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稀少的福建是如何发展的?为什么有钱的福建人这么低调?

地贫民寡的福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富庶的福建人为何如此低调?

地贫民寡的福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富庶的福建人为何如此低调?

都说江苏、山东和广东是中国经济的三架马车,可实际上除了江苏省外,从山东和广东的人均收入来看,此二省GDP的全国排名之所以如此靠前,完全是由于其省份的人口实在太多了。就拿广东来说,广东的经济体量堪比俄罗斯,可与此同时人口也堪比俄罗斯......

其实江苏省的发展也有局限性,那就是牺牲苏北地区为代价,全力发展苏南。时至今日,苏北地区仍然要守住全省的耕地红线,而曾经遍地良田的苏南现如今都变成工厂、高精尖产业研发中心、商业中心和住宅区了。

地贫民寡的福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富庶的福建人为何如此低调?

福建在中国东南沿海各大经济区(包括港澳台各地)之中,低调得有点可怕。但其实,福建的经济总量虽然弱于诸多沿海和内部省份,人均GDP却一点也不低。据2021年上半年各省市的人均GDP来看,其仅次于经济大省江苏了,位列全国第二。

或许你对这个结果感到诧异,毕竟从整体GDP数据来看,排名靠后的福建,省为何能成为全国人均收入排名第二的省级行政单位?其实自古以来福建省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

地贫民寡的福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富庶的福建人为何如此低调?

然而除了海,连绵的群山占据了福建大部分土地。这里是中国多元文化并存最好的地域样本之一。广义上说,12.4万平方公里的福建可以被分割为以河谷、盆地和滨海平原为中心的八个主要聚落区,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八闽”。

八闽求同存异,汇聚一心,就组成了福建。

福建简称“闽”,这个闽字来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百越民族,据考证闽字在上古汉语中代表长蛇,百越中活跃在今天福建省南部范围的部落大多信奉蛇神,于是以蛇神为名,自称闽越。

地贫民寡的福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富庶的福建人为何如此低调?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发动了统一六国之后规模最大的战争——南征百越之战。经过历时五年共计三次的南征之后,大秦帝国将今天的江浙、福建和岭南地区收归中央政权的版图。

而在福建,秦帝国也设立了闽中郡,可由于秦帝国在统一后不久就灭亡了。而继承者——初生的汉帝国迫于国内外的复杂形势,也无法对福建实行有效管理和统治,最多也只能采取羁縻统治了,任命当地部落的首领为帝国闽中郡的郡长。其实说是郡长,可在福建其权利与皇帝几无二致。

地贫民寡的福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富庶的福建人为何如此低调?

-indent: 2em;" data-track="14">直到汉武帝及之后的历任帝王,采取种种措施,才真正将福建纳入帝国管辖范围,不过即使这样,中央帝国的行政命令只在少量区域才能实行起来。

在秦汉之际,此时的闽越和岭南之所以能独善其身,除了中国北方各势力陷入持续内战无暇顾及南方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险要的武夷山-南陵组成了一条漫长的地理屏障。虽说可以守住权利,可也无力干涉北方乱局。而当北方内战结束后,谋求统一的北方帝国,肯定是要南下的。

地贫民寡的福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富庶的福建人为何如此低调?

或许你会想说同样难出难进的四川,为何能早于福建数百年成为华夏帝国的核心区域。其主要原因就是四川距离秦汉帝国的行政中心—关中平原实在太近了,近到帝国中央无法容忍其发出不和谐的声音。

而与福建同样远离西北行政中心的云南,云南土司们长期占着半独立的地位,直到明末清初时改土归流的完成,帝国才能对云南实行有效统治。

地贫民寡的福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富庶的福建人为何如此低调?

秦汉时期的福建相对于传统的中原地区实在过于偏远,且武夷山挡住了绝大部分想要前往这一地区人的脚步。毕竟福建省80%的地形为山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称号,对擅长农耕的中原人根本不具有吸引力,由此闽越国才能偏安一隅长期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其实福建的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0%,其应该被称为九山半水半分田才对。

地贫民寡的福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富庶的福建人为何如此低调?

但这并不是一个能长期稳定的态势,汉以后的汉族政权还是对这里进行了很多成功的渗透。中原人对闽地实行管理强化共有两个阶段,首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其次是唐宋五代时期,分别以衣冠南渡、建炎南渡这两次事件为起点。

虽然在其他时期,也有大量中原人为躲避战乱南迁至此,可其规模无法与上述两个历史事件宛若云泥之别。

地贫民寡的福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富庶的福建人为何如此低调?

