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传为什么受到批判,武训传批判名词解释

武训传为什么受到批判,武训传批判名词解释在群星闪耀的中华历史中,有几人能光辉灿烂让其他人都黯然失色,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姓名?因此文字所记载的大多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史海浩大,有时你随手翻过的两行字也许就是一个人波澜壮

在群星闪耀的中华历史中,有几人能光辉灿烂让其他人都黯然失色,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姓名?因此文字所记载的大多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史海浩大,有时你随手翻过的两行字也许就是一个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然而正是这几乎只用来记录王公大臣的正史之中却记载了一个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人物——乞丐!他就是"千古奇乞"——武训。

“千古奇丐”——中国史上第一个以乞丐的身份被载入历史的人

心怀大爱,载入史册

说到乞丐,我们脑海中都会涌现这么一个形象:发如蓬草,面色枯黄,形容枯槁,衣不蔽体,肮脏恶臭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类人物。那么武训身为这么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乞丐为什么能被收入正史呢?

武训其实原本并没有名字,他在家中排行第七,因此大家只是叫他武七。武七七岁丧父,家境贫寒,没钱上学,自小只能以乞讨为生。他从十四岁起就给大户人家当佣人,任劳任怨,但因目不识丁,黑心的主人家不仅拖了他三年的工钱不发,反而将上门要账的他掉在房梁上毒打一顿。

武七也因此认识到了读书识字的重要性,他明白了不识字在这世上就只有任人欺辱的地步。他知道像自己一样没钱上学的人还有很多,所以在见识到世上的人心黑暗后他决定努力攒钱办义学,让孩子能识字,不让更多像他一样的人因为没有文化而受尽欺辱。

“千古奇丐”——中国史上第一个以乞丐的身份被载入历史的人

于是他在二十岁时,就开始了自己的流浪乞讨之路也可以说是为办义学而筹款的道路。他四处乞讨,边走边唱,手使铜勺,肩背褡袋,烂衣遮体,沿街卖艺乞讨,足迹遍及山东、江苏、河南、河北等地。

他将讨到的东西卖掉换钱攒起来,除了乞讨外,他还通过收垃圾,绩麻缠线来赚钱,他还很有自娱精神,常常一边做活一边唱歌:"拾线头,收线头,修义学;缠线头,接线头,修义学,不犯愁。"

为了得到更多的钱,他还常常做短工,当红媒,邮差,只要能得到钱几乎什么都做,甚至是表演杂耍,学牲畜爬,给人当马骑,吞吃毒物砖瓦等,他还将自己的长发辫剪掉卖钱,只在留下一个小辫,去兑换金钱和得到别人的施舍。

可是赚到的钱他都攒了起来,自己只吃粗杂粮霉菜,就是为了把钱攒下来办义学。

“千古奇丐”——中国史上第一个以乞丐的身份被载入历史的人

他就这样一点点地攒钱,终于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坚持和努力,他最终购置学田三百余亩,修建了三处义学,让无数没钱上学的孩子免费上学读书。

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的教育史上都是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他也因此不仅被写进正史,名列《清史稿》,还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读过书受过教育却被载入《世界教育大辞典》的人物。

山东清廷向上禀报后封武七为"义学正",赐给他黄马褂和"乐善好施"的牌匾,给予表彰,乡绅们也为他修立牌坊,"武训"这个名字也是清廷为他起的。

就如同特蕾莎修女说过的那样:"我们常常无法做出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做一些小事。"武训就是这样用他的大爱去做小事,最终这些小事汇集起来就成了一件伟大的事。

“千古奇丐”——中国史上第一个以乞丐的身份被载入历史的人

备受争议的《武训传》

《武训传》是一部以描述清朝光绪年间武训的生平为主要内容的传记类影片。

它讲述了武训历经苦难,行乞办学最终称为千古奇乞的一生。该片1950年公开发行播放,在上映之初,《武训传》备受好评,群众反响热烈,报刊也展开了热烈讨论。然而红极一时之后,在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主席所写的《应当重视电影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2228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