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孩子的行为方式,还是你的行为方式,都不是孤立的,是由身边的人和文化塑造的,而在影响孩子行为的所有因素中,父母的行为影响最大。
昨天,当我带着儿子在公园时,我遇到了一个穿着蓝色羽绒服的孩子。他总是对周围的人不满意。首先,他推了一个小弟弟,穿蓝色羽绒服的孩子的奶奶让他道歉。他拒绝道歉。后来,他惹了一个小女孩,让她哭了。最后,他走到我儿子面前问:“你能把车借给我吗?”
我2岁4个月大的儿子干脆利落地说:“不,开始,开始。”
旁边的大人都笑了,被推的小弟弟的爷爷对小男孩和奶奶说:“你们家的孩子都这样吗?带着不容易吗?”
奶奶无奈地说:“就像他妈妈一样。”
我心想,我儿子不正是和我一样吗?面对不喜欢的人和事,我直截了当地说不。只是我现在已经学会不说了。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的最后一章说,所有的行为都是沟通。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举止得体,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注意你的一举一动。这些都是无形或有形的交流。
1、孩子有不得体的行为时,想要敷衍了事让孩子忘记是不对的。
孩子可能会突然表现出哭泣、生闷气、尖叫、踢腿、扔东西和横冲直撞。请记住,这样做不是孩子的选择,而是他想得到你的爱,你的关注,和你联系。
每次孩子行为不当,家长都要写下这种情况发生的时间和触发点是什么?他最难体会的失落感是什么?你需要从侧面观察,因为一般的孩子分不清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反应。即使是成年人在情绪激动时也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不仅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还要学会以身作则。
《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举了一个兰迪故事的例子。他聪明、好奇、有创造力。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他的运动并不理想。显然,其他同学很容易避免投球,但无论他如何避免,总是被击中屁股或头部,然后他的重心失去平衡,重重地摔倒在地上,以换取周围同学的嘲笑,这让他看到或想到运动就头疼。
为了在学校成立一个抢旗足球队,兰迪的好朋友乔伊告诉他,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参加,但兰迪宁死也不参加。后来,乔伊说服他,它不需要任何灵巧,只要跑,你就能跑得很好。
兰迪同意了,开始和乔伊一起训练。他也取得了进步,兰迪变得非常开心。但是在比赛当天,比赛前,他看到一个小男孩在踢足球时摔倒了,这让他开始害怕。比赛开始后,乔伊先是把球传给兰迪,但不知怎么搞的,他的手指擦伤了,随后情况急转直下,乔伊听不进任何指令。整场比赛,兰迪投出的球没有一个投到了接球手附近,这让他极度难过。
先不谈兰迪的表现。让我们谈谈他父亲面对这种情况做了什么。他还口口声声说你做得很好,和别人一样,臂力很强,我为你骄傲等等。爸爸这样做只是为了让孩子忘记自己的不开心,但其实只会适得其反,孩子也不傻。这样做只会让兰迪更加气馁,但是每当他遇到运动的时候,他就会认为我做不到,我永远也做不好。
刻意缓解不良情绪会让孩子更难体验到满足感,而威慑失败感会让孩子更难获得掌控感。
2、想让孩子行为得体,需要具备以下4个特质,同样适用于成年人。
一、抗挫折能力强
第二,灵活的适应性
第三,解决问题的能力
