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孩子想起父母的时候,内心会充满力量感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因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我今天想谈谈教育,
关于孩子的教育。
别误会我,
不是教孩子如何提高成绩,
我只想说一些关于部分教育的事情。
我一直以为,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这是他们的价值观。
01
这孩子病了,需要打针。
因为担心孩子不会打针,
许多父母会欺骗他们的孩子:
“打针一点都不疼。”
医生拿着针倒下了,
孩子们在哭。
下次孩子生病时,
父母又对孩子说:
“打针不疼!”
孩子们又哭又叫,又踢又叫。
父母管不住。
孩子们不再信任他们的父母,
他知道打针很疼。
当我的孩子生病需要打针时,
我诚实地告诉他真相:
“我生病时需要打针,
需要努力才能很快好起来。
打针会有点疼,
就像被蚊子咬了一样,
但你能忍受。"
孩子一开始不敢反抗,
但几次之后,他真的发现:
“真的不疼。”
yle="text-align: left;" data-track="39">所以他就不怕打针了。
关于孩子的教育,
世界上从来不乏“用谎言教导谎言”的例子。
家长为了教导孩子做人要诚实,
便会对孩子说:
“小朋友千万不可以说谎喔,
否则你的鼻子就会变得很长。”
这样做其实非常不好。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就是要像打针一样,
老老实实地告诉他事实的真相,
这样不仅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还会增强孩子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
02
前几天又看到一网友感叹,
性教育课本被家长举报了。
这几年此类事情,
已经发生多次了。
北京师范大学编写过一本《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
在上海、杭州一些学校推广过,
结果因为教材里有生殖器图片,
有“阴茎”这样一些字眼,
就被很多家长举报了,
“怎么能让孩子看这些东西呢?”
“这完全就是性教唆。”
有的家长甚至提着粪便,
跑去学校泼讲课的老师。
中国性教育为什么畏畏缩缩搞不起来?
就是因为反对的家长太多。
关于这些举报和反对,
我想起了《哈利波特》中的一个情节,
校长邓布利多说:
“就叫他伏地魔,哈利,
对事物永远都使用正确的称呼。
对一个名称的恐惧,
会强化对这个事物本身的恐惧。”
确实如此,
对事物永远都使用正确的称呼,
这才是最正确的方法。
性从来不可怕,
只是我们害怕它,它才变得可怕。
为什么越是禁忌的事情人们越是趋之若鹜?
因为禁忌是最好的春药。
03
这几天,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一个热搜:
女子辞职前骗走了同事们200万。
好几个同事被骗走的金额都不小,
“我们也没想到她会这么坏。”
看到这个新闻我还挺有感触的,
很多家长从小就喜欢教育孩子:
“跟别人打交道时,
要预设对方是个好人。”
这样的教育发心虽然很善良,
但说实话,我非常不赞同,
就是因为预设大多数人是好人,
很多人都掉进了“大坑”里。
我从小就告诉孩子:
“没有任何一样东西,
仅仅因为名字就纯洁就高尚。
孩子就天真无邪吗?
老人就值得尊敬吗?
不一定的,
邪恶的小孩和老人多了去了。
也千万不要因为某些职业就盲信从业者,
那些看上去很高尚的职业,
并不意味着从业人员就很高尚。
记者、老师、警察、医生……全都如此。
一个人之所以会从事某项职业,
只是一种选择,
甚至可能是迫不得已,
并不代表从事这个职业的他就纯洁高尚。”
我不是教育孩子要预设对方是坏人,
而是希望他在生活中与人打交道时,
不妨提前假设糟糕的状况,
以此为前提做好应对方案,
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人生大坑。
《鬼妈妈》的主创说得好:
“不要告诉孩子世上没有恶魔,
要告诉他们恶魔是可以打败的,
这样才能让他们应对更复杂的世界。”
04
在金钱观的教育上,
很多家长都存在两大误区。
一是富养——“要啥只管说”。
这样富养出的孩子,
很容易形成骄奢浪费的习惯。
二是乱激励——奖励做家务和做作业。
“你把地扫了,我给你10块钱。”
“期末考好了,我奖励你一千块。”
这样的乱激励,
容易造成一个大问题,
就是梁实秋先生说的:
“他未来可能会把一切关系,
都处理成金钱关系:
花钱买朋友,
花钱买职位,
花钱买爱情……
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以钱为动力,
一切事情都用钱来度量与衡量。”
那如何给孩子创造挣零用钱的机会呢?
我是这样来划分和创造的。
我把孩子的劳动分为三种,
第一种:你自己的事情。
“做自己的功课、收拾自己的玩具等,
我不会奖励,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事情。”
第二种:为爱而做的事情。
洗碗、扫地等家务事,
这是为爱而做的事情,
孩子做了这些事,
我不会给他奖励,
因为作为家庭的一分子,
这本来就是他应该参与的。
第三种:为报酬而做的事情。
“你捡瓶子卖,我会给予奖励。
你去卖报纸,我会给予奖励。
我只奖励他利行为,不奖励自利行为。”
之所以这样划分劳动和进行奖励,
就是要让孩子明白三件事情:
●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负责
●为爱付出是理所应当的事
●我劳动,我光荣
05
第五的一点,
前段时间我在一篇稿子里提过。
网友“即将成为做饭大师”,
在上班路上看见了一幕场景:
一个奶奶送小孩上学。
奶奶边走边教育小孩:
“你太爱说‘哎呀我不行’了,
这样不好,
你起码要去尝试一下嘛。”
小孩回答说:
“我怕做不好会失败。”
“做法大师”以为奶奶会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之类的话,
结果奶奶并没有。
奶奶竟然说了这么一句话:
“你才多大啊,
做事就想成功失败,
你现在就管自己喜不喜欢,
喜欢就很好,
喜欢也可以失败,
失败也可以喜欢。”
“喜欢也可以失败,失败也可以喜欢。”
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
这也是我一直给孩子灌输的人生态度。
绝大多数孩子,
从小就被家长和社会教育“要成功”,
不成功就会怎么怎么样。
或者从小就被教育“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意思其实也一样:
你可以失败,但结果必须成功。
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下,
很多孩子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
“失败的人不配喜欢,
或者不配被喜欢,
乃至发展到几乎不能接受失败,
不能承受任何风险,
怕哪天失败了就喜欢不成了。”
很多孩子之所以过得不快乐,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
要想孩子一生活得幸福快乐,
我觉得教孩子如何面对失败,
比教如何取得成功更加重要,
或者说同等重要:
人生不一定非得成功,
喜欢的事情当然可以失败,
只要尽力了,什么样的结果都是好的。
失败了当然也可以喜欢,
真正的喜欢不会因为失败而减少一分。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19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