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陕西省铜川市继2017、2018、2019年之后,第四次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
与其他入选城市相比,铜川似乎有些名不见经传。
这是一个因煤而兴的城市,又因为资源枯竭而遭遇发展瓶颈,如今豪华逆袭,成为中国最幸福的地方之一。
这曾经是一座污染严重到“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为何能成为老百姓安居乐业之所?
素有“生态鸟”之称、对栖居环境要求近乎苛刻的的朱鹮,为何选择在这个城市生活?
在发展的道路上,铜川经历了什么?
文 | 陈忠海
编辑 | 李雪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底蕴:低调的文化名城
铜川在哪里?
如果不是陕西人,或许对铜川的了解会很少,但她却是一座响当当的历史文化名城。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写了一个叫“铜城”的地方,孙少安的弟弟孙少平在“铜城”挖煤。
“铜城”就是现实中的铜川,位于陕西中部,雄居关中与陕北相接的襟喉要地,古人称之为“北山锁钥”。铜川在夏商时隶属古雍州,秦时属内史地,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始置县,建城史有2100多年。
历代以来,铜川人才济济。
西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傅玄是铜川人,他少时孤贫,凭勤奋与天资而成为著名学者,并担任郡太守、司隶校尉等要职。
傅玄性情刚劲亮直,一生嫉恶如仇,每向皇帝奏劾贪官污吏,必坚持等待处理结果,不见不休,令高官豪族深为忌惮。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出生在铜川市耀州区一个贫穷家庭,七岁入学,能“日诵千余言”,被誉为神童。
孙思邈幼时体弱多病,饱尝疾病折磨,求医吃药,务农的双亲不堪重负,让孙思邈产生了长大后行医的念头。
孙思邈20岁后专心行医,不仅深研古典医学,还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为一方一药,常不远千里虚心请教,许多疑难杂症经孙思邈妙手调理而化险为夷。
孙思邈一边行医采药,一边写成了医学巨著《千金方》《千金翼方》,在药物学、营养学、针灸学、医疗技术等方面均有高深造诣,成为一代宗师。诗人卢照邻、文学家孟诜、书法家宋令文、大臣谢季卿等常与之切磋交往,有的还拜孙思邈为师。
孙思邈提出“大医精诚”的理念,并亲身践行。隋文帝请孙思邈出来做官,被拒绝;唐太宗亲自召见,还想请他做官,被婉拒;唐高宗召见孙思邈,拜谏议大夫,孙思邈“辞病请归”。
唐高宗上元元年(682年),孙思邈回归故里,隐居于五台山(今铜川耀王山)。
唐朝大书法家柳公权也是铜川人,除了是一位书法家,他还是一位政治家。
柳公权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世称“柳少师”,位极人臣。
唐穆宗向柳公权请教写字用笔的方法,柳公权说:“用笔在心,心正才能笔正,这就是方法。”一旁的大臣闻言大惊,唐穆宗面有惭色,这就是著名的“笔谏”故事。
唐文宗时柳公权充任翰林书诏学士,常应文宗召见谈论,二人谈兴正浓,蜡烛烧完了,都不肯花工夫去取蜡烛,让宫女用蜡油浸纸来照明。
一次,唐文宗在便殿召见6位学士,说起汉文帝的节俭,唐文宗举起自己的衣袖说:“我穿的这件衣服,洗过3次了。”学士们纷纷颂扬皇帝节俭的美德,只有柳公权低头不语。
唐文宗问:“你为什么不说话?”
