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人来说,2021年会有点艰难。
一是疫情持续,仍在冲击各行各业;
二是突如其来的反内卷浪潮汹涌澎湃,在痛苦的改革时期,很多行业黯然失色;
第三,输入性通胀如火如荼;
第四,以上让更多人没有安全感,不敢花钱,导致消费不振,进一步打击经济。
五是今冬寒潮严重,这也是官方宣传储备物资的重要原因。
在理财领域,今年也是“小年”。
a股这两年已经没有赚钱的效果了,沪深300还在跌。
今年沪深300走势
港股也乏善可陈,过去几年的“致富神话”已经彻底凉了。
a股是新的、牢不可破的神话也在第四季度宣告终结。
下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房价已经撑不住了,很少有炒房者在垂死挣扎。
持续严格的监管会让一些小众投资者失去生存土壤。
银行理财、余额宝、理财保险等正规军收入仍处于下行通道。
很多人对生活感到迷茫,对未来产生焦虑……
理财规划师不是魔术师。你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我都帮不了你。
但是我可以煮一碗鸡汤,帮助你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生活和世界。
01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你喜欢的东西,你愿意分享,但你特别喜欢的东西,比如朱砂痣和你的心,只想深埋在心里,独享自己。
荔枝时不时说不想和别人分享李哥,大概也是这个心情。
在我心中,只有一个人配得上这个位置,——苏东坡.
16岁的时候,我有幸读了著名的书《余《山居笔记》 3354《苏东坡突围》。
在余的大力安利下,他又看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
从此,东坡与心中的“李迪拜汉”分道扬镳。——后者只是我喜欢的文学咖啡,前者是我的精神支柱。
xt-align: left;" data-track="25">但余秋雨和林语堂写东坡,明显是粉丝给偶像立传的心态,极尽溢美之词,就差举着荧光棒高喊“苏东坡,我宣你”!
尤其林语堂,本就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思想超群,文笔更是绝伦,看得我拍案叫绝,彻底被苏东坡人格魅力折服。
在林语堂描述中,苏东坡就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super star,影响力远非“文学家”能概括。
林给苏插了很多身份——
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百姓挚友,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画家,皇帝秘书,造酒试验家,创新美食家,中医专家,工程师,瑜伽修行者,巨儒政治家,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小丑……
“苏东坡比中国其他文学家更具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力超群,心灵却像天真的孩子——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灵巧加鸽子的温顺”。
一句话,苏东坡是个杂家,一个形象立体丰满,充满人格魅力的人。
但这种传记,不够客观,对他同时代“敌人”的描写,有失偏颇。
至少我看完后,对加害东坡的李定、吕惠卿之流恨之入骨,甚至很讨厌给东坡穿小鞋的沈括。
最近我读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朱刚教授写的《苏轼十讲》,才发现这些问题。
讲真,朱刚教授治苏二十余年,不喜欢东坡是不可能的,但这本《苏轼十讲》,是以10个专题的形式,对苏东坡生平进行拆解和精讲。
本身取材自课堂讲义,又有论文属性,可读性不如《苏东坡传》,但贵在客观可靠,每个结论必有考据出处。
比如沈括给苏东坡穿小鞋这事,朱刚也讲了站在沈括立场上的合理性。
我强烈建议这两本书合在一起读,能对苏东坡这个人有全面了解。
如果你对东坡这人兴趣不大,只对人参鸡汤感兴趣,那《苏轼十讲》中,建议一定要读第四讲:三咏赤壁
02
在讲鸡汤前,先把苏东坡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介绍下。
因为没有完美的存在,所以世界最根本的底层逻辑是“动态再平衡”。
世界永远处于“平衡-打破平衡-动态再平衡”的自我修正过程中。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唐末五代,军阀混战,人伦崩坏,子弑父,臣弑君,层出不穷。
