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功臣的后果,为什么朱元璋杀开国功臣

朱元璋杀功臣的时候,如果有人造反,会成功吗?网友提问:朱元璋杀功臣的时候,如果有人造反,会成功吗?优质回答: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皇权时代,皇帝杀大臣,却玩砸了,搞到反被大臣干掉。那只能说明这个皇帝的统治基础不牢。只是空有

用户问题:

朱元璋杀功臣的时候,如果有人造反,会成功吗?

出色的回答:

机会渺茫。

因为在皇权时代,皇帝杀了大臣,但是他搞砸了,被大臣杀了。那只能说明皇帝的统治基础不牢固。

只有皇帝的名字是空的,但皇帝的现实是缺乏的。

比如五代十国时期那些乱世皇帝。

而朱元璋是谁?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平民皇帝。他从一份工作开始,但他坐在龙椅上,一个无情的人,综合能力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如果说另一个平民皇帝,汉刘邦,是一个五边形的武将,其他方面都是一流的,但在军事素质上还是弱于韩信和项羽。

那么朱元璋就是一个妥妥的六边形怪物。

他没有缺点。即使在战争中,他也不亚于当时的职业将领,如徐达、常遇春。

个人能力这么强的皇帝,怎么可能控制力和个人威望弱?

谁敢轻易造反?我以为你的头撞到墙上了。

而且,抛开朱元璋的超高威望不谈。

他对开国功臣和文官制度的整肃也是一个系统细致的过程。不看这个过程,朱元璋就是心狠手辣,这让朝野人心惶惶。但他总是利用自己的力量,牢牢控制住局面。没有任何人反抗的余地。

你为什么这么说?

让我们从头来过洪武年的四大案件。

1370年,也就是明朝开国的第三年,中国的一本书《左传杨宪》被朱元璋处死。

杨宪为什么被杀?

一句话,得罪了李善长、胡,被淮西派所杀。

虽然是朱元璋下令杀杨宪,但幕后却是李善长等人。

因此,杨宪被杀时,其他人,尤其是与杨宪为敌的人,都是淮西派的开国功臣。他们非但没有害怕,反而觉得皇帝英明神武,正确地杀了杨宪!

还有许多其他类似的事件。

1375年,朱元璋处死了德清公爵廖永忠。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廖永忠?

当张写《明史》时,他给出的解释是死于非法侵入。

但是这个解释显然是不靠谱的。

恐怕真正的原因是廖永忠知道的太多了。而且他也不能守口如瓶,总是唠叨个不停,抱怨朱元璋委屈了自己。当年,我做了这么大的军事贡献,带朱元璋回来杀了韩林儿。我最后有了一个侯爵。

这话他说了一遍又一遍,朱元璋忍了。但他在78年说了,这让所有人都知道了,朱元璋不得不“永久”把他关起来。

像廖永忠这样自尽的人被杀了,谁会想到兔子会为狐狸而死呢?

相反,很多人会认为他是个傻瓜。为什么皇帝不早点杀了他,留到现在?

在廖永忠被杀的同一年,刘伯温因病去世。

具体死因,我不知道。

有人认为朱元璋指示胡让御医用慢性毒药杀死刘伯温。

但这只是猜测。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是胡杀了刘伯温。

连刘伯温自己都认为胡是毒死自己的。

因此,刘伯温之死,当时人们的矛头,总是指向胡。没有人会认为这和朱元璋有什么关系。

后来有很多类似的事情。

廖永忠、刘伯温死后第二年,明初四大案件之一的“空封案”爆发。

在这次事件中,朱元璋杀了很多人。有传言说已经有几千或几万人被杀。让人恐慌。

然而,由于遇难者大多是新公务员,与开国功臣和武官制度无关。

此外,为了省事,官员预印文件的行为容易导致腐败,这本来就不合适。人们对此很反感。

所以不要看“空白印章案”,很多人被杀,但对于旁观者来说,与他们无关。我一点也感觉不到压力。

至于被谋杀的官员,他们都是没什么用的公务员。造反的能力在哪里?