柳公权回答:“人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澣濯之衣,此小节耳,非有益治道者。”意思是,君主的大节,应该注意起用贤良的人才,罢退那些不正派的佞臣,听取忠言劝诫,分明赏罚,至于穿洗过的衣服,那只不过是小节,无足轻重。
又一次当面杠皇帝,吓呆了其他几位学士。
唐文宗说:“我知道现在让你改任谏议大夫属于降职,但你确实有谏臣的风度,就担任谏议大夫吧。”次日,唐文宗下诏授柳公权为谏议大夫,仍兼翰林学士,负责撰写诏书。
除以上几位,唐朝历史学家令狐德棻、宋朝大画家范宽、明朝名臣寇慎也是铜川人,他们或以技艺、著述闻名当世,或以气节著称,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生活在铜川这方山水的人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勤于做事,不事张扬,不媚权势。
铜川原名“同官”,一般认为,改名的原因是避免与潼关同音,这又是铜川人低调性格的一个体现吧。
2 传统:“南有瑞金,北有照金”
不张扬,不代表没有血性。
作为秦人,铜川人的身上始终有浓烈的家国情怀,尤其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绝对能自觉而勇敢地站出来,主动承担起历史的责任。
上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胸怀伟大革命理想,在铜川地区开展地方武装斗争,以薛家寨为中心建立起革命根据地。
薛家寨位于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以东,这里属桥山山脉南端,海拔1600多米,重峦叠嶂,密林如海,中心地带石峰千仞,拔地而起,险峻无比。
1933年初,中共陕甘边特委、陕甘边革命委员会、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相继成立,初步形成以照金为中心、横跨周围数县、面积约2500平方公里的革命根据地。
在陕甘边党政军机构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地内建党、建政、建军、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开展得波澜壮阔。
照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西北民主革命的火种,为后来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条件,无数铜川儿女为此甘洒热血,长眠故土。
由于照金为中国革命做出的特殊贡献和地位,当时在革命队伍中就流传着“南有瑞金,北有照金”的说法。
3 奋斗:“唱支山歌给党听”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铜川人又把奋斗与奉献作为对幸福的另一种阐释。
铜川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以煤炭和优质石灰石为主,煤炭累计储量高达30多亿吨,优质石灰石储量10多亿吨。
铜川采煤始于唐、兴于宋,不过历代以来规模较小,上世纪30年代才出现半机械化采煤。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急需煤炭、水泥等物资,大批建设者从全国各地来到铜川,先后建成10多座大型现代化煤矿和水泥厂。
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中的铜川王石凹煤矿于1961年11月投产,设计产能120万吨,是当时西北地区最大的机械化竖井煤矿。
到上世纪80年代末,铜川建成了2个设计年产能力百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和200多个中小型煤矿,年产量千万吨,在西北地区煤炭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56年5月耀县水泥厂开工兴建,3年后建成投产,年产水泥近70万吨,到上世纪80年代末提高到160万吨,曾经号称“亚洲第一”。
这些重点工程的建成使铜川成为一座煤城和著名的建材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期,铜川累计为国家输送了5亿多吨煤炭和5000多万吨水泥,被誉为西北的“工业粮仓”。
在一个个辉煌数字的背后,是铜川几代干部职工长年累月的默默奉献。
1958年初春,大山深处仍风雪交加。
一天夜里,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技术员姚筱舟怀着对党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在工房煤油灯下一口气写下3首诗,其中一首题目是《唱支山歌给党听》。
姚筱舟以“蕉萍”为笔名把诗稿投寄到《陕西文艺》杂志,很快被刊发,后被春风文艺出版社编汇在《新民歌三百首》一书中。
雷锋同志因公殉职后,人们在整理雷锋日记时发现里面抄写着《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诗,诗中写道:“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真挚的情感、朴素的表达、激昂的韵律打动了所有人,凡有过相似经历的人都能产生强烈共鸣。这首诗随即被谱成歌曲,成为几十年来久唱不衰的经典。
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虽然条件艰苦,但人们充满了乐观精神,用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去战胜困难,“唱支山歌给党听”表达了人们的共同心声。
新中国成立以来,铜川煤炭系统先后涌现出100多名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和1000多名省部级以上先进人物。
4 危机:“卫星上看不到”
因煤设市,因煤而兴,铜川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与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铜川很快也面临了资源枯竭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虽然有30多亿吨煤炭的丰富储量,但有近一半属于无法开采的资源,铜川很快就将面临无煤可采的尴尬。
与此同时,国家经济结构也在转型调整,从全国范围看煤炭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出现了,煤炭价格时起时伏。
双重压力下,铜川先后停产关闭了大批矿井,意味着有成千上万的人需要新的工作岗位,意味着铜川这座城市需要找到新的支柱产业。
可是,困难还远不止此。
煤炭、水泥属高污染产业,在环境保护方面铜川也面临着极大压力。
上世纪90年代初,有媒体称铜川是“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晴天一身土,下雨一身泥;走路打着伞,吃饭捂着碗”曾经是铜川人长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5 治理:新时代的蝶变传奇
浴火,方能重生。
经济待转型,环境待整治,铜川退无可退。
转型首先来自国家的支持,共和国从未忘记像铜川这样为国家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目前由于客观条件而面临发展困难的城市。
近年来,铜川市先后被列为全国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示范区等,获得了多方面的政策支持。