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
赵匡胤也和前任、前前任、前前前任一样,靠武将兵变上位。
从安史之乱开始,长达200多年的惨痛教训,让他定下大宋王朝主基调——
一是大力提拔文官,扩大科举取士,给士大夫极高待遇,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抑制武将干政。
二是分散兵权,把军队系统搞得很复杂,三权分立,互相牵制,兵无常将,将无常兵。
宋高宗那么怕岳飞“直捣黄龙”,一是怕真接回父兄,皇位不保,二是就算没接回,以岳飞军权名望,也怕他造反。
这两条祖制优点明显。
一是宋朝科举成就达到最高峰,培养出一大批有很高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的职业政治家,尤其在苏轼生活的北宋中期,可谓群星璀璨。
不杀文官,让士大夫更敢于上书直言,一定程度限制了皇权胡来,逐渐形成空前绝后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二是有宋一代300年,没出过武将谋反或藩王作乱,也是空前绝后。
文人地位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稳定,孕育出宋代空前绝后的文化、技术和商品经济大繁荣。
但硬币总有另一面。
扩大科举取士,导致公务员队伍爆棚,造成冗员。
战场上特别需要绝对权力和忠诚,但你处处防着武将,军队战斗力不行,不得不用数量弥补质量,造成冗兵。
摸鱼官员和官兵太多,加上战事不利,还要给辽和西夏进贡,导致冗费。
到北宋中期,尤其西夏立国后,“三冗”成为顽症,尤其是“冗费”,虽然北宋用更开明的政策,激活经济活力,百姓负担还是越来越重。
北宋第四位皇帝仁宗(狸猫换太子那位爷)上台后,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刚一缩小科举规模,立刻引来士大夫既得利益阶层集体反对,转眼凉凉……
到他的侄孙神宗即位,特别想有一番作为,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也是争议最大的一场变法运动——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比管仲、商鞅、张居正变法复杂得多,我高中时只能死记硬背,后来系统学了经济学,心想王安石怕是从20世纪穿越回去的吧……
变法基本思路是:用国家资本主义,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作用,或者说政府运用“卓越财技”,不增加百姓负担的前提下,增加政府收入,解决三冗问题。
关键在于,不能像庆历新政那样简单粗暴裁减公务员,而是激发老百姓创造财富的积极性,通过积极开源,而不是拼命节流解决问题。
通俗点说,王安石和力哥是同行:都是理财师……
比如青苗法,就是国家坐庄,给农民低息放贷,农民缺钱缺种我给补,农民粮食丰收我来收购囤积,等将来缺粮时我再平价放出。
最后粮食增产,农民吃饱,粮价稳定,国库充实。
市易法也是类似原理,对于滞销商品,国家平价收购,市场短缺时再少许加价卖出,既打击大商人对市场的把控,稳定物价和商品流通,又增加政府收入。
均输法也是,利用市场力量,调节中央赋税征收形式。
灾荒歉收的地方,不收物资只收钱,再拿钱到丰收的地方贱买物资。
如果都丰收,就找距离最近,交通方便的地方买,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征税效率。
就是司马迁《货殖列传》那句名言:“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除了经济领域改革,在官员和军队制度上,也有很多改革。
但这些看起来很好的新政,有一个根本性bug——
没有配套的现代民主共和政体保障,再好的新政,只要动了地主豪强奶酪,或有利可图,就会腐蚀官员,最后适得其反,加剧百姓负担。
乡绅的钱如数奉还,老百姓的钱三七分成……
新政推行几年后,部分新政取得一定效果,但还有很多新政适得其反,遭到激烈反对。
但“三冗”问题总要解决哇!
所以此后40年,北宋政坛党政变得越来越激烈——支持变法的叫新党,反对变法的叫旧党。
一段时间,新党得势,一段时间,旧党重新得势,再过段时间,官家也觉得老这样非左即右不是事,有意调和矛盾,同时启用新旧党中的温和派。
这就是北宋政坛的“平衡-打破平衡-动态再平衡”。
03的、
四川人苏轼,20岁出蜀考科举,才高八斗,名动京师,后因母父先后去世,两度回乡守丁忧3年,政治生涯被迫打断。
给父亲守孝3年后,32岁的苏轼回京,正准备大展拳脚,不料,21岁的神宗正好开始启用王安石搞变法,你说巧不巧?
