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校受到排挤家长应该怎么办,被父母冷落的孩子长大会怎样

父母要引导孩子社交,不要替代孩子去社交,孩子有能力的时候就能应对各种情况。

父母要引导孩子社交,不要替代孩子去社交,孩子有能力的时候就能应对各种情况。

——萨姐

作者:穆青

孩子们通常在六岁以后去上学。你的孩子在学校受欢迎还是被孤立?

韩国高分电影《我们的世界》向无数家长揭示了儿童世界中“隔离与孤立”不为人知的一面。

故事中的李善是一个长相普通、成绩普通、家庭背景普通的普通女孩。

在班上,她没有存在感,也没有朋友。

为了融入以宝拉为首的一小群女孩,李善跑去为宝拉准备了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表示祝贺,却发现她得到了一个恶搞的地址。

孩子被排挤、被冷落,家长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都说孩子的世界纯洁善良,没想到却也充满了恶意。

更可怕的是,不知道重要性的孩子经常互相伤害,却不在乎。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暑假,李善遇到了转校生韩。为了获得友谊,李善说服母亲让她最好的朋友住在自己家里。

孩子被排挤、被冷落,家长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白天和晚上,两个小女孩成了好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好朋友之间产生了摩擦。

齐亚和他的家人离婚了,当他看到李善可以在他母亲的怀里肆意撒娇时,他很嫉妒。

她开始有意无意地诋毁,反感李缺空调,反感缺手机.朋友之间悄悄出现了裂痕。

最后,当学校开学时,植雅转到了李善的班级。当李善期待着欢迎他的“好朋友”时,齐亚故意避开了。

齐亚发现李善是班上孤立的一员。为了不被孤立,她转身加入了一个以宝拉为首的小团体。

孩子被排挤、被冷落,家长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但李善仍在努力恢复。她拿出所有积攒的零花钱,偷了妈妈的钱,给齐亚买了昂贵的礼物。

但又一次受到了真诚的伤害,兴奋地来到植雅家的李善发现,这位对自己的生日聚会只字未提的好朋友已经邀请了班上的其他同学.

李善伤心地转过身,默默地离开了。她的背部很受重视。

然而,李善的父母从未注意到发生了什么.

一项调查显示,5%~6%的儿童被隔离在集体中。

也许是一件很小的事,也许是一句随意出口的话,也许根本没有任何原因,孩子就会平白无故受到其他小朋友冷落。

那么,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在学校被排斥和冷落,作为父母你会怎么做呢?

01

不以为然,孩子误入“丛林”

“友谊的小船说了就翻”,这似乎是孩子们最常见的事情,所以很多父母不同意:没什么大不了,孩子的事,让孩子自己去处理!.

孩子被社会困住了,但父母从来不问问题。这样,孩子很容易误入“丛林”,迷失自我。

关于“弱肉强食”的强大而无形的力量,社会心理学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完美地阐述了同伴压力带来的强大影响:

data-track="104">

而这就是强大而无形的“丛林法则”影响力!

孩子进了幼儿园,从此开启了社交生活,他们渴望融入群体,渴望被接纳。

很多时候,孩子甚至会为了追随某一个团体,失去自我判断,不惜违逆内心,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疯狂行为。

就像《我们的世界》中,李善为了融入宝拉团体,偷偷拿妈妈的钱,试图买礼物讨好同伴。

有群体的地方,就一定存在“排斥”与“被排斥”。

为人父母,还是需要关注孩子,及时对孩子做好适当引导,帮助孩子避免潜在社交威胁。

02

过度帮助,孩子容易孤立无援

相比对孩子被孤立表示无所谓的家长,另一类的家长却对此特别上心,生怕自己家的孩子受了委屈,于是一有风吹草动,就出手相助。

但父母过度的保护,却更容易让孩子被孤立。

《老师请回答》第2季中,曾聊到一个话题:孩子在学校被孤立怎么办?

