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作业怎么会犯这么多错误?”
"……"
“你这个态度,对吗?当我工作很忙的时候,我通常每天都要帮你做作业。你爸爸会担心回家躺在沙发上然后看电视。我把你养得这么大,你爷爷奶奶一天都没帮我.你就这么配得上我……”
我们都经历过的情绪倒灌
情绪倒灌是人际关系当中常见的现象,指的是一个人将焦虑、压力等情绪,通过语言和行为等方式,有目的地加诸于另一个人身上。
有些情绪回流的行为有明显的目的,比如让积习已久的人停止发泄负面情绪,比如让对方感到内疚。
屏幕前的你可能已经无数次地经历过情感倒灌,也可能正在对他人进行情感倒灌。
(焦虑的女孩。动画来自网络)
情绪回流行为一般会出现在亲子关系中。这种错误的发泄方式会随着孩子的成长刻在心里,然后传承下去。
亲子关系中有两种典型的情感回流场景:
1.反馈式“忆苦思甜”
这种场景通常发生在向父母抱怨,希望得到安慰的时候。
当你为超过父母的承受限度以及能够处理的范畴之后,哭泣时,父母有时会放弃安慰你,而是开始讲述他们艰难的过去和你的谈话带来的压力。
这个时候,当你同情父母的时候,你往往会停止哭泣,反过来安慰那些情绪低落的父母,为哭泣而感到愧疚。
由于情绪倒灌,你被迫从发泄者变为需要稳定对方情绪的那个人。
(一起焦虑的父女。来自网络的图像)
2.引爆式“情绪泄洪”
这里有两个要素,“引信”加“爆发的情绪”。
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通常会从一个具体的小事开始,分析孩子的对错。
但是,有时候事态的发展变得不寻常,就是随着沟通的深入,沟通中夹杂的情绪越来越多,沟通中涉及的事情也越来越复杂,最终演变成无法控制的情绪爆发。
“孩子的错误”便是引信,而父母“难以自控的爆发”便是情绪泄洪。
(焦虑的父母。来自网络的图像)
情绪倒灌比你想象得更常见
情绪倒灌现象不止存在于亲子关系中,也会出现在伴侣和朋友之间。
他们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焦虑倒在你身上,你往往会对他们无端的烦躁感到惊讶。
你想说话的时候他们会“卖惨”给你,让你不得不安慰他们。
src="https://p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8ea531ff21aa43bb8b0aa4c3b7b96f26" alt="你的孩子,终将被你倒灌的焦虑毁掉">
这种倾向也能够在你希望与其沟通的时候被发现。
经常下意识做出情绪倒灌行为的人,往往会逃避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因沟通行为产生巨大的压力和焦虑,这无疑会给一段关系带来很多阻碍。
在他们的世界里,你的沟通等同于谴责与胁迫。
为了逃避这份焦虑,他们只能和你谈“感情”、说“付出”,甚至情绪激动、歇斯底里,希望能够让你停止“沟通”。
因为,他们的成长过程没有过正确的倾诉和情绪交流场景,而是在被动承受他人的情绪,这让他们本能地不信任“沟通会带来益处”这一事实。
惯用情绪倒灌行为的人通常在充满此类行为的环境当中长大,潜移默化当中,他们也倾向于将焦虑和压力用这类不正确的方式发泄出来,继而形成恶性循环。
情绪倒灌行为的来源于痛苦
常年——尤其是在幼年时期——被情绪倒灌的人往往比其他人更容易积攒心理压力。
人类的人格、认知与行为模式在成年之前就已经养成。
当情绪倒灌成为一个家庭固定的相处模式,孩子就会无法正确地发泄情绪和改正错误,他们甚至会成为父母负面情绪的垃圾桶。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孩子很可能会终日惶恐可能会到来的指责。
我们都知道,无法自保的幼年时期是人类身心最脆弱的时期。
这类经历将会不同程度地摧毁一个孩子的内心防线和防御机制,让他们在成年后依然不能正确处理负面情绪。
而当一个人在亲密关系和朋友关系当中被长时间情绪倒灌,往往会因为永远无法进行下去的沟通开始自我质疑。
这对于一心希望构建更加良性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变相的情感暴力。
那么,情绪倒灌为何频频出现在生活当中呢?
这是因为,大多数人身上都不存在健全的人格。
他们无法通过正确的渠道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比如积极沟通、理性分析。日积月累积攒下来的压力一直积压在他们心中,无从发泄,焦虑和负能量挤地他们喘不过气。
当一包即将爆炸的火药遇到了引信,一湖马上决堤的洪水遇到了裂缝,情绪自然会源源不断地流向别人,形成“倒灌”。
通过发泄情绪获得短暂安宁,是最简单直接的办法,也是最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当他们的压力源没有去除,也未曾学会合理的宣泄方式,负面情绪会随着时间积累,下一次爆发是注定会来临的。
想要避免情绪倒灌,学会如何处理情绪和正确的发泄情绪的方法才是重中之重,比如平等顺畅的沟通和即时性的情绪反馈,都有助于构建一段良性关系。
那么,面对情绪倒灌时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受到影响呢?
首先要明确一点,你没有责任一直担任“被动安慰者”与“情绪垃圾桶”的角色,明确自己与他人的界限,并建立起情绪防御机制。
你要记得,当别人把情绪发泄在你身上的时候,请不要认为这是你的错,这只是对方错误的行为模式,与你没有任何关系。
承接他人的情绪倒灌,是一种消耗,更是一种伤害。
如果朋友是这样的,与该朋友保持适当的情感距离。
如果伴侣是这样的,请在积极沟通无效后及时止损。
如果父母是这样的,不要传承这种错误的情绪发泄方式,让情绪倒灌从自己这里终止。
要相信,良性沟通和正面表达情绪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王燕 & 朱炯骁.(2021).还有多少父母是如此过分焦虑. 家长(04),5. doi:CNKI:SUN:JIAZ.0.2021-04-004.
[2]刘少英.(2020).当父母卷入育儿焦虑中. 幼儿教育(32),4-6. doi:CNKI:SUN:YEJY.0.2020-32-003.
[3]刘运合 & 杨伊生.(2008).心理防御机制的研究综述.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88-92. doi:CNKI:SUN:NMGS.0.2008-01-017.
-END-
策划:凌辰
作者:王凡
编辑:雪梨
设计:多纳
(文中部分图片均来源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18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