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庙对中国研究的启示

幼儿启蒙教育经验交流

幼儿启蒙教育经验交流

小树苗国学启蒙记

作为一对中国儿女,我始终秉持一个理念: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无论我们未来走向何方,我们都要扎根祖国,了解或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世界文明接轨,进一步开拓发现、识别、审视“美”的多维视角。我想:教育孩子是个系统工程.在苗苗咿呀学语之初,我有计划、有步骤地用国学诗引导她,从底层开导她塑造国学素养。诚然,小孩子很难或不可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正如东晋陶渊明在《五柳老师传》中所说:“读起来容易,但你不想知道太多。”随着年幼的孩子长大,时间会沉淀下来,他们会“一知道什么就忘了吃饭。”在毫无染色的幼小心灵,种下一颗美好的种子,是件极必要且有意义之事。

小树苗国学启蒙记

00年至1010年,国学启蒙(多指古诗词等。)给小树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自己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而初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追根溯源,固强基因。's所谓的“国学”,狭义上指的是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和学术。它是从古至今无数代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经过历史的锤炼和打磨,被自然淘汰,最终会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吸引全世界的关注和敬仰。广义而言,“国学”一词可以被世界各民族普遍使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固有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国学”。从这种提升来看,“国学”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民族的特色基因。它是你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签,是外表差异的内在延伸和核心。作为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没有文化中断的中国,这个文明传承了几千年,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有幸在这片深深的沃土上发芽却不了解它的历史、深度和美丽,浪费一个指标,是一种莫大的遗憾和悲哀.国学的启示,是在幼儿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可以与古代先贤铸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共识相连接。

虽然(二)通韵儿歌,更具意义。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黛玉的口说:“有奇句,连真假都不对。”但“怪句”毕竟少,大部分诗歌都符合韵律感的要求。一是突出美感,二是便于记忆,这与儿歌的押韵本质上是一致的。比如“小白兔是白色的,爱吃萝卜青菜。”“我正准备和李白坐船去,突然听到了踩岸的声音。”(《米莱儿歌》里的诗美极了)都押韵。背两首歌,对于一个刚刚认识世界的小孩子来说,难度系数一样,没有本质区别。教孩子唱童谣,消磨时间是首要的。重要的是一方面开导孩子的节奏和记忆力。从人类进化开始到现在,这种启蒙从未停止过.但就意义而言,背《赠汪伦》比背《小白兔》有意义得多.不反对背童谣。在这个基础上添加诗歌对一个强大的孩子的大脑来说简直太容易了!在一个早期教育机构的音乐课上,老师要求每个孩子唱一首歌。有小朋友唱了《两只老虎》1《小星星》等儿歌后,两岁半的小树苗唱起了《寒雨夜入吴,送别孤山入楚》。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互相打听,玉壶里有一颗冰心。“虽然老师和其他家长可能不太了解,作为父亲,我不需要解释,但我深感欣慰.

(三)尽早启迪,以期后效。,在这个国家,各种各样的应试能力对每个不同年龄的人都是必要的。从一个小小的、自私的角度来看,在启蒙小树苗中国文化素养的同时,挖掘他们的记忆能力,灌输必要的知识,也是为了未来的需要。但这对孩子来说并不是额外的负担,孩子也从来没有表现出被迫的反抗。相反,他们享受自己,享受自己。因此,作为父亲,

00-1010对于刚刚能够说得比较准确的幼儿,不可能进行所谓的“系统教学”。年幼的孩子活动范围小,接触区域窄,这让她的内心世界很小。正因为如此,她才会有强烈的探索、学习和模仿新事物的欲望。因为知识少,记忆力会超级强,只要不断重复,记忆就会极其深刻。在树苗的成长中,我主要用三种方式来启迪国学。

中国人对(一)反复诵读,强化记忆。树苗的研究启蒙始于大约12个月大的时候。我会连续六次用普通话缓慢而有节奏地背诵一首诗。六次之后,我会直接测试它:

每句诗到最后拉长音,提示她念出最后一个字。如“白日依山~~”,她会跟着念出“近”。实践表明,即便她玩耍也丝毫不耽误她对诗的记忆。测试完成后,家人鼓掌、夸赞,她会很有成就感。随着学习深入,再增加难度,让她念出后两字、后三字……,慢慢即可记诵全文。每天2~3首,每隔2~3天重复,1个月大概能记住60首诗。

(二)营造氛围,寓教于乐。在小树苗玩耍、洗澡或睡前,我会反复播放诗词儿歌,让她在不知不觉中记忆。现在诗词软件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可选孩子喜欢听或喜欢看的。2020年去三亚过年之前,我特意购置一本《小学生必备古诗词70+80首》,不足1个月,全部学完。除书中先前已学的,大概又掌握近50首。避疫宅家时,我每日用手机反复循环播放诗词唱诵,对大人,放松了心情、舒缓了情绪;对幼童,营造了氛围、强化了记忆。16个月大的小树苗,语句表达还不流畅,但记过的诗词只需提示开头几个字或首句,都能稚声慢诵。如提示“岱宗~”,她会诵出“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提示“日照香炉~~”,她会诵出“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若中间偶有停顿,再提示一两个字即可。小树苗在18个月大时,可在提示下背诵很多古诗全文和大段《三字经》。

