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一穴之八髎穴

概述

概述

八髎穴最早出自于《黄帝内经》,分上髎、次髎、中髎、下髎,骶椎两侧各4个,总共8个,故称八髎穴。

八髎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足太阳膀胱经走行在人体的背部,背为阳,腹为阴,故足太阳膀胱经贯穿人体后背,与督脉相平行,是人体阳气集中及旺盛运行的经络。足太阳膀胱经在十二经络的走行中的规律是上接小肠经,同时与足少阴。肾经是相表里的经络,具有沟通上、中、下三焦的作用;

八髎穴应用广泛,其最早见于《素问·骨空论》:“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问。”《针灸大成》中记载:“八髎总治腰痛。”

八髎穴

位置:八髎穴在对应的四对骶后孔中

学一穴之八髎穴

关于八髎穴取穴方法一直存在争议,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玲玲认为用解剖标志来确定骶后孔的方法,与指尖揣穴寻找凹陷的方法相结合,这就是定取八髎穴可靠的方法。

下髎穴的定位,先摸到骶管裂孔顶点旁边的突起骶角,紧挨骶角外侧的凹陷就是下髎穴。

中髎穴的定位,从髂后上棘向后正中线作连线,以此为边长,向下作等边三角形,这个倒置等边三角形的顶点就是中髎穴。

次髎穴的定位,在骶管裂孔顶点与髂后上棘连线中点处,揣摸凹陷就是次髎穴。

从次髎向上约2 cm,略向外一点揣摸上髎穴。4个骶后孔中,上髂穴所在的凹陷最不清晰,而治疗盆底病症最常用的是次、中、下髎3对穴,上髎穴并不常用。这是因为支配盆底器官排便、排尿以及性功能的主要是第2、3、4骶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

学一穴之八髎穴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局部解剖:主要为皮神经、深部的肌肉及筋膜。另外,骶后孔有骶神经通过(S1.S4),远端结肠和直肠的副交感神经由骶神经的S2一S4发出并终止于背侧角。

主治

授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认为八髎穴理论上可治疗目、巅、脑、项、腰、下肢、肾、膀胱等部位的诸多不适症状,且八髎穴位于腰骶部,接近女子胞、膀胱、大肠、直肠等,依据其近治作用,可治疗腰骶部不适、妇科、泌尿、肛肠等系统疾病,同时任脉起于胞宫,近于八髎,故八髎穴可能有调节任脉经气的作用。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与督脉并行,通过督脉之络脉两经相连,故八髎亦可能有调节督脉之功。

①排便异常,如功能性便秘、肛门直肠痛、儿童便秘等;

刘经州观察电针八髎穴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慢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93.3%(28/30),对照组有效率为70.0%(211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八谬穴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临床疗效确切。

②排尿异常,如膀胱过度活动症、中风后尿潴留及尿失禁、脊髓损伤二便异常、小儿遗尿、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术后膀胱功能异常等;

治疗遗尿时常用灸法

③生殖系统病症,如功能性阳萎、不射精、男性勃起功能障碍、慢性盆腔炎、慢性前列腺炎、痛经、月经不调、卵巢早衰、继发性不孕,以及分娩镇痛等;

八髎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走行段的骶部,与督脉的关系更为紧密,深究经络的起源规律,“一源三歧”是指任脉、督脉、冲脉三脉同起于胞中,故妇科疾病或先天性疾病很多都会寻于任、督、冲三脉,因八髎穴与督脉的邻近关系,故八髎穴在临床应用上一向具有调"冲任、调经理气的功效。

李著艳利用电针八髎穴联合腹部按摩对原发性痛经,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有效率更佳,且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O.05)。黄尉应用电针八髎穴治疗子宫内膜异位性痛经,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7%,对照组为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

刘志顺等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或病变导致慢性尿潴留,双取次髎、中髎、会阳穴。次髎、中髎以4寸毫针斜刺入骶后孔中,会阳以3寸毫针直刺2.5寸,电针频率20.40Hz,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可观察到会阴表浅肌收缩及双大腿内旋。15例导尿管排尿患者中,完全恢复自主排尿、拔出导尿管患者6例,有效率为40%。5例靠腹压或其他手法排尿患者中,基本恢复自主排尿者4例,有效率80%。

学一穴之八髎穴

④腰部软组织病症,如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等。

杨振针刺八髎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6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结果针刺八髎穴联合推拿可明显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 MMP-3、TGF-β1、PGE2 水平,改善免疫功能,同时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腰椎功能,进而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医学科普,仅供参考!(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文章仅代表现阶段的研究认知水平,现代医学不断进步,医疗知识不断更新!

感谢阅读,欢迎交流,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收藏、转发。

每周更新内容主要为成人针灸推拿及儿童推拿为主!感谢您的关注!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153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