此后32年宦海沉浮,乍一看东奔西走好复杂,实际上特简单——
中央短暂任职高官——政见不合,去地方做官(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回中央短暂任职高官——政见不合,去地方做官(杭州、颍州、扬州、定州)——被贬(惠州、儋州)。
当然,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帝王书画第一人”宋徽宗即位,又想和稀泥,就把他从海南招回来。
但这时苏轼政治智慧极高,看穿了新皇帝没有真心启用自己的意思,而且年纪也大了,就一路上走走停停会会老友,最后死在常州。
04
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后,我们不难发现,从事业上看,苏轼的一生是悲剧性的。
分科思维传入后,我们习惯用古人成就最高的领域来给古人归类。
比如司马光是史学家,王安石是政治家,欧阳修是文学家,沈括是科学家……
但古人从不这么分,他们的第一身份都是士大夫,当官才是最重要的工作。
当官要考科举,肯定会舞文弄墨,几乎各个都是文学家,无非水平有高低,而经史子集四大类中,则各有各的建树。
虽然苏轼最高也一度做到礼部尚书(文化部+教育部+外交部长)高位,但时间很短,仕途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外派就是贬谪,政治上是个卢瑟。
原因在于他的“真性情”,不肯说假话,容易得罪人。
第一次离开中央,是看不惯新党做法,第二次离开中央,是看不惯其他旧党做法。
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党,本质是法家。
所谓“祖宗不足法,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
在儒释道融合已成为主流思想的北宋,崇尚法家思想,本就是异端。
法家的特点,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可以忍辱负重,不要脸。
而旧党则是大杂烩,只因反对王安石,临时凑一桌。
神宗儿子哲宗即位后,新党倒台,旧党重臣从五湖四海奉诏回京,结果引发蜀洛朔党争。
早先反对王安石的旧党阵营,有个公认带头大哥司马光。
但哲宗即位没多久,司马光紧跟着王安石去世,旧党没了共同敌人,也没了带头大哥,内部就炸了。
一派是洛阳人程颐为首的洛党,想用一整套儒家政治理念来治理社会。
也就是说,和新党一样,洛党也有宏大理想,相信自己的一整套顶层设计绝对正确。
一派是四川人苏轼为首的蜀党,观点比较柔和,不会一根筋走极端,不强调某种理念一定正确,某种制度一定优越,而是就事论事,新党做的事有效,可以继续做,不好的,才应该停止。
还有一派是河朔(河北)人刘挚为首的朔党,秉承实用主义理念,主张缓慢改良,反对激烈变法,可以说完全站在新党对立面。
撕来撕去,东坡撕不过他们,就滚粗了……
东坡一生仕途的坎坷与失意,很像我们生活中遭遇到的各种不如意。
那他是如何化解的呢?
05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说的就是苏东坡生命里最重要的转折点——乌台诗案
东坡第一次外派地方做官时,看到百姓因新法受苦,忍不住写诗发牢骚,谁知两面三刀的基友沈括把他的诗抄下来,给中央打小报告,说他讥谤新法。
因为东坡名气太大,走到哪里都是文坛领袖,即使在地方做官,写的诗依然能影响舆论。
为了让新法顺利推行,就要杀鸡儆猴,给这位旧党政治明星一点color CC。
说白了,就是文字狱。
案子由北京市检察院(御史台)审讯,东坡被请到局子里喝了几个月咖啡,一开始还硬骨头,后来发现苗头不对,性命堪忧啊!
当时王安石已罢相,神宗亲自推行新法,讥谤新法=骂皇帝,那罪名可是能掉脑袋的。
后来东坡的供词拼命表达:我没对皇帝不敬,我只是看不惯那XXX的做法……
结果北京市中院(大理寺)一审驳回公诉。
公诉机关不服,提请上诉,北京市高院(审刑院)二审,维持原判。
公诉机关还是不服,把官司打到最高院(皇帝),结果最高院还是维持原判,主要依据祖训“不杀士大夫”。
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东坡就被贬到黄州。
这件事从头到尾咬着不放的就是御史台,御史台又叫“乌台”,所以叫“乌台诗案”。
用余秋雨的话说,此时,他的政敌、私敌甚至一些泼皮无赖都一哄而上,对他的人格进行无耻的诽谤攻击,东坡先生像一个被敌人围困在狭小空间的战士,忍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巨大痛苦进行突围。
“一个倒了霉的大学者、大诗人,就像一面镜子,一下子照出了那么多的妖魔鬼怪,有那么多丑恶的灵魂显影,反倒衬托出被诽谤者的高风亮节”。
对,你太聪明,太有才华,光芒太耀眼,也会成为被攻击的理由。
关押审讯期间,东坡差点人头落地,可以说夹缝里捡回一条命,对他心理冲击非常大。
被贬黄州后,一方面,被那么多有头有脸的人集体污蔑攻击,自己最珍视的名声都快烂大街了。
另一方面,贬谪不是罢官,你连做平民百姓的资格都没有。
你必须继续挂着一个虚职,在朝廷指定的流放地待着,不许乱走,又没俸禄,得自己想办法恰饭,甚至连住所都要自己解决。
刚来黄州第一年,可以说“饥寒交迫”,苦不堪言。
第二年,总算托关系在州城东边觅了一小块地,可以自己种点粮食。
但这块地荒废已久,又逢大旱,开垦土地累得要死,还吃了上顿没下顿。
这就是苏轼自号“东坡居士”的心酸由来。
与此同时,44岁的苏轼意识到,比自己小11岁的皇帝坚持搞新法,自己怕是熬不过他,这辈子政治生命很可能到此为止了。
在普通人看来,算是人生走入了“绝境”。
凡人和牛人的差异,由此开始凸显。
没有公事缠身,东坡有了更多时间可以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段时间,他完成了精神上的蜕变。
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三咏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06
此时,东坡已在黄州待了两年多,经历了无比痛苦和从痛苦中解脱的心理过程,拥有了坚定而洞达的三观。
这种三观,在《赤壁赋》中表达得最清晰——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人为什么会痛苦?
