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当前企业发展的最核心竞争资源。记者近日走访山东部分制造业企业,企业普遍存在高端人才引不来、技术型人才招不足、成长型人才留不住等诸多人才瓶颈,有的企业已经明显感觉到人才紧缺和流失带来的发展动力不足问题,但也有企业通过调整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理念,充分调动各路智力资源为其所用,有效支撑企业发展。调查表明,实用型、领军型、复合型人才最抢手。
年复合增长率达40%、累计申请专利2万项、技术型人才储备达1.2万人……歌尔股份有限公司是山东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代表企业,多年来深耕消费电子领域,瞄准未来前沿技术,不断开拓微电子、声学、光学等新领域。企业负责人坦言,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他们还处于追赶状态,缺乏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记者调研发现,不只是新兴产业面临高层次领军型人才紧缺,传统产业也遭遇基础性技能型人才流失问题。淄博大染坊丝绸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丝绸是个既传统又时尚的产业,但更多人只看到了传统的一面,导致年轻一代乏人问津,行业发展归于落寞。“这些年明显感觉到技术人才越来越难招,以前本地的高校一直开设丝绸专业,如今全国开设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只剩一所了。”
记者在多地采访时感受到企业求贤若渴之心。谈及发展,企业言必称创新,说起创新,就绕不开人才。企业到底渴求哪类人才?实用型人才、领军型人才、复合型人才。
记者在企业调研时,问起引进和培养人才面临的具体困难,企业反映最多的是高校培养不对路、地理位置无优势、政府理念待转变。此外,政府部门的服务理念也存在与企业不相适应的问题。
针对人才招引难题,受访企业认为政府层面需继续搭平台建机制,企业层面宜调整引才育才理念,重塑人才观。
建立人才双向互动机制。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法友建议,在高校人才为企业服务的同时,畅通企业人才进高校的渠道,让技术水平高超、实践经验丰富、熟悉产业发展的企业人才进入高校课堂和实验室,以带动和培养“适销对路”的实用型人才,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
政府搭建产学研统一平台。多个中小企业负责人表示,作为大企业有资金有平台,构建产学研机制相对容易,但对中小企业来说,没有一定的资源很难去跟高校对接。基层干部也反映,他们带小企业去高校对接科研成果转化,有些专家教授明显不感兴趣,不愿意把自己的成果落到小企业。
受访企业认为政府要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建议由政府搭建统一平台,汇总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由政府平台去跟大学对接合作。同时加强科技中介建设,发挥其服务、评估、经纪和咨询等职能,为科技创新实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
转变企业引才和育才理念。为解决三四线城市引进人才难的问题,部分企业调整引才思路,通过“拥有而不占有”的理念集聚创新资源。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说,东岳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整合机制,即使不在大城市,也照样汇聚天下精英。他们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借智发展”,把研发机构直接建到了高校里。
豪迈集团则在育才方面建立“处处都能创新,人人皆可成才”机制,打破创新的神秘感,降低成才的高门槛,不过分依赖外部人才引进,依靠“全员创新”内部挖潜。在这种人才机制下,即使只有初中学历的农民工也能创造出数十项创新成果,并一路提拔到部门主管,带领一群大学生搞电火花科研。人人创新、人人成才,体现到产品上就是强大竞争力,让企业问鼎轮胎模具和气门芯两项“世界冠军”。
来源:经济参考报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17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