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名篇里不乏反映劳动人民悲苦生活的诗作。白居易的《卖炭翁》尽人皆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衣衫单薄的卖炭老人,无以御寒,却祈祷天气更冷些以便卖个好价钱,读来令人落泪。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北宋诗人张俞的《蚕妇》也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体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临海俗语也有不少类似的内容,形象地写出了穷人的辛酸和无奈。
种田人啜米糠,卖盐人喝淡汤。
米糠是稻谷加工后脱落的外壳,一般是用来喂猪的。种田人早出晚归,终日在田间辛劳,到头来连自己的肚子都吃不饱,只能以米糠充饥。卖盐人舍不得给自己的菜里多放点盐,吃得很淡。这些人的生活艰难可想而知。
临海《灵江竹枝词》云:“种米粮嘅(音[gě],方言助词,相当于普通话的“的”)啜粗糠,栽果树嘅呒果尝。抲鱼后生漂四方,养蚕大娘(大姑娘)呒衣裳!”
种田人、种水果的人、抲鱼人、养蚕人,他们辛勤劳动,到头来都吃不起、用不起自己的劳动果实。
种菜啜菜桩,织布赤两脚。
吃不起菜,穿不起鞋,这是旧时底层百姓穷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卖姜人,啜辣芽;卖蒲扇,用手遮;卖蒲鞋,赤脚丫。(类似的还有:卖姜人啜辣芽,卖扇人用手遮。)
卖姜人只吃碰断的姜芽,卖扇人舍不得用好扇遮阳,卖鞋人连自做的鞋都舍不得穿,宁可光脚受罪。这是贫苦百姓省俭的做法,其实也是迫于生活的重压和无奈。
值得一提的是,从前蒲扇不止扇凉,还有遮阳功能。许地山《缀网劳蛛·换巢鸾凤》:“她一手用蒲葵扇挡住当午的太阳,一手提着长褂,望发出蝉声的梧桐前进。”
卖油娘子水搽头,卖肉娘子啃骨头。
娘子:中青年女子。指卖油的人用不起油,卖肉的人吃不起肉。
赤脚赶鹿,着靴啜肉。
赤着双脚的猎人捕鹿,却吃不起鹿肉;吃鹿肉者是穿皮靴的富人。
笃笃噔,被絮老司(弹棉絮师傅)呒被困;笃笃哒,被絮老司盖布帐;笃笃嘀,被絮老司盖蓑衣;笃笃弹,被絮老司盖被爿。
弹棉絮师傅帮人做被絮,而自己穷得只能盖蓑衣,甚至无被可盖。
泥水、木匠,前穿后亮。
泥水匠和木匠整日忙于给人干活赚钱,而自家却是透风漏雨的破房,四面透风。
日嬉夜嬉,满身珍珠;日做夜做,着条破裤。
整天闲暇的人,穿金戴银,珠光宝气;一天忙到晚的人,穿的却是旧衣裤。
有钿双布裙,呒钿出朏臀(朏,音[kū]。朏臀,指臀部)。
有钱人衣服穿好几件,没钱人一件完整的衣服也没有,连屁股都露在外面,想遮羞也难。
前头卖生姜,后头卖鸭蛋。
穷困者鞋袜皆破,前露脚趾,像生姜;后露脚跟,像鸭蛋。这是底层劳动者自嘲的话。
以上这些临海老话,形象地反映出了旧社会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反映了他们辛勤劳动却尝不到自己劳动果实的不公现实。
以前,我们在课本上读到“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等古诗,觉得抽象,觉得遥远,读读这些临海老话,更能感受到乡土气息,更能体会到先辈生活的不易。
来源:中国临海新闻网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21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