定的自主性和对现状感到不安的奋斗精神。
其次,学历层次高,属于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人才。以广东省为例。在2019年的抽样调查中,近63%的“Nite”接受过高等教育(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初中学历的不到10%。
然而,在高素质、高就业意愿的“Nite”所面临的就业困境的另一端,很多企业却面临着“用工荒”的困境。人力资本数据中心中智咨询的《2020年一线蓝领用工荒情况调研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企业中,近七成面临用工荒,13%的企业常年存在用工荒问题。
“之所以产生‘Nite’,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劳动力升级速度快于产业结构升级速度。”连思表示,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处于战略调整期,产业结构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存在大量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需要进一步发展。然而,高校的教育培训模式先进,社会无法提供与现有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相匹配的工作。
部分受访的“Nits”表示,随着高校扩招和学历的提高,他们对就业回报的预期也越来越高。一位毕业于北京会计专业的“Nite”告诉记者,他曾经在一家小公司工作。因为公司不知名,工资一般,他辞职在家等好机会。结果第一次上课是五六年,现在已经30岁了,不工作渐渐成了习惯。
廉思认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不充分,社会认可度低,对人才的筛选和分流作用有限,这也催生了一些“Nits”。
内外兼修,帮助年轻人摘掉“Nite”的帽子。
目前,年轻人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意愿正在发生变化。高校和招生单位要加强思想引导,在增强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的职业观教育。
连思表示,要倡导“储能期”理念,鼓励年轻人有效利用失业空档期,加强学习,实现就业能力的阶段性赋能。此外,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实地考察和走访的机会,加大思想引导,让“Nite”多接触社会,多了解社会,避免“负面人格”的形成。
为了帮助“Nit”重返职场,社会应该完善有效的再就业培训体系。现有的培训方式简单、粗放、低水平,未能与劳动力市场形成供需信息反馈体系。在“Nits”中,很少有人主动接受培训,接受培训后很难满足市场需求。
为此,应搭建网络就业平台,鼓励各大就业平台利用“互联网+就业”方式,发掘青年个性特点,将其优势与用人单位需求进行匹配。廉思认为,还可通过社区渠道帮助“尼特族”重新走入社会。“社区可以提供部分以参加工作或劳动为前提的经费资助和项目帮扶,鼓励他们从事自雇性或灵活性工作。”
部分从事社区工作的基层干部坦言,“尼特族”青年虽然表象相似,但他们成为“尼特族”的原因有很大差异,还需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精准施策,强化其自身奋斗意识,鼓励家庭对青年进入社会给予适当推力,让“尼特族”重新融入社会,成就精彩人生。(实习生赵佳欣、邱兆翔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21年第10期 原标题:《给“尼特族”摘帽》
半月谈记者:鲁畅 | 编辑:张曦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15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