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对临摹有很深的了解,却很难发帖,导致无法形成个人的文风?
出色的回答:
感谢您的邀请和提问。“为什么很多临摹功底深厚的书法家很难发帖,以至于无法形成自己的风格?”
你的问题是学习书法过程中的临摹技巧和个人风格,分别是贴和贴。所以我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说说学习书法和形成风格的原因。
我们还在学习书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能说是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无论什么年龄,无论书法的价值在哪里,都要明确,自娱自乐是学习书法本身的最小意义和价值。无论是否需要进入法律,大多数人都不会有这种想法。
当然,随着学习书法的深度和广度的延续和延伸,学习书法的意义和价值也会逐渐显现出来。
比如我们提出发帖发帖的问题,这是学习书法过程中的一种思考,也是对学习书法本身的思考。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每个人学书法,学的时候字写得一模一样,真的是学书法的成功吗?
所以学习书法需要不同层次的书写和书法艺术,有些人就是想把书写和书法艺术混为一谈,这种模糊的书法价值其实是非常有害的。
就像,我们打乒乓球的时候,没有人说你错了,但是如果你想参加全国大赛,就不能随便打乒乓球。
同样,我们有深厚的临摹功底,这是一种修养。是不是因为我们有深厚的临摹功底,才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还是一定会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既是一种艺术追求,也是一个学习书法逐渐深入的过程。
可能有些人根本不追求个人风格的想法,所以一直在复制的领域里自恋。这有什么不好?
另外,不是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吗?我觉得不可能!
根据第28条成功法则,真正能形成自己风格的书法家是非常少见的。
甚至,对临摹有深刻认识的书法家也不多,最多20%。在这些对临摹有很深认识的书法家中,他们其实是很优秀的,但由于某种原因,他们可能离最终的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或者说只有一步之遥。然而,最终,它没有被登上。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今天不太精通临摹功夫的书法家,有很多人都有自己的“风格”。
现在美院书法专业提倡“创新”,所以每个硕士研究生都有自己的“风格”。
但由于缺乏深厚的临摹功底,所谓的“创新”只能停留在表面。并不是真的很吸引眼球,或者在吸引了注意力之后,只是一个微笑。
书法风格的形成不是一种强迫,也不可能以积极的创新意志取得成功。
因为创新是要经过考验的,如果你说创新,人们会认为是“创新”。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标榜自己的书法是“创造”、“突破”、“创新”、“颠覆”等等,很吓人。然而,如果你仔细看,它尝起来像嚼蜡。
个人风格的确是建立在深刻的临摹之上的。很多书法家也知道掌握一家之理,涉及百家,组成一家。
然而,理性的权利并不等于可以实现的权利。因此,个人风格很难。
难点在哪里?主要困难是艺术是创新的、真的、新的,假的“新”没有内涵,成不了大气候。为了创新而创新,这不是真正的新,因为缺乏发自内心的思想潜力。
从发帖到发帖,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有自己的书法文化内涵,这才是真正经得起欣赏的创新。
比如现代书法家启功、欧阳钟石能够有一些新的想法,已经是了不起了。
很多书法家的书法根本经不起推敲。
比如,王冬龄的书法足够时尚。但是,他的书法经不起推敲。因此,即使王冬龄有创新,有自己的风格,他的书法品味也不高。
书法是内心思想的呈现,是文化的积累和爆发,不是狂躁情绪的宣泄或标新立异的比拼。
宋代的书法家是从“宋四家”出来的。这四大家族中,只有苏轼、米芾、黄庭坚是个人风格独特的书法家。
蔡襄的书法属于功底深厚、写出自己新意的书法家,才能进入“宋四家”名人榜。
事实上,宋代有一位名叫薛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功夫和米芾一样高深。然而,正是因为没有新的想法,更不用说创新和个人风格,他在书法史上不知所措。
当代书法家卢中南、田英章擅长临摹功夫,但没有个人风格。
不是他们刻意不想要个人风格,而是他们无法走出自己的抄袭小圈子,被一个圈子束缚。
你说他们不知道精通一家,涉及数百家,组成一家的道理?绝对不会。
有些人把书法家很难形成自己的风格归咎于不会发帖。其实很多人都尝试过发帖,但是就是发不出字帖。
比如田英章喜欢楷书,他抄袭赵孟頫,主张欧阳询和赵孟頫结合。然而,他的书法没有赵孟頫和欧阳询结合的痕迹。
这涉及到学习书法的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传统上,当我们临摹书法时,有一个关于相似和不同的争论。
其实这个没必要。学习书法,如果是基于书法的原则,就不会太依赖字帖。学不学字帖要看字帖,字帖本身就需要一定的风格和理想。
这就是为什么学书法一定要建立在“理”的基础上。书法原则是书法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固定在“起笔、走笔、收笔”的笔法结构中。
只要我们在学习书法的时候能够搞清楚每个书法家的字帖原理,那么,
就不会拘泥于字帖的一点一画了。因为,所有书法家大师,他们也是依据书法原理创新创作的,而不是字帖。
如果这样学习书法,有了深厚的临摹功底以后,临摹任务完成之日,就是出帖之日了。就像我们学习驾驶飞机,你学会操控飞机之日,也就是自由飞翔之时。
其他网友观点
为什么临帖的功夫很深,却出不了帖?