铜川制定了产业转型强基础、城市转型提气质、社会转型惠民生、体制机制转型增动力的转型思路,实施系统性转型发展。
*煤城建设“无煤区”
煤烟是铜川大气环境最重要的污染源之一,为改善空气质量,煤炭基地铜川提出了“煤城生活基本不烧煤”的口号,在城区里划出无煤区,其他为改煤区,对全部燃煤锅炉进行改造。
按照“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煤则煤、宜热则热、宜生物质则生物质”的原则,铜川全面推进散煤治理和多种清洁能源互补。仅“十三五”期间,铜川就累计实施“煤改气”“煤改电”清洁能源替代12.8万户,拆除燃煤锅炉750台1029蒸吨,减煤21.9万吨。
大大小小的烟筒不见了,蓝天一年比一年多起来。2019年,铜川市收获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66天,PM2.5平均浓度为48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同比下降2.3%。2020年,截止到12月20日,铜川收获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78天,居关中城市前列。
*淘汰落后水泥立窑
立式水泥窑是一种煅烧水泥熟料的设备,工艺落后,造成的环境污染很严重,而铜川过去的水泥厂多采取这种工艺。
水泥仍是铜川的重要产业,一下子全部关闭并不现实。为此,铜川制定了“上大关小、治旋关立、集中煅烧、分散研磨”的思路,实施集约化生产,拆除落后立窑,以工艺先进的旋窑和新型干法生产线替代。铜川先后投资10多亿元对水泥生产线进行改造,淘汰落后水泥产能700多万吨。
现在,全市水泥年产能由400万吨提高到2600多万吨,粉尘却由13万吨下降到6万吨。
铜川市王益区川口村被水泥厂包围,环境污染严重。水泥厂治理后,村上大搞植树造林,使这个粉尘污染重灾区里的村庄成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铜川作为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城市,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转型发展就是追赶超越的现实担当,铜川必须找到新的产业来替代传统的煤炭、建材产业。
近年来,一方面继续发挥传统优势,打造煤电铝联产联营循环经济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在此过程中没有按原来的思路发展这些产业,而是实施了更高的环保标准。
另一方面,发挥区位优势,提出“陕西制造,铜川配套”的口号,着力打造关中航汽铝材料产业基地、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等。
铜川还大力发展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深挖文旅资源,打造了养生药王、冰雪玉华、陈炉古镇等全域旅游精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照金革命根据地也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
2019年,铜川市实现生产总值354.72亿元,同比增长6.8%,较上年加快0.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水平。
铜川的产业结构已由“重”变“轻”,城市经济由“黑色”变“多彩”。煤炭产业的比重下降到12%以下,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7.6︰62︰30.4调整至2019年的7.6︰36.8︰55.6,实现了结构转型。
有学者认为:铜川的转型具有示范效应,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使经济发展进入新的、环境友好的阶段,是绿色经济的应有之义。
*改善民生使幸福提速
对于市民而言,衣食住行方面的细微变化往往是验证幸福感的最直接方式。
在生态治理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同时,铜川市下大力气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民生课题,近5年来,铜川市坚持财政支出和新增财力“两个80%”用于民生,让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
大规模矿山开采使铜川形成了数百平方公里的采空区、沉陷区,全市有数万户家庭存在居住安全隐患。2003年以来,铜川市启动了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滑塌区群众整体搬迁工程,累计解决了20多万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铜川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提出了“健康铜川”的目标,一批现代化的医院建成投入使用,省上大医院的专家定期来坐诊,铜川人看病比过去方便多了。
遍布城乡的公交线路不断充实,车辆加快更新换代,出行更便利。外地人来铜川,都会有感于坐公交车等车时间短、上车基本都有座。
铜川市还狠抓治安管理,提出“白天见警察,晚上见警灯”,治安满意率走在全省前列。
翻开一项项“民生账单”:家门口盖起新学校,孩子上学不发愁了;集采药品落地,群众看病就医负担轻了;就业渠道多样化,老百姓“饭碗”端稳了,生活更加有保障了……
6 逐梦:朱鹮为幸福代言
铜川,一座遍地文化、处处故事的城市。
铜川,一座“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如今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宜居生态示范城市和全国第二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
2020年11月,铜川市被中央文明委表彰命名为全国文明城市。
如今的铜川,蓝天越来越多,公园绿地、文体基地、休闲广场、城市建筑和雕塑等纷纷出现在百姓身边。
添绿让城市更有生机,增亮让城市更富灵动,净化让城市更加清新。
朱鹮,世界珍稀濒危动物和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又被称为“生态鸟”,因为它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近乎苛刻。
过去,朱鹮主要栖息于秦岭一带,目前延伸到关中盆地与陕北高原交接地带的铜川地区。铜川野外能够观测到百余只朱鹮,仅繁育出的“铜川籍”朱鹮就有85只。
越来越多朱鹮在铜川出生,成为生态铜川的新名片,是铜川环境改善的最好证明。
人人幸福,城市才幸福。
徜徉在铜川的大街小巷,看得见每个洋溢着笑脸的人以及蔚蓝的天空,听得出车流为行人停顿的突然安静,闻得见街边美食的烟火气息,触得见搀扶时双手的温度。
如果你曾经生活在铜川或者来过这里,之后又离开多年,那么当你看到铜川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时,你一定吃惊不小。的确,过去的铜川与这项荣誉相差太远了。
可是,如果你一直生活在这方山水,跟随它飞速前行的步伐,感受它充满活力与温度的心跳,你一定不会再吃惊于她的蝶变,也一定会为她重新焕生的美丽容颜而沉醉。
这就是铜川,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20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