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家我所工作的老东家是主要从事灯光亮化产品和LED显示产品的一家公司。早几年公司业务非常好,拿下了很多广西区内特别是桂林市的大小亮化工程,以及漓江两岸的夜景美化照明工程,包括那一年春晚在桂林的分会场工程都是我这老东家做的。那几年里说它赚得盆满钵满,可以讲是一点都不夸张。
可惜的是,作为一家科技公司,在获得大量的利润后,我这老东家并没有花多少钱到新产品研发上,这些年几乎没有什么特别像样的有竞争力的新品出来。我在这家公司工作的这一年多,也没有感受到多少公司高层对产品研发的重视。虽然有几个关于轨道交通的项目顺利地进入了中车公司,但是只能做南宁的几条线,外省市的项目一个都没得。同事们说,这轨道交通的项目事情特别繁杂,但是利润却不高,一个项目往往要搞上好两年,但是最终收益可能都不如一个小小的亮化工程赚的钱多。而公司这些年来已经习惯了原来那种赚快钱赚大钱的模式,虽然公司也很想做一些新产品,但是实在是吸引力太低,公司领导的注意力只能分非常小一部分到这里,这种情况下新产品的研发推广前景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也许正因此,原本可以努努力冲击一下外省市场的轨交项目,虽然经过区内这几条线的供货,产品已经日趋成熟,但是最终却在外省没有任何进展。
做工程的确钱来得快,而且揽工程的活只要把关注点投射到客户身上即可,至于产品本身的情况不是关注的重点,如果自己公司生产不出好的能令用户满意的产品,也完全可以在国内其他厂家去购买,可以说只要拿下合同,那就是高额的利润到手了。而一家公司一旦习惯了这种模式,就很难再回过头来静下心,去做艰苦创业的事情了。就以我这老东家的轨交产品来说,从合同签订,到产品设计、试验、生产、安装、调试以及售后维护这一路几乎每个环节都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付出和收入与以前那些亮化工程比,那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可比性的。试想在公司能轻松接到能赚大钱的大单的情况下,有几家公司会有忧患意识,会未雨绸缪,去开发一些新的领域,新的市场呢?
我这老东家已经得到了教训,这两年国家出台政策,限制城市过度亮化,亮化工程的订单突然缩减了许多,老东家的日子一下就没那么好过了。
从一家小公司说起再联想到我们要说的联想公司,似乎有点苍蝇比大炮小瞧了联想,但是联想的实际情况和我这老东家还是很有相似性的。
说到联想,我们可能最先想到的一个词叫“买办”。买办是什么意思呢?我百度了一下,是这么解释的:
买办是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作为洋行雇员身份的买办,得到外国势力的庇护,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约束;作为独立商人的买办,又可以代洋行在内地买卖货物或出面租赁房屋、购置地产等。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原指欧洲人在印度雇用的当地管家。在中国,指外国资本家在旧中国设立的商行、公司、银行等所雇用的中国经理。“买办”一词,明代专指对宫廷供应用品的商人;清初专指为居住在广东商馆的为外商服务的中国公行的采买人或管事人,后来逐步发展为特指在中国的外商企业所雇佣的居间人或代理人。
从上面这段解释来看,当然与联想并不完全吻合,但是毋容置疑联想在某些方面又具有买办的特征。比方联想电脑最主要组成部分是采够外国的芯片和系统,而最大的客户应该是中国政府,很多人嘲笑联想就是一家电脑组装生产企业,其实也并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
另一方面联想也有点像买办,那就是赚钱快。有些买办是政府指定的,那赚钱就更加快了,而联想正是中国政府何中国企业最主要的电脑供应商之一。
自从所谓“贸工技”在联想成为指导思想后,联想就一直在践行这条路线。所谓的贸工技,本来也不能算是一无是处,但是估计老柳也万万想不到最大的问题不是这条路线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其实是执行路线的人。和我的老东家一样,联想的人已经习惯了“贸”和“工”带来的赚快钱的好处,已经很难再埋下头来搞技术创新了。这些年,联想只要跟随别人的脚步,踩在别人的肩膀上,把别人的东西拿过来,“组装”一下,然后转卖出去,几乎不用费太大的力,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至于是不是还要做后面那个“技”,对联想来说,做或者不做难道还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吗?既然已经不重要,又何必再去花费那么多心力那么代价去做呢?
我们现实中有忧患意识的人其实并不多,联想到今天这种人人喊打的局面也与此有关。什么叫忧患意识,华为的任正非就已经给我们大家都好好地上了一课。生于忧患,华为也已经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榜样,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华为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凤凰涅槃,数年后给我们一个炫目的惊喜。而至于死于安乐,这会不会是联想的宿命呢?这就需要联想人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好好地想一想了!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23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