第一个上场求助的家庭里,有一个叫点点的7岁小女孩,正读两年级。

妈妈说,她是在一次春游时发现自己的女儿在班里没有朋友,没人跟她玩。

那天,所有的小朋友都围坐在草坪玩丢手绢游戏,唯独她的女儿坐在圈子外,不愿意参与。

孩子被排挤、被冷落,家长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两年级的孩子,正处在天真烂漫的年纪,现场所有专家都忍不住为妈妈口中的女儿感到担忧。

然而等孩子一上场,专家们却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这是一个略显活泼,又有些风趣的小女孩。主持人开口没问上几个问题,孩子的回答,却让现场很多嘉宾忍不住喜欢。

孩子被排挤、被冷落,家长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这样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为什么会被同学孤立呢?

随着聊天深入,大家找到了根源。

原来,孩子在读幼儿园的时候,经常被一个外籍小孩欺负。

妈妈气得不行,一次次教女儿打回去;不管能不能打赢,只要女儿敢还手,妈妈就不生气了。

长此以往,孩子不仅学会了还手,也渐渐学会了用武力解决一切问题。

孩子被排挤、被冷落,家长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拳头虽然征服同学,但在人际交往中,孩子也因此被孤立。

初衷是为了帮孩子,但事实上,家长转嫁给孩子的焦虑,反而对孩子的人际交往造成了困扰。

03

真正的“护犊子”: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没有一种人际关系的状态会永恒不变,孩子会在人群中会受欢迎,孩子也一定会在人际关系中受到挫折。

孩子如果被长期孤立,容易对性格产生诸多不良影响,那么作为父母,又应该如何进行积极的引导呢?

《乌合之众》一书中说:

1)谈谈“同伴压力”

同伴关系是孩子建立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从同伴的反馈中,孩子学会逐渐认识自己:我是一个受欢迎的人吗?还是一个被讨厌的人?

当孩子遭受排挤,内心的失落感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从而在潜意识里否定自己:因为我不好,所以小伙伴不喜欢我。

这是一种非常糟糕的信念,所以家长如果发现端倪,可以毫不避讳地跟孩子谈一谈关于“同伴压力”这个问题,让孩子明白:

人会产生这种心理很正常,但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不必改变自己去迎合别人,更不必担心别人会因此而疏远自己,让孩子从小明白尊重自己的重要性。

2)培养独处能力

意大利著名导演费里尼说:

孩子虽然需要社交,但家长也需要培养孩子独处能力。有独处能力的孩子不怕孤单,他们总能在一人的世界里学会自洽相处。

与此同时,家长还应该让孩子明白“独处”与“孤独”的不同。

独处是一个人享受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孤独,哪怕和很多人在一起,内心依然感觉孤单。

当一个孩子在心理上站稳了,他才会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既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肯定自己的优点,充满动力地去成长,在起起落落的人际关系里,从不自我迷失。

04

你的孩子,比你想象中更懂社交

怕孩子交不到朋友被孤立,怕孩子交了朋友受欺负……当孩子脱离父母独自面对,父母总有这样那样的担心。

但事实上,很多时候,孩子远比家长想象中更懂社交。

儿子读大班的时候曾经转过一次幼儿园。入园前,我无比焦虑,生怕孩子无法融入新集体,于是千方百计拜托老师多加关照。

然而,第一天的入园反馈,儿子的表现却让我吃了一颗定心丸。

老师说,在新的环境里,孩子虽然还有那么一点不自然,也在家长离开后难过一小会儿,但很快,他就与小伙伴玩在了一起。

放学接到儿子,我没有迎来想象中孩子的痛哭流涕,相反,他如数家珍跟我聊着这一天在幼儿园的美好时光:那些新玩的游戏,那些新交的朋友……

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其实远比我们想象得坚强,也远比我们想象得能干。

成人有成人的江湖,孩子也有孩子的天地。孩子终究要长大,在交朋友的这件事上,父母也终究无法代替。

那么,父母不妨调整姿势,做孩子内心最强有力的后盾。

关注孩子内心,用润物细无声中的教育,武装孩子心智,激励孩子勇往直前。

-END-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25865.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