因为学习时的目标定在了字体的模仿上。这是目前学习书法,全部采用的是临摹他人的字体。以写像学习对象的样子为学习目标。
我们现在的书法,无非是欧颜柳赵,苏黄米蔡之类。同好相见,问道:“你学的什么体”?回答说:“欧体”、“赵体”………满天下的人都是这样。一生几十年的书法学习,都花在了临帖之中,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因为什么?因为要模仿达到原帖的样,所有的用笔都在努力的朝着人家的样子去模仿。把自己的创造性完全泯灭在模仿当中,而要写成他人的模样,谈何容易!几十年下来,还在他人的书体之中,无法写出自己的风格。
古代人三四十岁成为留芳百世的书法家很多。王献之,孙过庭,他们四十多岁便去世。颜真卿四十多岁写的《多宝塔》碑。说明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写的一手不同凡响的字了。他们的学习方法可不是在临摹模仿别人的字体,而是学习书法的笔法,笔势,结构规则。他们是活学活用,所以古人写字,都有自己的面目。
我们不是要求现在的人具有王献之、颜真卿的能力。个个都要成为开宗立派的大宗师。但如果我们现在改变学习的方式,变学体为学法,怎么可能还会天下一样,万人一面呢?
其他网友观点
为什么很多人临摹功底深厚,但是很难出帖,导致不能形成个人书风?你的这个问题主要还是在“临摹功底深厚”这几个字上的理解方面。
图片:王献之 中秋帖
倘若一个书法学习者,能够将某一碑帖的临摹程度达到形神兼备,我们是可以用临摹功底深厚来对他进行评价的。但是,对于形成个人的书风这一角度来讲,很显然,你临摹好一个碑帖或者少数的几个碑帖是不够的。它不单单需要临摹好很多的碑帖,而且从字体以及书体上来讲也需要进行广泛涉及。
图片:王珣 伯远帖
也就是说,假如你把行书字体当做自己的书法学习目标,你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临摹自己喜欢的行书字帖,而且还要去临摹隶书、草书、篆书等字体方面的碑帖。
也只有这样,由不同的字体所携带的“法”和“理”对自身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不断地交汇融合,使之逐步形成个人的一种书法风格。当然,除了字体之外,我们还要从书体的角度上去进行学习。
图片:王羲之-丧乱.二谢.得示帖
从书体的角度来讲,每一位书家的个人风格方面的学习,以及某一时代的风尚方面的学习。从书家的角度来讲,像王羲之的遒劲;钟繇的古朴;颜真卿的雄浑;欧阳询的险绝;柳公权的骨力洞达等等。从时代风尚的角度来讲,像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清尚态等等。
图片:王导《辛酸帖》
我觉得个人书法风格的养成,应该是一个瓜熟蒂落的结果。而非是一种刻意的去进行创造。依照每个人的悟性,天赋以及综合条件等不同,那么在临摹学习的这一过程,时间有长有短,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临摹古人碑帖是形成个人书法风格的不二法门。
我是书法有云,一名书法爱好者,从事软、硬笔书法基础教学,偶尔有点疯,喜欢,就关注我吧。
<!--
图说天下
-->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21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