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潜伏》和《麻雀》都是谍战剧,在评分上,
2009年《潜伏》9.4分,2016年《麻雀》仅有6.8分。
严格来说,这不是两部可以比较的谍战剧,但是这样的比较是有意义的,因为你把《潜伏》和《麻雀》放在一起看,能够明显地发现——
“小鲜肉式”谍战剧和“传统式”谍战剧的区别与不同,你也能够从其中窥视到,谍战剧经历的某种变化。
(一)人物方面:
这些年的谍战剧最大的变化其实就是在于角色的变化。
一方面是在选角的变化,中国谍战剧也有早期的老戏骨转为了偶像派演员。
在《潜伏》里边,观众所的是人们对于余则成这个人物本身,惊叹的是孙红雷精湛的演技
在《麻雀》里边,观众所的是李易峰这个人,而不是这个剧到底讲了什么拍了什么。
从老戏骨到新生小生的选角变化,并非是意味着对偶像有偏见,这个转变是由科技进步的“异化”结果。
2009年的《潜伏》成在于中国电视行业最繁荣的时代,
它所创造的现象级国民热度,不仅仅只是剧集的优秀,也有来自时代的“特权”
《潜伏》像是被宠爱的孩子,央视把最好的档期给它,媒体铺天盖地的也都是对它的赞赏和肯定。
在信息渠道单向的时代,《潜伏》被塑造成了“神话”,但“神话”得建立在《潜伏》本身的“硬实力”上。
2016年的《麻雀》成在于中国互联网的繁荣的时代,
互联网时代具有:草根性,碎片化,信息化,
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现在拍电视剧,观众没以前那么多了,人们的选择也多了。
以前电视电视剧的盈利靠的是插播广告和广告植入,那些广告是黄金广告位是固定的,互联网时代打破那些,电视剧的盈利需要回到最终的“流量”的带货本质中来。
投资人去投资电视剧,它这个成本是需要收回来的,而广告商花钱买广告,也期望能得到应有的收益,但是投资谍战剧有收益吗?
答案是:没有。
商品的消费主力军就不在观看谍战剧的观众身上,
谍战剧的大多观众是30-65岁的男性观众,而中国最具消费潜力的观众是20-35岁的女性观众,在失去了消费力的观众后,即意味着失去原有的经济收益形式。
从老戏骨到新生代演员的转变是这个“异化”市场下的回应,因此当选角开始发生变化的时候,谍战剧的其他形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动。
(二)主题方面:
中国谍战剧的高峰NO.1《潜伏》是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后边的谍战剧或多或少都有着《潜伏》的影子,但是我们从早期的谍战剧主题来看——
早期中国谍战剧的故事是家国情怀一体的故事,是在宏大革命情怀下的英雄主义,那个年代的人是有信仰的,是热血的,是真诚的,是真实的。
那种狂热热血与真诚是能够通过电视剧所塑造的人物性格的转变所展现出来的,但后来变了。
从郭敬明的《小时代》开始,中国影视行业就已经正式宣告了“IP 流量”剧集的到来。
电视剧作为影视工业的一部分,同样受到了“IP 流量”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影视行业所追求的不再传统影视强调的“教化”和“载道”的宣传教育功能。
作为崛起在互联网与物质生活充裕的《麻雀》,它所追求的是关于人本身的影视作品,是与物质美好生活相关的影视作品。
事实上,周远舟导演也通过剧集的剧情,大篇幅的表现了陈深,李小男,徐碧城的三角恋,以陈深为主线铺设了大量错综复杂的人物网...