“空白印章案”之后,其他很多大佬都被杀了。

1379年,左翼总理汪广洋被杀。

180年,左丞相胡,御史。建国的祖先

而和胡的死,也是为了发挥武力。

第一,攻打李善长,愤怒的李善长帮助胡扳倒。

朱元璋趁机用胡取代,取代中书省左丞相。

接着,朱元璋又找胡的茬。

胡也被杀后,朱元璋派人去请李善长。让他暂时负责审查事务。

这个操作很典型。先扇你一巴掌,再给你一把糖吃。

朱元璋虽然杀了两个宰相,但以李善长为代表的淮西派觉得他不会吃亏,自然也不会闹事。

相比之下,朱良祖是军人,属于荀贵。

但朱良祖却因受贿、枉法被杀。他活该。有谁无耻到为一个贪污枉法的官员感到惋惜?

而且朱良祖早年背叛了朱元璋,还帮助元朝伤害了常遇春。很多开国功勋一直看不起他。

他被处死了,跟随朱元璋的那群最资深的开国元勋们怕高兴晚了:皇帝的心还是向着我们濠州的老人们的,那些卖国贼,那些拍龙附凤的文人早就该被杀了。

所以“胡案”和、朱良祖之死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什么波澜。

继胡案之后,案再次爆发。

这一事件是由外交部部长助理郭桓与各省官员偷情、偷官粮引起的。被曝光后。

/p>

由于朱元璋向来痛恨官员贪污,所以这一事件也是牵连甚多。

中央层面,六部的官员,除了尚书和左右侍郎外,皆被处死;

地方上,全国各地的地主,遭到抄家破产的不计其数。

由于牵连甚多,导致很多地主怨恨极深,痛斥朝廷滥杀无辜。所以这件事给朱元璋的统治造成了一定影响。

朱元璋可谓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不过,朱元璋的政治城府极深。他见到士绅的意见极大,立即处死了审刑官,把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而由于功勋们不在被屠戮的范围内。所以“郭桓案”虽然牵连甚多,但朱元璋的统治还是很稳固。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因为“郭桓案”,促成朱元璋修改了汉字记账数字的书写。所以我们现在的手写记账汉字,便是“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而不再是传统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

“郭桓案”期间,徐达和李文忠先后去世。

坊间一直有传言,徐达和李文忠的死,是朱元璋的授意。

但这些传言,证据都不充分。

特别是徐达。他死前,与朱元璋不存在利益冲突。当时朱元璋也没有大开杀戒。朱元璋根本没有杀他的必要。

徐达病死后,朱元璋有五年没有杀人。

期间,只有常遇春的儿子常茂遭到流放,冯胜的兵权被收缴。

而常茂和冯胜被朱元璋拿下,也是因为他俩关系不好,跑到朱元璋面前相互告状,伤了朝廷体统,朱元璋不得不对他们进行惩戒。

所以这事也不会让功勋集团感到兔死狐悲。

其实,朱元璋在位的31年里,真正让新老功勋们感到兔死狐悲的,是他晚年的几次滥杀无辜。

一是1390年,朱元璋为了彻底铲除丞相制度影响,找茬弄死了以李善长为代表的十几名淮西派勋贵。(老勋贵)

二是1393年,朱元璋在朱标死后,搞出“蓝玉案”,对以蓝玉为首的太子党(新勋贵)进行的大清洗。

三是1394~1395年,估计是觉得虱子多了不嫌痒,朱元璋又无缘无故弄死了颖国公傅友德和宋国公冯胜。

经历这几次事件后,明朝开国功臣基本被杀干净。仅有汤和、耿炳文等几人幸免。

据《明史》记载,汤和去世前一年,已经病得站不起来了。朱元璋亲自慰问,与他详细叙谈家乡故旧以及这些年来创业之艰难。汤和不能对答,便只好不停地叩首。

当时的场景,就仿佛一头老牛祈求主人不要杀自己。令朱元璋见此情形,泪流不已。故而打消了杀汤和的想法。

从这则记载中,不难看出,明朝开国功臣被朱元璋是真的杀怕了,杀寒了心。

如果有条件,开国功臣们能暗中形成“统一战线”。他们之中,肯定有人会造反。

只是,就如前面说的。朱元璋有超强的控场能力,他对李善长等老勋贵下手时,兵权都被蓝玉等新勋贵掌握着。老勋贵们面对朱元璋,毫无还手之力。

新勋贵们虽掌握兵权,但因为他们与老勋贵不是一个利益团体。听说老勋贵被干掉,说不定他们还会觉得老家伙都死光了,正是自己大展拳脚的时候。

而等到蓝玉等人也被杀时,他们的兵权也被朱元璋提前剥夺了。他们面对朱元璋,也是毫无还手之力。

而剩下的人,要么是傅友德、冯胜、汤和这些老家伙,要么是盛庸等小辈。都没有反抗朱元璋的实力,也无反抗的勇气。

综上可以看出,朱元璋的大开杀戒,并不是自己冲上前,陈诉对大臣的愤怒厌恶。而是站在幕后,借势,操纵一帮人去搞倒另一派人。在整个过程中,朱元璋大多数时候,都是有理有据。

哪怕是晚年,朱元璋没理没据,莫名其妙杀了傅友德和冯胜,他也提拔了一批新人。牢牢得控制着局势。保证自己始终站在胜利的一方。

面对如此有城府有手腕的皇帝,谁敢反抗?