欲求不满。
无论你要的是钱、权、名、性欲、食欲还是无尽的力量、寿命或者安全感。
只要你还在使劲追求什么,在没满足之前,就会痛苦。
但满足之后,又会感到无比空虚。
这就是叔本华钟摆。
想摆脱叔本华钟摆,佛家说只有独一法门——灭绝欲望。
只有无欲无求,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放下一切执念,才能真正达到阿赖耶识。
但东坡参悟到另一个法门——超越欲望。
超越欲望不是强迫自己灭绝一切内心欲望,彻底“无我”——对一个那么热爱生活的人来说,这太难了。
超越欲望,是能理解欲望背后更本质的东西:世界的本质和人生的命运。
用今天的话说,这叫看清底层逻辑——看清世界和人生的“底牌”。
蜉蝣朝生晚死,寿命极短。
但和亘古的宇宙比,人生不满百,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蜉蝣”呢?
只要你的参照物足够宏大,人生就注定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悲剧。
不管你如何聪明,如何伟大,如何长寿,你的一切努力,一切成就,一切挣扎,一切欲望……终究只是短暂的欢愉和无尽的虚空。
对这个“人生终极拷问”,东坡的回答是:逝者如斯,你从一滴水的角度看,的确在不断流去,但从长江的角度看,长江还在那里,并没有流去。
长江是水,水在变,但长江没有变。
从“变”的一面看,别说人,整个宇宙都不可能永远存在;
但从“不变”的一面看,某一物总是某一物,只要TA曾经独立存在过,哪怕只有一瞬,就不会是它物。
任何事物都有其短暂性和永恒性。
所以我也好,物也罢,我们只要在时间长河里存在过,某种角度说,我们都是永恒的。
“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如此说来,人生也可以说是永恒的——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那又何必“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呢?
至此,东坡解释了自己的世界观。
后面一段,进一步阐述其人生态度——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羡慕嫉妒恨,本就是一种排他性占有欲的体现。
我想要一辆车,意味着这辆车只能属于我。
我想要一个硅胶娃娃,意味着这个娃娃也只能属于我。
但每个人都是赤手空拳来到世界,有什么是本就属于我们的?又有什么是我们理应占有的?
我们本就不该对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产生不必要的占有欲。
享用而非占有,才是人生最高智慧的体现。
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没人能够独占,却能带来实实在在美的享受,而且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才是造物主(上帝)的奇妙馈赠,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呀~
当你的心灵和天地万物之美融为一体时,你依然是你,物依然是物,却成了一件绝美的艺术品。
反之,你眼下追求的越多,占有的越多,永远欲壑难填,未来失去的也越多——前怕狼后怕虎,惶惶不可终日。
前《赤壁赋》,是东坡对超越欲望的理性阐述。
两个月后再游赤壁,写下《后赤壁赋》,则是他对超越欲望的感性体验。
那个神秘世界,或许只有他自己的灵性才能达到,只可意会,无法言传。
除了写出“三咏赤壁”,这年4月,他因出游黄州城外,淋了场雨,还写下千古绝唱《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因为没带雨具,同行人都感到狼狈,行色匆匆,此时,只有东坡无比享受,乐在其中。
让我想到金·凯利的《雨中曲》。
晴天自有晴天的好,雨天亦有雨天的美,既然人生走到这一步,那就乐观面对,享受着独特的人生体验,何妨吟啸且徐行?
等亲身体验过料峭春风和山头斜照,才有资格回首人生路。
那回首人生,东坡的总结性发言是什么呢?
不是正能量的“风雨过后见彩虹”,“我命由我不由天”,而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没有因熬过风雨而骄傲(励志),也不是对风雨安之若素(躺平),而是一笔勾销,回到原点。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人生是个圆,动态再平衡。
这不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他依然热爱生活,保持赤子之心,只是明白了宇宙和人生的真谛后,明净透彻的心灵,不再被外物所困扰,也就不再会迷茫,焦虑,痛苦。
这一年,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
苏东坡,成功突围。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20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