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产地(一颗椰子的航天城之旅)

椰子产地(一颗椰子的航天城之旅)椰子产地(一颗椰子的航天城之旅)不论何年何季,文昌龙楼镇里的人总习惯抱着椰子。当地人采摘椰子,再把椰青留着喂鸡,就有了闻名全国的

椰子产地(一颗椰子的航天城之旅)

不论何年何季,文昌龙楼镇里的人总习惯抱着椰子。当地人采摘椰子,再把椰青留着喂鸡,就有了闻名全国的文昌鸡。

曾经,这里是中国海边的边陲村落,因为我国文昌航天城的建设发展,这些年,龙楼镇也繁华起来,成了无人不晓的航天小镇。来自全国各地的航天工作者和爱好者们闻讯而来,让这座古朴的小镇,有了崭新的活力。

椰树长青,但发射总有时机。人们因发射汹涌而来,又在发射结束后匆匆离去。但不论何时,回忆起自己在文昌追发射的岁月,所有人总记得,炎热的海风还有龙楼镇上那无处不在的椰子……

在文昌,椰林和航天城遥相呼应。

爬椰树的人

除在广东、云南、台湾有少量种植外,国内绝大多数椰子都产自海南。在海南岛上,素有“文昌椰子半海南”的说法。文昌椰子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海南全省的43%以上;在文昌,椰子产业也是支柱产业之一。

航天发射场所在的龙楼镇,即是文昌椰子的重要产地之一。

文昌每个村子都种椰子。除了成片的椰林,房前屋后、沟边渠旁也零散种着一些。树干上会写着村民的名字“荣”“萍”等,以明所属。

在文昌,以椰为生的人们。

27岁的符传皓是龙楼镇兴隆村人,七八岁就徒手爬椰树,“吃椰子,抓小鸟”。但直到两年前,他从海口回到家乡,才正式把爬树摘椰子作为职业。

符传皓回乡的理由很简单:结婚。而椰子一年四季都可采摘,产量年际差异不大,是个稳定营生。

除非台风、暴雨或是“想休息一下”,符传皓的日子总以摘椰、送椰,如此循环。

为了接记者,符传皓当天到椰林的时间比平时晚了一些。上午9点多,符传皓开着农用三轮进到村子,磨了磨弯刀,在鞋子外面套好脚扣——这是一种爬树的金属器具,前面的钢筋弯成半圆,内侧有尖,能牢牢地卡在树上——就开始爬树砍椰子。

椰子采收还是传统的“爬树砍果”方式。同过去相比,唯一的变化是多了一条安全带系在腰上。

符传皓爬椰树飞快,左脚右脚交替上升,转眼就爬上十几二十米,其间还顺手用弯刀砍下枯黄的椰树叶子。他算了算,平均每天摘一千个椰子,能赚400块钱。

每日清晨,符传皓爬上椰树开始一天的忙碌。

“去年旱得比较严重,没怎么下雨,所以现在树没什么果。原来一棵椰子树上能摘二十多个,现在只有七八个。”符传皓说。这也就意味着,今年要爬的树更多一些。

不过椰子地头价也比之前高了一些。半天的时间,摘完椰子后,符传皓会送椰子去不同的地方——有时会卖去大货场,之后装车销往大陆;有时给龙楼镇上各家餐馆、商店送货。

随着近年来海南岛和大陆间的物流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椰子卖到了大陆上,椰子鸡等吃法在大陆各城市也开始风靡。文昌的椰农不愁销量,倒是产量有时会跟不上。

本地也建起了椰子加工厂。乘着航天客流,椰子加工厂也尝试不一样的玩法,文昌的春光椰子王国一期项目搞起了“旅游+农业+轻加工业”的产百思特网业发展模式,年产值可达5亿元。

虽说是支柱作物,但在龙楼镇,像符传皓这样以摘椰子为生的并不多,只有20多人。他们成了当地椰百思特网农和游客间最重要的纽带。

光膀子,砍椰子

来看发射的人越来越多,在龙楼镇,曾经聊胜于无的椰子零售,开始变得重要起来。随着“椰子产地”变为“航天小镇”,符传皓发现镇上的椰子销量大增,特别在发射前后、游客涌入的时候。

每天符传皓都要把椰子送到龙楼老街上,而街上的力哥算得上椰子消耗的大户。发射日前两天,力哥店里的椰子消耗量翻了几倍,原本要晚上送椰子,提前到了中午。一天要送两百个椰子,比平时翻了一番还多。

“一份椰子鸡要砍三四个椰子,用得很快的。”

因为航天热,在龙楼老街上的力哥每天都要砍近200个椰子。

力哥全名陈力,龙楼镇山里村人,从二十多岁开店,做到今年六十一岁,在当地小有名气。过去说开饭馆是“勤行”,力哥操持小店,每天五点半起床喂鸡、杀鸡,准备生意一直忙到晚上九点半。