在众多南迁至福建的中原人中,最著名的无疑就是福建八闽了。对于福建八闽,还有更具人文色彩的“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的说法。福建八闽指的是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这八姓族人。他们本系中原地区的名门望族,在入闽后先在闽北建安(今建瓯)及闽东晋安(今福州)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闽南沿海扩散,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

虽然部分中原人口迁移至福建的时候,正是中原士族门阀制度瓦解的历史时期。不过当这些汉民们来到福建后,由于福建农耕区域的匮乏,为了争夺有限的水资源和良田。在高强度的激烈竞争中,就致使同姓人必须抱团才能获得资源以及巩固势力。

地贫民寡的福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富庶的福建人为何如此低调?

其实这在中国大地上也是常态。毕竟在宗族人口不占优势的情况,若再不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的话,恐怕是无容身立足之地的。除了外因外,也有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下入闽、恪守礼法的前期客家人有关。

在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原地区逐渐没落的宗族制度在福建兴起,并在此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这也是至今闽南人还自称鹤佬人(河洛人)的原因。

地贫民寡的福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富庶的福建人为何如此低调?

宗族观念对于福建农村豪宅的建设也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首先从地理上看,福建全境位于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平坦的土地非常狭小,全省80%的人口集中在沿江河谷或者海岸地区的经济发达地带。

而受宗族观念影响的典型代表,无疑就是以福建龙岩为代表的客家民系了,而龙岩客家民系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整个家族的土楼围屋,最多时可容纳上千人生活居住。

地贫民寡的福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富庶的福建人为何如此低调?

毕竟相比较独家独户,无疑尽可能多的人聚集在一起,才最安全。而土楼就是这种现象的典型代表,其不仅可以作为生活场所,还具备一定的防卫功能,而这种民间防卫性建筑其实起源于北方王莽新朝天凤年间的坞堡了。

而在土楼正中央的,就是宗族祠堂了,宗族长老们试图通过族人共同祭祖的方式,以此来强化家族的凝聚力,以此来夺得大量良田,虽说福建的海产相当富足,足以养活大量人口,可毕竟当时出海有很大的风险,且其收益并不固定,是无法与收入稳定的良田相比的。

地贫民寡的福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富庶的福建人为何如此低调?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福建人以宗族为单位,为了争夺水源和良田,不惜大打出手甚至出现了大规模械斗现象,其惨烈程度有时就连官兵们都无法阻止。

就以清代福建漳州府龙溪县的黄、杨两大家族械斗案来说吧,为了争夺祖宗坟地、农林资源,两大家族不惜动用武力,经常出现数百人械斗的情况,甚至就连官兵们前往劝阻都不管用。发展到最后,就连官兵们也被打红眼的黄姓族人绑了起来。不仅如此,为了获得资源,杨姓族人不惜杀死常年卧病在床的同族人。

地贫民寡的福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富庶的福建人为何如此低调?

其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完全是由于福建良田沃野实在太少的原因,且与清康熙皇帝实行的永不加赋的政策有关,新的税收政策实行后就导致福建人口快速增长,至此福建缺少良田的问题更加严重了。

毕竟过去受地形影响而支离破碎的福建,在科技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很难进行整合。这也能从福建各地方言的较大的差异性就能看出来。

地贫民寡的福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富庶的福建人为何如此低调?

在此种人地矛盾情况下,即使福建人不想下海经商,为了生存他们也只能出洋讨生活了。于是,向海求存就成了福建先人总结下来的生存智慧。

向海求存在具体操作中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生产方面,福建沿海居民的餐桌上很大一部分是海味,大海是人类最后一片猎场,也是福建人新开辟的肥沃田地。海产为养育福建4000万人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地贫民寡的福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富庶的福建人为何如此低调?

另外,海洋的阴晴不定、变幻莫测也锻炼了福建人的勇气与闯劲。如果我们查看海外著名华人华侨,各色科学家、政坛精英、富商,会发现他们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人祖籍福建。辛勤劳动、敢打敢拼是福建人在海外能获得成功的关键。

传闻闽南人的人生三大理想是探大甲(赚大钱)娶水莫(娶漂亮老婆)起大厝(盖大房子)。而即便是福建的女孩子,自小也被长辈们灌输“出去赚大钱,回家盖房子”的思想观念,这是深入福建人骨子里的文化传承基因。

地贫民寡的福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富庶的福建人为何如此低调?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厦门成为《南京条约》中规定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后民国政府设立厦门特别市,从此福建的八闽地区变为了今天的9个地级市。八闽虽然在行政上不复存在,其文化意义依然留在福建的山水之间。

想必大家都知道天下海军出八闽的说法,在清末时期,出于巩固海防的需要,纵使清廷百般无奈,也只得允许沿海各省的总督们,建设海军了。而在清代三大洋水师中,闽系海军可谓是当时中国海军的主体,清代各主要战舰上的管带几乎都是福建人,毫不夸张地说,福建人主导了当时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就连被称为中国海军摇篮的船政学堂,就是由清朝船政大臣沈葆祯在1866年创立于福建福州马尾港的。

地贫民寡的福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富庶的福建人为何如此低调?