="20">四、从他人的角度看待和感受事物的能力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作者讲了她3岁女儿弗洛的故事,当天她女儿不愿意坐推车,要和妈妈步行到超市买东西。在回家的路上,她突然停下脚步,一屁股坐到了台阶上。当时作者已经非常累了,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家里,马上躺倒床上休息一下,心想着女儿可别再胡闹了,多么相似的画面,昨天我和儿子走路回家,他在中途找个马路牙就坐下了,和我说累了。
作者很快转换了心情,坐到了女儿身边,原来弗洛是在观察蚂蚁,等蚂蚁走光了,弗洛也站起来和妈妈继续上路了。一场强迫弗洛回家,弗洛不停哭闹不停地不得体的行为就此避免了。
作者身体力行做到了行为得体,并符合这4个特质。
一、作者精疲力尽想要回家,但弗洛突然坐在台阶上不走,作者承受了挫折。
二、作者很快调整情绪坐下来和女儿一同观赏蚂蚁,做到了灵活应变
三、作者解决了女儿想休息的问题
四、作者从女儿角度思考,想要停下来休息是什么感觉。
再回到《教出乐观的孩子》兰迪的故事,其实在开赛之前,兰迪心里的赛事已经开始了,只是他爸爸平时没有观察他日常体育运动感到恐惧的触发点。如果他知道每次兰迪躲闪失败再重重摔倒被周围同学嘲笑,是触动他行为不得体的点,在比赛区看到其他孩子摔倒可能会让儿子联想到自己,如果兰迪爸爸此时抓住机会和他说,解决孩子心里的恐惧,也许就不会有赛场上一个球都没有扔到接球者跟前的表现了。
在他运动再次失利之后,父亲依旧是表扬他做得好。兰迪知道父亲的话是假的,一次可以很好培养他抗挫折能力的机会又变成了沉重的打击,让兰迪再一次觉得自己就这样了,连爸爸都敷衍他,体育永远不会好了。整个过程中,兰迪父亲的所作所为都没有做到行为得体的4个特质,而兰迪更无法从父亲身上学习了。
3、不要随口为孩子的不得体行为找借口
做父母的总想弄明白孩子为什么哭,为什么闹,为什么会拒绝做某事,其实不用全部知道也没关系,只要你保持好奇心就可以了。但不要无端猜测再妄下结论替孩子找借口,为什么他累了,他那样做只是想引人关注,他是故意的,他知道怎么激怒我,他有问题,要知道有些借口是对孩子有害的。
《小痛爱》书中讲到伊伊写作业很慢,爸爸陪伴她写作业,本是好事一桩。可爸爸口无遮拦地说伊伊笨,并说陪你写作业我都要得心梗了,伊伊更是不让分地说不要你管,不要你陪,伊伊爸爸继续说谁家小孩不让家长陪着写作业,这时伊伊瞟了爸爸一眼说,你凭什么管我,妈妈都不要你了,你管好你自己好了。
伊伊爸这下怒了,歇斯底里地喊出了你为什么这么恨他?并伸出手扇了伊伊一个耳光。伊伊也放弃了语言的回复,随手操起了桌子上的水果刀朝爸爸冲了过去……
伊伊本来因为写作业慢已经先后被老师和爸爸说了,她已经很痛苦了,然而爸爸却没有好好理解她的感受,还有责骂她,于是伊伊先说了不得体的话,而爸爸猜测是女儿故意激怒他,并定性为女儿恨他。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书中讲到4岁的约翰,他每天醒来都会哭闹,直到父母冲到房间里抱他才会停止尖叫。后来妈妈问她你醒来是觉得很孤单吗?约翰点了点头。于是妈妈建议他说,以后早晨起来你先说“爸爸妈妈早安,我很孤单,我想要抱抱。”
那之后约翰早晨都是蹦蹦跳跳地进父母的卧室,说了那句话后,等待父母的拥抱。
如果伊伊爸爸能够了解她写作业拖拖拉拉背后的原因,问清楚是不是怕错了,还是怕被责怪反复涂抹,伊伊和爸爸吐露心声,俩人再一起想解决方法,这场冲突就完美避了。而不是爸爸无端猜测和指责女儿,最后造成武力收场的局面,孩子也伤心地和妈妈走了。
孩子还小,她们的很多行为背后是有深层次原因的,作为家长要引导她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当把感受诉诸于语言的时候,可以带来很大的改变。
苏小子妈妈:和孩子一起成长!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20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