(三)情景引导,切身领悟。就诗词而言,记忆是低层次,理解是高层次,领悟是深层次。现在再读初高中所学经典诗词,理解会完全不一样,若能亲身到诗词描写的场景或心境,领悟会升华至另一个境界。在小树苗诗词启蒙中,我会有意识在相应场景中去引导。如看湖中天鹅,我会提示“看到天鹅,你要不要赋诗一首?”起初,她不解我意,再提示“鹅鹅鹅”,她会立刻明白,并诵出“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对照湖中景象,我会讲解诗中所描写的内容,让她从文字表述到视觉观察有最直观的感受。夏日院中听到蝉鸣,我会问“你听,这是蝉在鸣叫,哪首诗和蝉有关?”由于所教诗词并非首字首句就有“蝉”,她需要在记忆库中进行搜索,这对于一个2岁不到的幼童来说,难度是很大的。我会提示“牧童…”,她会接着诵出“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我甚至跟她探讨若不考虑押韵,最后两句可以改成“忽然闭口立,意欲捕鸣蝉。”会更有悬念感,使整诗更加生动,画面感会更强,突出了牧童的动感和调皮。小树苗或多或少会理解些。

小树苗国学启蒙记

三、幼童启蒙教育的几点体会

教育孩子是个系统工程。从小树苗几个月大,能简单理解、吱呀表达,到现在3岁1个月,能准确领会、清晰交流,她掌握了些许各种知识。作为她启蒙教育参与者之一,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不设目标,全员参与。我认为启蒙教育本质上是亲子互动,不该设置严格目标,互动和交流才是内核。强设目标会变启蒙为任务,不达预期,父母会焦虑丛生,这毫无必要。况且不同孩子的发育节奏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当然可以制订自己把握的模糊目标。全员参与,就是在不同阶段,所有家庭成员都应不同程度的介入。以小树苗为例,可以说由姥姥一手带大,姥姥上过大学,当过领导,知识面较广。小树苗最初的启蒙认知都来自姥姥。9个月大的小树苗可一次准确辨识家中近20个物件,如问“电视在哪?”她会看向电视,“钢琴在哪?”她会看向钢琴……单位石碑上文字,姥姥会挑简单字教她,小树苗虽还不太会发声,但问她“哪个是年字?”,她能准确指出,如此积累下来,她识字不少。到现在她都有识字的求知欲,她经常会指着广告牌问“那个念什么?”有次开车路过一座大楼,小树苗自言自语“中国船天卡工”,大人都愣了半天,抬头一看“中国航天科工”……再稍大点后,就由妈妈教英语,我教诗词,姥姥会在和她玩耍时复习英语、诗词和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

(二)不重原理,侧重逻辑。不重原理,是指有些知识有固有的原则原理,对幼童而言,没有必要去细致讲解;侧重逻辑,就是给她一个自悟和感知的过程,去自建逻辑。如小树苗妈妈教她很多英语单词,如大小、颜色、车辆等等,我会有意去引导“小树苗你知道小红车用英语怎么说?”最初,她不能理解,再引导“little red~”,她会恍然大悟,脱口而出“little red car”;再问“那大绿西瓜怎么说?”她就会边思考边组合说出“big green watermelon”。不断去引导,她通过尝试,以及获得的肯定,自然会自建逻辑。此时,无需纠正什么单复数、冠词、人称,日后系统学习,自会纠正。其他知识教学也如法炮制。

小树苗国学启蒙记

(三)不定场景,随机测试。是指启蒙教育在任何场景,随时都可进行。看到路边花,问“漂亮的花用英语怎么说?”她会答“beautiful flower”,“漂亮的黄色的花呢?”她会答“beautiful yellow flower”;清明节游玩,问“清明节有什么诗?”她会答“清明时节雨纷纷……”;晚上看月牙,问“月亮怎么说?”她会答“moon”,“那月亮像什么?”她会答“香蕉”,再问,她会给出很多答案“眉毛”、“桔子(指一瓣)、“纸船”等等;在院子里散步,问“之前告诉你院子里主要的五个树种是什么的?”她会答“香樟、雪松、法桐、水杉、玉兰”;看电视我会问“你看汪汪队里不同狗狗的胸牌上是什么标识?”……总之,我对小树苗的教学和测试,几乎无时不刻、无处不在、无所不含,她总能给我惊喜。

小树苗国学启蒙记

(四)不分时间,权威解答。孩子总是很多疑问,看电视、做游戏、逛商场、旅游中等等,这本质上正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根源。我的原则是:只要孩子有疑问,必须在第一时间给她权威解答。如她吃草莓问“爸爸,草莓怎么说?”我会立刻百度查阅“strawberry”,并认真地标准地连读数遍,再反问她,让她记住,一两天后再问她。绝不因忙于手头事务而胡乱回答,糊弄她,绝不……有次看《咪好一家》,我问她里面有个配角小猫的名字(我确实不知),她说叫“茄丝”。为了进行权威验证,我先百度查询,查不到;我又翻看近30集《咪好一家》,才发现配角小猫名字:茄丝。