人们当然会记得这个《麻雀》的任务是什么,但是在这个塑造“三角恋”的过程中,任务已经不再重要的是,任务变成了推动故事人物发展的工具。
从侧面说明:谍战剧的发展已经从宏伟的家国情怀变成了小人物的爱情上,或者说,谍战剧早已经变得不再是纯粹的“谍战剧”,它是被爱情等类型元素包裹的商品。
《麻雀》有着精美的景别设计和美术造景,而像《潜伏》这类电视剧,它的拍摄成本不高,整部影片都是黑白色调,也没什么高光阴影...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什么时候,为何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环境造景的新电影工业,却屡屡交出远不足过去“有限条件”下完成的《潜伏》《亮剑》这类电视剧,
或者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从拍摄开始,制片的动机就不是为了单纯的影视。
(三)审美方面:
这个审美说的其实不是观众对美的态度而看法,准确来说,这个审美是视觉的奇怪性,也就是猎奇,换句话来说,这种审美是一种心理的投射和补偿。
《潜伏》的心理投射是:家国情怀下的投射,是信仰与爱情的困境。在姜伟导演赋予了,余则成和翠平更多的人性,一改小说粗俗,抽旱烟黄牙的悍妇,黄伟让翠平的粗俗变成了一种可爱...
在大局外,他们就是个普普通通的人物,他们也有会有自己的烦恼,会有自己的情绪,自己的小心思,这种生活的细节代入感可以让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
《麻雀》的心理投射是:把小人物的爱情故事,也从过去的女色消费转向男色消费。这是什么意思呢?从选择李易峰开始,导演追求的就是男性演员作为宣传的噱头,追求媒体度和黏合度,
此外在故事的层面又通过剧中的唐山海,陈深,苏三省的三人关系,不断去强化某种“玛丽苏”式的爱情观念,让观众得到某种心灵上的愉悦感,尽管这种愉悦感,它并不真实。
因此《麻雀》里的陈深是与观众们是有距离的,人们是能够找到共鸣,但是那个共鸣它是理想主义的状态,它是不真实的,但是这正是导演所要表达的。
似乎中国的谍战剧,也从原有的“教化”功能逐渐变成娱乐化下的“男色消费”,这个过程在以后的影视作品中还会被拉大,因为在过去的人类发展史,女性是处于被消费的位置,
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劳动产生力的发展,女性的独立个体的意识崛起,会把影视作品推向一个不同的道德,而女性主义的电视剧,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推翻过去“男权主义”的一切设置。
这就是为何会出现李云龙主演的《雷霆战将》会被下架的重要原因:它是“披着谍战衣下的偶像剧”是俊男美女的爱情,只是他们借用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这个外壳。
(四)悬疑设置不同:
谍战剧顾名思义最为重要的是情节要环环相扣,在推动剧情发展外,还要让观众去期待这个故事往后发展的可能性,要吊起观众的好奇心,增强观众的黏性。
《麻雀》的悬疑设置做得很差,它几乎从以上来就告诉你,麻雀其实就是李易峰饰演的“陈深”,关键设置的悬疑过程是“归零计划”的曲折性,但问题在于,在爱情的内核下,曲折性变成了游戏。
于是,我们看到的悬疑设置都是被铺垫好了的,即便观众不知道下面发生了什么,但是它也能够知道“主角是不会死”的,他一定会和xxx在一起的。
《潜伏》的悬疑设置不是在玩弄某种技巧,也不是在塑造某种共鸣与好奇心,而是在于它所塑造的悬疑和猎奇都是在回归到奋斗和牺牲中去。
于是,我们这才能看到一个希望把日本人赶跑后,最大愿望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余则成,一个“我没有什么信仰,如果说有的话,我现在信仰良心,赶走日本以后,我信仰你,就是这样。”的余则成。
在看到了吕宗方的舍生取义,秋掌柜的断舍明志,左蓝的牺牲,在命运的嘲弄和世事的不顺中,慢慢坚定了信念,迎来了觉醒。
在悬疑设置的出发点就是不同的,《麻雀》注重的是设置的“趣味性”,而《潜伏》的悬疑和设置是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麻雀》是爱情,而《潜伏》是成长。
陈深的故事与世界无关,而余则成的故事都是成长的故事,是在教会寻找自我过程中迷茫的你与我,是告诉我们该如何去探寻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以我们现在把《潜伏》到《麻雀》放在一起来对比,我们能够发现,《麻雀》其实就是这个时代下适应潮流的转变与表现,它固然热度很高,电视剧的娱乐性很高,但是它的思想性很差,也没有真正的信仰也没有真实的故事...
《潜伏》注定是赢家,我们可以把它的赢得点写上好几页纸,但最关键的是,它赢在了对人的关心。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20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