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以疏理气机为主要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又名行气药。
柿蒂味苦、涩,性平,归胃经,功于降逆下气,主用于呃逆。《本草纲目》载单用柿蒂煮汁饮之,取其苦能降逆气也。
来源:为柿树科植物柿Diospyros kaki Thunb的干燥宿萼。秋、冬二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或食用时收集,洗净、晒干。生用。
产地:主产于四川、广东、广西、 福建等地。
相关名字:柿钱、柿丁、柿子把。
性味归经:苦、涩,平。归胃经。
功效:降气止呃。
性状鉴别:
本品呈扁圆形,直径1.5-2.5cm。中央较厚,微隆起,有果实脱落后的圆形疤痕,边缘较薄,4裂,裂片多反卷,易碎;基部有果梗或圆孔状的果梗痕。外表面黄褐色或红棕色,内表面黄棕色,密被细绒毛。质硬而脆。无臭,味涩。
以个大,蒂肉肥厚,质坚硬,被白色粉霜者为佳。
主治病证:
呃逆证。本品味苦降泄,专入胃经,善降胃气而止呃逆,为止呃要药。
因其性平和,故凡胃气上逆所致各种呃逆均可以应用。治胃寒呃逆,常配丁香、生姜等同用,如柿蒂汤(《济生方》);若治虚寒呃逆,常与人参、丁香同用,如丁香柿蒂汤(《症因脉治》);胃热呃逆,可配伍黄连、竹茹等同用;痰浊内阻之呃逆,配伍半夏、陈皮、厚朴等同用;若命门火衰,元气暴脱,上逆作呃,则须配伍附子、人参、丁香等。
用法用量:煎服,4.5~9g。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古方单用柿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济生》柿蒂散加以丁香、生姜之辛热,以开痰散郁,盖从治之法,而昔人常用之收效矣。”
2.《本草求真》:“柿蒂味苦性平,虽与丁香同为止呃之味,然一辛热一苦平,合用兼得寒热兼济之妙。”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鞣质、羟基三萜酸、葡萄糖、果糖及中性脂肪油等。
2.药理作用:本品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其提取物能对抗氯仿诱发的小鼠室颤、乌头碱和氯化钡所致大鼠心律失常、哇巴因引起豚鼠室性心律失常;本品有镇静作用;尚有一定抗生育作用。
3.临床研究:以柿蒂复方可用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呃逆,如:大剂量柿蒂(50~100g)煎汤口服,治疗顽固性呃逆17例,治疗时间最短2天,最长1周,均治愈(中医药学报,1999,5:27);芦根柿蒂散(芦根30g、柿蒂15g、姜竹茹15g切碎研为细末)胶囊治疗热型呃逆38例,痊愈36例,总有效率94%(适宜诊疗技术,2000,3:18);以柿蒂粉外敷脐部,治疗新生儿脐炎35例,全部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5.5天(山西中医,1997,5:50)。
本品按《中国药典》采收期应该是成熟后收集,但在各大药市中并非如此。柿子作为水果分销后柿蒂很难再去收集,柿饼一般是残存柿蒂,萼片多破损性状不完整。柿树每年在5月份左右开花坐果,那时会出现很多落果,树下有很多青绿色未成熟的柿蒂,此时较易收集且产量也大。因此市场上现在流通的柿蒂药材多为此种来源。
注:内容来自教材和网络,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2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