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思想库研究员 | 关不羽
3月1日后,支付宝、微信支付码不能使用?
图为市场上消费者扫描二维码进行支付。
《巨变》《全面封禁》《XXX应冷》等“惊悚片”纷纷在朋友圈爆红。
中国是世界上电子支付普及程度最高的国家。突然说不能用,真是不可思议。不信就别信。
事实上,这种“惊恐”的央行政策既不是新闻,也不是“全面禁止”的重大变化。
各种“惊悚片”的出现,是对《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21〕259号)》(以下简称259号文件)的误读,甚至包括一些主流媒体的正式报道和评论。
北京日报客户端截图
10月12日公布的“259号文件”确实不是新闻,当时也没有引起太多的公众关注。时隔一个多月,这份专业性很强的官方文件,大量的技术术语,突然成了一些“爆款文章”的灵感来源。可能连央行都没有想到吧。
其实,被“惊悚”到的朋友,这一次真的浪费了心跳和眼球。
因为,两个——“2022年3月1日起业务服务禁止个人收款码”和“远程非面对面收款禁止个人静态收款条码”对移动支付服务格局影响不大。
个人收款代码不用于商业服务。普通消费者的移动支付不是面向商业的。正规企业的商业服务不需要个人收款码来收款。.
所以,这条所谓从明年3月1日起实施的禁令,和移动支付的主流应用场景无关。
那个人的静态支付代码是什么?
一些消费者怀疑“扫码支付不能用”,因为他们通常不注意区分静态代码和动态代码。说清楚并不难。动态码就是消费者每次支付时调出自己手机上的付款码,也就是动态支付。把支付码截屏、打印出来反复使用的,就是静态码,也即静态支付。
普通个人用户和固定店铺基本都使用动态码,即使使用静态码,也多是为了省事,切换到动态码不会受到259号通知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只有移动厂商和个体运营商可以使用静态码。最常见的是出租车师傅和卖煎饼的小商贩。而且无论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都使用个人收款码,属于业务服务的个人收款码。
因此,259号通知的两条将对流动商贩、个体经营者等非正规经营产生影响。根据禁令,明年3月1日起,“卖煎饼”的朋友就不能用个人收款码收煎饼钱了,动态码、静态码都不可以。
出租车司机也不能省事,就打印一个静态码,收钱。它是大是小并不重要。
>到底是把这些边缘支付业务全部纳入正规支付渠道中,还是为他们保留一定的空间,要看后续政策推进。
无论如何,对主流移动支付业务的影响都很有限,毕竟主流支付平台主营的都是正规支付渠道业务,大宗消费也是以正规支付渠道为主的。
其实,央行一直在支付业务正规化方面推出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已经把风险项压缩在可控的空间。
比如对静态码存在的风险,央行在分级管理中早已有所体现。在央行的风险等级体系中,静态码支付的风险等级是最高级别的D级,所以限额也是最低的500元。
可见监管的政策补丁一直在打,方向也是明确专注的。
而且,政策意图显然也不是针对这些零零碎碎的“尾部问题”。“259号文”的禁令到底针对什么,文件里讲得很明白,只是“解读者”没有读明白。
文件开宗明义就说明了,这是为了“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维护支付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文件的“监督管理”部分中,第一条重点强调了对“跨境赌博、电信网络诈骗等重大犯罪案件”的追责。
也就是说,“259号文”是针对扰乱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的,尤其是那些重大风险事项。这一直是监管政策的重点关注领域,“259号文”是政策逻辑的正常延续。
▲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截图
多年以来,央行对移动支付领域保持了与时俱进的监管强化。而且,在政策设计上始终保持了精准把控,避免对正常的市场秩序产生大的干扰。
这种专业和审慎的态度,为中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保驾护航,是中国移动支付业务领先全球的重要保证。移动支付领域的“强监管”环境是一以贯之的,通过长期磨合,各方面已经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机制,大可不必对监管措施的调整“一惊一乍”。
2022年3月1日后,刷码支付不会变,无非是刷的码有些不同罢了。这有啥可“惊悚”的呢?对早餐铺、出租车司机的收款方式不规范“重拳出击”,好像也大可不必、不大可能。
总之,“259号文”10月份出台时没有“破圈”、“爆款”,不是因为这个文件不重要,而是因为这一文件针对性明确,不会对正常支付业务、主流人群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波澜不惊。
这样兼顾政策有效性和市场环境平稳的精准设计,在一些“舆论操盘手”看来是过于平淡了,他们非得搞出个“大新闻”才过瘾,所以时隔一个月后“259号文”突然被“惊悚”了。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21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