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进行公司估值时,有以下假设:
1.营业收入=产品销售额*销售单价
2.产品销量=预测产业规模*公司市场份额(假设公司市场份额保持在目前水平,即公司业务发展主要依靠产业扩张);
3.根据细分品类和产品销量(或产量)对制造成本进行回归分析,预测后期运营成本;
4.销售单价根据行业周期估算(预测期无关)。
基于上述假设,对公司进行估值。但在后续的敏感性分析中,对预测期第一年的销售单价进行了调整。根据假设方法和理论,销售单价的增加会导致估值的增加。销售单价越低,估值越低。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反复检查估值模型未发现错误,但发现预测期内销售单价的变化、对自由现金流的影响偏离了常识判断。进一步分析表明,由于使用不同的公式,营运资金的变化(以应收账款为例)会对估值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 营运资金中部分资产/负债的预测方法
学过会计的人都知道,利润表数据是流量指标,而资产负债表数据是存量指标,所以在计算同时涉及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数据时,比如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我们应该用利润表的当期数据和资产负债表的期初和期末数据的平均值来计算。例如,应收账款周转次数的计算公式一般为: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营业收入/((期初应收账款和期末应收账款))/2)
注:营业收入应该是赊销收入,但作为外部分析,不能得到赊销的数据,用营业收入代替。
通过收益法,在对公司进行估值时,营运资金的预测对现金流的影响很大,会影响公司的最终估值。然而,在传统方法中,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存货等。基本上是根据前期的周转率来估算预测期的周转率,然后通过类似上面的公式反推出预测期的期末数据,例如应收账款的预测公式为(按周转次数):
期末应收账款=(营业收入*2)/应收账款周转次数-上期期末应收账款
假设:基准期应收账款周转数为A,各期应收账款由A在预测期内预测;基准期末应收账款为R0;预测期1收入为s1,期2收入为s2,期3收入为S3。那么,预测期1的应收账款r1、期2的应收账款r2和期3的应收账款r3为:
R1=2s 1/ar0
R2=2s 2/aR1=2s 2/a-2s 1/a r0=2(S2S1)/a r0
R3=2 S3/aR2=2 S3/a-2(S2S1)/a-r0=2(S3S2 S1)/a-r0
对自由现金流的影响主要是营运资金的变化造成的。因此,每个时期的变化如下:
预测期内应收账款的减少代表现金流的增加,那么
R1=r0-R1=2 r0-2s 1/a
分析:R0为基准期应收账款期末金额,已知。因此,预测期第一年销售额越大,应收账款预测期末数越大,现金流量净额越小。这也符合理论基础。
R2=R1R2=2 S1/ar0-2(S2S1)/a-r0=2(2 S1S2)/a-2 r0
分析:假设预测期2的应收账款期末数不变,预测期第一年的销售额越大,预测期1的应收账款期末数越大,预测期2的应收账款变动越大,现金流量净额越大。同样,预测期第二年销售额越大,预测期2应收账款期末数越大,现金流量净额越小。这也符合理论基础。但是,基准期内应收账款期末金额越大(越小),现金流就越小(越大)。现金流入
分析:在同一预测期2的变动影响首先,预测期2和3的销售收入变动可以合理解释,但基期和预测期1的营业收入不能解释预测期3的应收账款变动影响,特别是预测期1营业收入增加会导致预测期3现金流减少,有些不合理。
同理,如果我们再分析一下,可以发现预测期的现金流与前期的营业收入预测有关,尤其是奇数年,预测期第一年销售额的增加会导致预测期奇数年现金流的减少。
2. 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法
从上面可以看出,传统的计算方法会对现金流产生一些不合理的解释。采用当期应收账款对营业收入的百分比法,假设预测期内预计应收账款对营业收入的比率为B,则:
r1=s1 * b
r2=s2 * b
r3=s3 * b
然后:
r1=r0 - s1 * b
* R2=R1R2=(S1-S2)* b
R3=R2R3=(S2S3)* b
p>
各预测期的应收账款的变动受当期和上期营业收入的影响(应为营业收入影响当期应收账款的期末额),都可以合理的解释。
3. 结论
公司的价值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预测期内的现金流的折现,第二部分是通过永续增长计算的价值,通常情况下,第二部分的价值是公司价值的主要部分,基本要占到75%或以上。在公司估值时,大家基本都会考虑以3年或5年作为预测期,而第二部分价值的基础是第一部分预测期最后一年的现金流为基数而计算,如果依据传统的计算期初期末平均值的公式进行预测的话,公司的价值在预测期第一年营业收入增长时将低估,而在营业收入降低时会高估。为了降低这一方面的影响,建议使用当期的数据计算周转率或使用各项资产或负债占营业收入或营业成本的百分比法,降低交叉使用数据造成的非合理影响。
财务比率的计算,主要是为了进行公司营业状况,包括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运营能力、管理能力的分析,各项数据和指标都要尽可能的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使用。例如存量数据和流量数据交叉使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但在具体分析时,也要根据不同的分析场景进行适当的变化,不要不懂得变通。例如正常情况下,我们在计算存货周转率时,都会使用营业成本来计算,但如果进行资产周转天数的分析时,分析各项资产的周转天数时,我们需要统一按营业收入来进行计算,包括作为流动资产的存货。
同样的道理,在进行公司估值时,我们也不要完全教条,各报表的数据都是预测值,在能够合理解释的情况下,使用合适的预测方法将能够更进一步精确我们的估值范围。
.bdsharebuttonbox{margin: 10px auto; width: 200px;}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18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