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于世界而言,是极为普通的一年,但对于中东却不同寻常。尽管硝烟和动乱并没有停息,但几件事的发生却改变了中东。
伊朗伊斯兰革命
1979年2月1日,年近耄耋的霍梅尼从巴黎飞到了德黑兰,受到国内市民的广泛欢迎。而伊朗最后一位国王巴列维却黯然离开了他统治长达36年的国家,病死他乡。回想这一幕,不觉令人唏嘘。
霍梅尼
巴列维进行声势浩大的「白色革命」,加快了伊朗现代化历程发展。它使伊朗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致使传统和现代、宗教与世俗、专制与民主之间产生激烈冲突。国王全面西化的措施完全不顾自身国情,过度强调改革的世俗化、现代化而忽视国家的宗教性,一旦改革出现问题,会遭到致命的打击。
当时的伊朗,社会矛盾普遍存在:上层统治阶级价值观和下层社会穆斯林伊斯兰价值观的反差,穷人憎恨富人的豪华奢侈,平民憎恨权贵的巧取豪夺,农村人憎恨城里人的灯红酒绿,纯朴的穆斯林憎恨西方化带来的纵情声色,具有民主意识的知识分子憎恨残暴的专制统治。
下层社会民众面对贫富差距、西方化、专制统治、亲美外交等社会问题,只能在传统核心社会文化的伊斯兰教中寻求帮助。许多社会势力与宗教势力开始联合,伊朗国内出现很多宗教政治组织,如伊斯兰民族党、人民圣战者组织,宗教势力不断壮大,国王不得不做出让步。
1978年8月,巴列维任命毛拉之子谢·埃米尔为首相,并采取恢复伊历、解散妇女部、关闭赌场等措施,但宗教势力并没有妥协。远在巴黎的霍梅尼,通过磁带录音呼吁人民打倒国王,霍梅尼的声音迅速传播到伊朗各地。巴列维可谓四面楚歌,不得以交权终老他乡。
伊斯兰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巴列维君主独裁统治的终结,废除了在伊朗延续千年的帝制,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霍梅尼在政治社会各个领域推行伊斯兰化,宗教与政治紧密结合并高于政治。伊斯兰革命的胜利推动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发展,标志着伊斯兰复兴运动达到高潮,这对中东地区世俗化运动产生剧烈冲击,宗教复兴力量成为中东社会重要的力量。
然而,中东经过几十年的世俗化运动的客观事实,已深深地扎根于中东国家之中。宗教狂热运动很难长期存在下去,从而使伊斯兰复兴运动内部发生裂变,产生温和派和极端激进派。极端宗教势力与暴力恐怖活动结合,深深影响了中东安全局势。
埃以和约签订
3月26日,埃及和以色列终于签订合约,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敌对状态。四次中东战争之后,双方力量达到一种平衡,埃及不得不承认以色列的存在,从而改变了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的「三不原则」(不谈判、不缔和、不承认)。
埃及和以色列经过四次中东战争的洗礼,双方都无力再战,两国国内社会矛盾重重。尤其是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以色列经济混乱,损失惨重。同样,庞大的军费开支使埃及难以维系,迫切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进行经济建设。其次,埃及和苏联的矛盾日益加深,埃及不满苏联对埃及的渗透和控制,1976年,埃苏彻底断交。苏联失去了它在中东地区最为重要的桥头堡,致使苏联在中东地区的扩张势头遭受重挫。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首次将石油作为武器,西方国家遭受严重的石油经济危机。他们被迫调整中东政策,由「单边亲以」政策改变为「双边对话」模式,阿拉伯国家得到了应有的正视和尊重。在美国的努力下,埃及逐渐转入到美国阵营中。
1977年,卡特政府外交重点之一就是全面解决中东问题,国务卿万斯先后访问了以色列、埃及、叙利亚等国,这为阿以和谈奠定基础。11月,萨达特首次访问以色列,可谓是破冰之旅。1978年9月,萨达特和贝京双方受美国的邀请在戴维营会谈,确定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纲领。1979年3月26日,埃及和以色列正式签订和约,结束了长达30年的政治对峙和军事对抗的状态。