福建省耕地总面积1854.8万亩,人均耕地0.61亩,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比如漳州坐拥福建最大平原,很容易让人误以为适合发展农业,可实际上由于九龙江支流极少,灌溉不便,如若当地政府不加强控制管理的话,显然的是无法生产出大量粮食的。不过山地给福建带来的影响并不总是负面的。

地贫民寡的福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富庶的福建人为何如此低调?

复杂的地形地貌为福建省保持了生物多样性,福建的森林覆盖率为66.88%,居全国首位,是全国六大林区之一。其中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地区保护最好、物种最丰富的生态系统,拥有2527种植物物种,近5000种野生动物。

地贫民寡的福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富庶的福建人为何如此低调?

密集的山峦让福建省内缺少大江大河的生存空间,没有南方省份常见的沿江平原。可湿润的福建并不缺少水资源,相反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长,这里泉眼溪流、林木蓄水,四季都有足够的降水用来灌溉,省内梯田遍布,山珍丰富。不过福建省的河流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当地人多称其为溪,从这可以看出来福建河流短小湍急的特点了。

除此之外,由于邻近台湾海峡的缘故,致使出现了狭管效应,这又为福建吹来清洁的风能资源。2021年1-8月份,福建省发电量为1884.4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49.4%。在福建应用智能电网清洁能源监测与调度系统的联合优化调度下,确保清洁能源100%被消纳。清洁能源时代的到来,让昔日缺油缺气少煤的福建,凭借区位、地理、资源优势,加上清洁能源重大项目相继落地,逐渐走出一条建设重要能源基地的绿色路径,由昔日能源自然储备“小省”蜕变为清洁能源“大省”。

受制于地形的不利条件,福建省与其他省份的交通联系始终是个难题。历史上通过海路进入福建远比穿越武夷山要容易得多。如何改造福建的交通条件一直都是一个难题。

其实早在津浦铁路开工前,福建华侨就准备筹资修建漳厦铁路了,不过可惜的是由于经营不善以及受到战争影响,福建人民于1957年才有了自己的铁路—鹰厦铁路。

地贫民寡的福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富庶的福建人为何如此低调?

在改革开放十余年后,随着中国铁路技术的发展和沿海经济带的升级,临海的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地级市成为新时代引领福建发展的三驾马车,福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的改善,至此福建铁路进入电气化时代。

此后随着合福高铁于2015年开通运营后,福建省正式进入了高铁时代。从目前官方通报的消息来看,在不久的将来福建全省将实现市市通高铁,而新时代的交通运输工具,也将为沿海各港口的发展提供支持。

地贫民寡的福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富庶的福建人为何如此低调?

道路基建让不相通的八闽打破了地缘的桎梏,福建文化中的多元性和海洋性无疑会在这个时代大展拳脚,从而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调研时,就曾说过:"福州是有福之州,'七溜八溜,不离福州'啊,我在福州工作了五六年,到这里当市委书记是从宁德过来的,37岁。可以说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在这里。"

地贫民寡的福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富庶的福建人为何如此低调?

地贫民寡的福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富庶的福建人为何如此低调?

随着祖国高铁时代的全面来临,再凭借祖国强大的综合实力,我们完全可以期待一下,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乘坐平潭高铁直达海峡对岸了。

其实这也是福建林氏家族的夙愿,福建更因为是台湾雾峰林氏的发源地而更添了一份责任感,希望两岸早日统一,实现自由来往。

地贫民寡的福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富庶的福建人为何如此低调?

而在台湾的康美籍林氏十分热爱家乡思念祖家,常回祖家寻根认祖,多次组织返乡省亲团,有一次组织“台湾康美林氏宗亲致敬团”近百人回乡探亲。台湾林氏乡亲还热心捐建中小学教学楼、广场、榕树公园等,设立教育奖励基金会等,台胞林氏宗亲说:“我们要认祖,加深骨肉情,让台湾林氏子孙,世世代代永不忘本!”

地贫民寡的福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富庶的福建人为何如此低调?

地贫民寡的福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富庶的福建人为何如此低调?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26582.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