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妮
我曾经听过一个在谷歌工作的中国女高管的播客,讲的是如何平衡和管理丈夫在家庭中对家务和照顾的贡献。她发现自己每天要花4~5个小时照顾孩子。为了平衡,她要求丈夫每天花4~5个小时。
为了更好地了解家庭事务,以及孩子出生后两年间因照顾和家务不时爆发的矛盾,我和老公都读了《职场妈妈不下班》这本书。一开始,我有点担心。毕竟这本书是90年代末在美国写的。是不是有点过时了?后来发现,这样的担心是不必要的。
首先,这本书是关于美国工人阶级家庭和中产阶级家庭的。夫妻双方都有“第一班”要上,没有丈夫在外工作,母亲是全职妈妈的家庭,和我们家一样。
这些家庭在夫妻外出工作时也会把孩子送到保姆家,这有点像中国所谓的朝九晚五的白班阿姨,两个人需要分担的“二班”主要是下午5点到10点,包括照顾孩子和做家务(洗衣做饭等)。).
书中一个有趣的观察是,这本书发现,无论女性在外面挣得多还是少,无论是公司副总裁还是在可以灵活工作的社会组织中工作,都要承担更多的第二班,甚至有些女性还需要做出平衡。——她们工作越成功,就越比丈夫优秀,但她们不得不在家里做更多的倒班来证明自己在家庭中的价值。
美国电影《永不妥协》讲述单身母亲故事的剧照
平均而言,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职业母亲每年花在第二班的时间比她们的丈夫多一个月。
当然,这些女性也会要求分享,但几乎都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作者霍奇奇德有很强的社会学想象力。她提出了“感恩经济学”这样的模型。简单而言就是说,一些钱挣得多的男性坚信自己理所应当享受更多的闲暇时光,例如保证自己运动以及朋友聚会的时间;可同时,那些挣钱比老婆少的男性,却并不会遵循“钱袋逻辑”去做更多的家务,反而会因为自己“忍受了”老婆挣钱比自己多,而觉得自己是“更有度量的男性”。他们不会因为自己挣钱少而去做更多家事,因为那样的话他们就失去了男性的特权了,就更没有男性尊严了。
看完这本书,我老公也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职场妈妈的焦虑程度比其他任何群体(包括职场爸爸、全职妈妈等)都要高。),这大概让他对我的处境更加感同身受。
丈夫说,他发现这本书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见解包括,一个女人要求丈夫是一种“额外的劳动”。以前,他会说,为什么我不能“明确要求”?
霍奇奇德女性的变化与其他领域变化的缺席之间的巨大张力被称为“停滞的革命”,这也是本书的核心观点之一。她说,女性大规模进入经济生产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变革,但它可以润滑这个过程,对婚姻和工作晋升的文化和理解并没有像时代要求的那样出现。大多数工作场所没有考虑员工的家庭需求,大多数男性在家也没有真正做出调整来适应女性的变化。婚姻由此成为“停滞的性别革命”的张力磁场,性别策略也成为婚姻的基本动力。
女性的“性别意识”也不是铁板一块。书中有一个叫安的女人,经常往返。有一段时间,她觉得我应该多做家务,给老公更多的工作空间。有时候我突然想,他为什么不能和我一起分担家务和照顾?
令许多人惊讶的是,安的事业比她的老师好。她已经是一家公司的副总裁了,但她仍然觉得自己的职业地位不真实,甚至没有意义。相反,她只有在家当妈妈的时候才觉得真实。安体现的是性别观念认知和情感层面的断裂和矛盾。感情上,她还是一个很传统的女人,但认知上,她认为自己应该是一个职业女性。
《职场妈妈不下班》
看完这本书,发现作为一个职场妈妈的纠结和失落,咆哮和叹息,都不是我自己的。发现这背后的原因我就放心了,我也不是特例。
这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回答的问题非常具体具体:比如,为什么有的丈夫真的愿意分担家务、照顾孩子,而有的丈夫却勉强同意,而有的丈夫就是无法抗拒?
其实,本书给出的仅有的两个“新好男人”也说明,观念才是你能否真正分担家务、照顾孩子背后的决定性因素。
书中,一位名叫迈克尔的大学老师在妻子阿德里安娜没有孩子之前,在几次“分手威胁”下开始分担家务(从一开始,这就成了一种自然的变化),但当他们的双胞胎出生后,家里的工作量急剧增加,他们不得不分担得更多。
迈克尔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当身边每个人都“参与科研”时,他自愿给家人更多的时间。迈克尔放弃了晋升和更高的职业追求。同时,为了照顾两个孩子(和其他同事一样只有一半的工资和一半的工作时间),Adrienne还申请了杜克大学人类学系的第一个终身“兼职教授”。
这也是一个家庭权力斗争的微观故事。结婚前,两人曾约定“丈夫的工作是第一位的”,但结婚后,妻子Adrienne发现,
当时自己的认可和承诺太草率了,她提出需要分担,原因是艾德丽安要跟五、六个“不需要顾家”的男性去竞争同一个终身教职。
乍看起来,这对夫妻的做法应该是不符合很多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家庭事务安排的,因为两个人实际上都在事业上做出了牺牲。但这是因为他们共同的价值观——家庭大于工作。
霍克希尔德在最后说,她见过最幸福的婚姻就是迈克尔的家庭这样的组合:夫妻双方没有让女性背负原先的家庭主妇母亲的角色,也没有像人们贬低“农民”那样,贬低该角色的价值,他们共同承担家庭主妇母亲的角色。夫妻们沟通良好,因为他们善于对各种细微的照顾家庭的行动表示感激,参加孩子的校园演出,辅导孩子的阅读,心情愉悦的准备晚餐,双方都能熟记购物清单等等。
在HBO最新美剧《婚姻生活》中,男主角哲学教师强纳森更多照顾家庭,女主角蜜拉是科技企业高管,经常出差在外。谁更多承担照顾家庭的职责,也是本剧探讨的话题之一。
丈夫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忍不住“他者化”这些“新好男人”。一方面他会强调自己没有迈克尔那样敏锐感知孩子情绪的天赋,他也会说“我们还没有经济自由”。
不可否认的是,当下中国社会竞争的激烈程度有甚于当时的美国,男性也不得不更被卷入“钱包逻辑”,甚至我们给家庭提供的育儿支持是更少的。
有人此时会说,仅仅督促丈夫们也来平分家庭照料是“治标不治本”,可《职场妈妈不下班》让我们看到,至少那些“新好男人”的家庭是更加幸福的, “新好男人”和他们幸运的妻子共同把家庭打造成“水晶洞”,而外面的事业不是目标,他们时时提醒自己“家人”的重要性。
丈夫说他很难有机会向其男性朋友推荐这本书,因为“男性之间很少谈论这些私人领域的事”。不过可能他们的妻子会逼迫他们去看。
我倒是已经向很多女朋友推荐了《职场妈妈不下班:第二轮班与未完成的家庭革命》,其中某些“策略”可以帮助女性在婚姻中“赋权”,就算你对性别观念这些理论不感兴趣,这本书的12个真实家庭案例都生动如短篇小说,可读性极佳。无比赞同豆瓣一位网友的评价:“敬佩1980年代的女性主义学者,她们向深渊投以勇敢的愤怒、天真的狂喜和温情的犹豫,她们的研究踏实而富想象力”。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栾梦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16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