这些年,航天城走红,曾是大厨的力哥,也误打误撞有了些名气,他干脆把自己做成“招牌”,贴在门口迎客,反而吸引了更多游人。

力哥的梦想是“建设百年老店,传子传孙”。航天城建设以来,他发现镇子上游客越来越多,生意也一天比一天好。“以前呢,我们靠当地人的消费,马马虎虎能过。现在不一样了,好做了。”力哥感慨道。

文昌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航天发射场的辐射带动下,2020年龙楼镇年接待游客达40多万人次。有条件的龙楼居民、农民纷纷转行改吃“航天饭”“旅游饭”。

吃上了“航天饭”的力哥,特别喜欢看火箭。因为饭馆离不开人,他总是在店门口看火箭发射。在店门口,要等到火箭飞起一段才能看到,这时基本也就意味着发射成功。

29日晌午,力哥在店门前注视着火箭冲上云霄,随即点起鞭炮庆祝。中国航天向着星辰大海又迈出一步,力哥和龙楼镇上的居民们,又经历了一次自己的“旅游旺季”。

喝椰子、追火箭,钻进龙楼的航天爱好青年

发射前夕的傍晚,谢集潇等一众小伙子还是不放心,打算再去海滩一趟。

反复踩点,只为最好的机位。沙滩上,爱好者们一手端着椰子,一手则摆弄着手中的摄影装备,“一定要找到最好的位置。”

在航天爱好者们看来,龙楼镇,这个海南岛东侧的小渔镇,拥有中国纬度最低的发射场,是航天强国的起航之处。

在文昌看发射,也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航天。谢集潇是北京服装学院的大四学生,摄影发烧友。去年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是小谢第一次拍火箭。7月份的文昌天气炎热,小谢记得,火箭起飞的时候,地开始震。“那个时候我特别紧张和激动,眼泪也止不住唰地往下流。我拿着摇臂把相机往上举,跟着火箭,眼睛已经看不清相机屏幕了。”

拍火箭的念头,来自小谢看到的一个追火箭的vlog。小谢感觉画面很震撼,决定自己去拍试试,就着了迷。

拍摄后,小谢把火箭发射的视频剪辑传到网上,“刚开始我就想自娱自乐,但是后来发现视频从第一次几万播放,到后面几十万播放,被一些媒体点赞……我发现我的视频其实也影响了更多的人,像我曾经一样。”

美国在航天事业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大批专业航天拍摄者,有些人从航天飞机时代就在用胶片拍发射,对各种火箭的尾焰如数家珍。

而作为后来者的中国,即使是在专业媒体中,也少有专攻航天摄影的记者,遑论“用爱发电”的爱好者了。

在网上,小谢结识了另一位拍火箭的发烧友——来自武汉理工大学的大四学生晏泽华。这两个年轻人以这个年龄特有的热情,全情投入追火箭、拍火箭,很快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航天爱好者们在房间内搭起简易的工作室。

本次空间站核心舱发射,他们决定招募一个摄影团。海报发出后很快有200多人报名,最后有100多人来到文昌。“他们都是因为看过我们两个之前拍过的视频才愿意报名,才来一块做这件事情。我们也想通过去这种方式给中国航天事业去贡献一份我们自己的力量。”

发射当日,他们有人守沙滩、有人则守铜鼓岭、石头公园,一众团队化整为零,钻进龙楼的角角落落,为的就是在发射时刻能够用不同的视角,记录那最震撼的时刻。

过去来文昌,文昌鸡和椰子是目标;如今来文昌,“航天”成了最热的标牌。不过,来到文昌的航天工作者和爱好者,也开始喜欢上了椰子和文昌鸡。

每次在龙楼镇上用餐,餐厅里总会有一两桌客人穿着蓝色“中国航天”制服。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航天工作者们也会来镇上吃顿当地特色。而小谢等爱好者,每次带新朋友来文昌,“都会介绍文昌鸡和椰子,一定要来尝尝那几家经典的店”。

小谢觉得,从他去年第一到文昌,之后每次发射,镇上都比之前更热闹,“游客越来越多,开的店也跟上来了。”

火箭发射,让这座航天小城有了别样的喧闹。

官方数据印证了小谢的印象。文昌市委宣传部给出的数据显示,航天发射场落户文昌后,截至目前,龙楼镇商业铺面从以前的230家增加到900多家,酒店宾馆从原来的5家增加到43家,还建有大型超市和商业中心13个……全镇生产总值从200百思特网9年的1.43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6.25亿元,11年间增长了25.3倍。

发射结束后,文昌龙楼又迅速从喧闹回归宁静,聚集的人群也如火箭留下的尾烟般缓缓散去,但椰树仍青,楼龙浪未止,中国航天未来也将继续由此出发,奔涌向前。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2466.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