1978年9月,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在美国总统休养地戴维营达成戴维营协议
图片来源:凤凰网
埃及和以色列和解开创了政治解决阿以问题的新途径,最终承认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国的合法性。埃以和解引起阿拉伯国家强烈不满,遂宣布与埃及断交,并将埃及开除出阿拉伯联盟,阿盟总部从开罗迁往突尼斯。从此,埃及失去了在阿拉伯世界领头羊的位置,阿拉伯世界开始新的分裂。埃及从此陷入被孤立的境地,逐渐失去了大国的光环。随着阿以问题的发展,阿拉伯国家逐渐接受了政治解决阿以问题的方式,埃及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得到缓和。
强人上台
7月16日,一个颇有历史争议的人物萨达姆上台,成为伊拉克最高首脑。他在美国眼里被视为「战争的撒旦」,而在阿拉伯世界则被视为英雄,这些争议给萨达姆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1957年,萨达姆加入阿拉伯社会复兴党复兴党先后推翻卡塞姆和阿里夫的统治,复兴党贝克尔出任总统。萨达姆成为革命委员副主席,权力仅次于总统贝克尔。随后,萨达姆权力不断集中,他将总理纳依夫驱逐,并控制政府多个要害部门。1979年,萨达姆从伊拉克的「二当家」成为了「大当家」,从而取代贝克尔成为伊拉克总统,党政军大权在握,建立了对伊拉克的绝对统治。
这位政治狂人既把伊拉克带入中东一流强国的阵营中,又把伊拉克推向地狱之门。在萨达姆的不断努力下,伊拉克经济飞速发展、国力强盛、社会秩序稳定、国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最为强盛的国家之一。但萨达姆强国之梦并没有维持很久,伊拉克很快被硝烟所弥漫,两伊战争、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常年的战火使伊拉克饱受摧残。常年的战争改变了伊拉克周边地缘政治,巴格达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一代枭雄萨达姆最后也穷途末路。
两伊战争场面,图片来源:新华网
萨达姆上台引起人们对「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的争议,一代强人的功与过终将留给后人评判。
入侵阿富汗
在1979年即将结束之际,12月27日,伴随着苏军装甲车和坦克的轰鸣声,驻扎在苏阿边境的大部队越过边境线入侵阿富汗。苏军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就将阿明政权推翻,随后控制了阿富汗交通、大城市、通讯和政府机构,扶植了卡尔迈勒亲苏傀儡政权。
苏联入侵阿富汗直接目的是为了推翻有亲美倾向的阿明争取,实质上这是美苏在中东地区争霸激化的反映。苏联刚刚失去了中东地区重要的盟友埃及,它在中东的形象和威信一落千丈,苏联在争霸活动中处于下风。当时美国被伊朗人质事件整的焦头烂额,苏联趁着西方国家还沉浸在圣诞喜悦中而悄悄地发动了入侵计划。时任美国总统的卡特采取强硬姿态,对苏联采取粮食禁运、抵制莫斯科奥运会和推迟讨轮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等措施,并积极援助阿富汗国内抵抗组织。
反抗苏联的阿富汗人
苏联虽然获得南部边境的安全,却陷入了阿富汗的泥淖之中。惊人的军费开支、阿富汗顽强的抵抗、国际社会的谴责和美国的强硬政策使苏联付出惨重的代价。苏联内部也矛盾重生、经济崩溃,使得莫斯科在国际社会上更加孤立和被动,从而加速了苏联解体。
伊斯兰革命、埃以和约、萨达姆上台和苏联入侵阿富汗,这些事件横向改变了整个中东地区乃至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纵向上改变了中东的历史走向。
中东1979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
今日主笔/李明伟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16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