(五)不虚时光,真心参与。对于成年人而言,工作之余,一部手机就是天下、就是世界。这本质上无可厚非,忙一天,用手机休闲和娱乐,与以前没有手机而用看电视或聊家常来休闲和娱乐是一致的。但有时,忙于手机而忽视了幼童的陪伴,几乎是所有父母,无一能幸免。但只有参与且全程参与幼童的世界,你才能真的听懂和明白她的“行话”。在小树苗未去幼儿园之前,早上起得晚,晚上睡得也晚,一般要到11点半才能睡着。很多夜晚,由于哄不睡,她就要求就关了灯,用投影仪看动画片,大人躺在床上捣手机,她一个人猫在小沙发上看动画片……某天晚上,正在捣手机的我一翻身,看到猫在小沙发一角看动画片娇小身躯的她,我的内心突被猛烈地撞击,霎时意识到:我现在不陪伴她看她喜欢的动画片,以后可能再也不会有机会了……因为等她大一些,自我意识较强,她可能不允许或不喜欢你和她一起看。我赶紧放下手机,也猫进小沙发,抱着她一起看动画片……多少个夜晚,闭了灯,我们一起看了《汪汪队》《小猪佩奇》《宝宝巴士》……且不止三遍五遍,还一起探讨剧中细节……正是有了这样的真心全程参与,才能在外面玩耍的时候,听懂她说“我的尾巴好冷啊(《汪汪队》救火犬毛毛从雪里爬出来的台词)”,她拿起一片树叶闻一闻“阿秋,我闻到羽毛味了(《汪汪队》警犬阿奇的经典台词)”,“猫最爱吃鲈鱼(范仲淹《江上鱼者》“但爱鲈鱼美”,动画形象都是猫)”,“李白想妈妈,伤心了(李白《静夜思》中动画形象想着妈妈缝衣服的场景,拭泪)”……从而才能与之对话。如果之前没有参与,现在想当然认为她在“胡说”,不能与之对话,那么就关闭了她一扇记忆—联想—思考—表达的窗……数月后,小树苗去了幼儿园,作息规律了,每天晚上9点半前就入睡了……我想,或许,以后,再也不会有与她一起在黑夜里、猫沙发上边看动画边探讨的场景了……这终将会成为永久的美好的不可复现的记忆……

小树苗国学启蒙记

(六)不慕虚荣,尊重个体。很多家长喜欢让孩子在外人面前展现才艺,若孩子不行动,还会数落、解释几句,找找面子。这本质上是大人为满足自身虚荣,而强加给孩子的负担,若虚荣需求无法从孩子身上得到满足,还会迁怒于孩子,这万不可取。我的原则是:在道德和法治约束内,绝不强迫小树苗做任何她不想做的事。我从来都是征求意见式询问“你要不要表演个节目?”如果她不愿意,我会说“那好的”。此外,多数家长带孩子碰见同事或邻居,会说“叫叔叔”,孩子会机械重复。这种场景,我也是征求意见式询问“小树苗你怎么说?”她会边思考边组织语言说“叔叔,你好。”这蕴涵着两次思维,一是辨识(什么人?),二是问候(你好),这显然要比单纯机械重复要好。午休后,去上班,我问她“爸爸去上班,你怎么说?”“爸爸再见”“还有呢?”小树苗想了想说“路上有车,你小心点,别摔了……”有次等绿灯,小树苗看到路边篮球场有人打球,2岁不到的她甚至自言自语“哥哥是男孩,叔叔是男人。”视她为受尊重的独立个体,给她空间和时间,让她自己去思考、去决策,不机械灌输,不强行迫使。

小树苗国学启蒙记

通过启蒙教育,使幼童记多少诗歌、认多少汉字、会多少单词,并不是主要目的,主旨在于给幼童尽早开启一扇窗、播下一粒种,启发她的感觉、培塑她的思维,这才是关键。通过不断的启蒙教育,小树苗明显具备了较强的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联想力、逻辑力、创造力、表达力等。她平时说的最多就是“还记得……不?”“你看这个像……不?”如拿着一片法桐落叶问“你看这片树叶像杨桃不?”我看了半天才恍然大悟:杨桃切面(五角形)……

小树苗1岁生日抓周时,我曾赋词一首,寄托了对她今后的期望。

青玉案·稚子抓周小记

玉轮银汉布吉兆,还不忘,戏水闹。

悠虫酣蛙浅鸣跳,秋风轻拂,倩枝呢吟,天杪下祷告。

颖悟慧觉小树苗,知足印章元宝掏。

待到他年入世潮,爹娘只愿,守心立道,走千秋不老。

(小托班:小树苗爸爸)

小树苗国学启蒙记

(注:文中部分配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27131.html

(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