反抗又能有多少胜算呢?

其他网友观点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中国古代王朝的开国皇帝基本上都是马上天子,他们杀功臣,如果有人造反是不会成功的。纵观中国的历史只有开国皇帝杀功臣的,没有皇帝杀功臣造反的。即使有人造反,凭借开国皇帝的文治武功也可以粉碎叛乱。

其他网友观点

我来回答这一问题。

先说答案。如果有人造反,肯定不会成功。

为什么呢?咱们慢慢往下聊。

朱元璋诛杀功臣一共有三次。

咱们先看胡惟庸案。胡惟庸,安徽定远人,李善长老乡,1356年投奔朱元璋。此人有才又善于钻营,升迁极快。1373年被朱元璋提拔为右丞相,1377年上升为左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风光无限好。

胡惟庸这个人,有能力有才干不假,但是毛病也是突出。你看他为人豪爽,有大局观,但是实际呢,嫉贤妒能,器量狭小,容不得别人超过他。

在工作中更是独断专行,飞扬跋扈,锋芒毕露。这样做很容易得罪人,这是悄悄地给自己埋雷。

如果下面有了过失,他不请示自己就办了,而且不管什么事,都要处理得令他满意才行。

胡惟庸由于做得过火,最终导致老朱废了丞相一职,并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大兴冤狱。

老朱先把胡惟庸斩首,第二天又觉不解恨,把尸体挖出来,肢解喂狗。财产全部充公,妻妾分给军士,男性后代全部斩首,与胡惟庸关系密切的大批官员也被处死。甚至朱元璋因为上元、江宁两县百姓与胡惟庸关系密切,不分男女老幼,全部杀光。

这玩意儿,听着吓人不?老朱也太凶残了。

其实不然,在胡惟庸案中,胡氏与一些将军们的勾结,令朱元璋胆战心惊。这才是他凶残的主因。

按理来说,胡惟庸案杀了那么多人,又过了十年,这事早该了结了,想不到老朱又扒了出来。

1388年,蓝玉北征,在捕鱼儿海蒙古军队中俘获了封绩,将其押解回国。据说此人要与胡惟庸里应外合推翻朱元璋统治,又传李善长包庇此人,没有告诉老朱,结果引出来了一场屠杀。

老朱面对这子虚乌有的案子,酝酿一场屠杀。他首先审问封绩,并且拿话敲打封绩,逼其就范,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把十年的胡惟庸案,由普通“心怀不轨”上升到勾结蒙古、串通李善长等功臣谋反,老朱的屠刀在功臣们毫无心理准备下突然落下。

这个时候,老朱的心理很好理解,蓝玉北征胜利,标志着蒙古威胁解除了,同时朱元璋的儿子们也长大了,翅膀也硬了,能独当一面了,凡是他不放心的人都要杀掉。

这一案一共诛杀了三万多人。凡是与此案沾边挂拐的公侯,一律收拾。

说实在的,这些人根本没有反叛之意,只是朱元璋晚年多疑,又担心朱标懦弱,驾驭不了这些文臣武将。

当然,功臣不能都杀掉,边境不太平,留着一些人还有用,但这也是权宜之计,一旦情况有变,又将是一场血雨腥风。

但是,这事儿变化太快。

1392年4月25日,38岁的太子朱标死了,您说老朱闹心不,白白培养了那么多年,此时老朱65岁,能受得了吗?

万幸的是老朱没死了,但是有的人就不一定了。

同年九月,老朱立朱标16岁的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这个孩子长在深宫之中,性格还赶不上朱标呢,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为了保证大明江山的万无一失,我老朱还得杀人啊,那些功臣你们可别怪我啊,你们都是为朱标准备的,现在朱标没了,你们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了。

随后老朱确立了死亡名单:蓝玉、冯胜、傅友德……

蓝玉,安徽定远人,勇猛又有才略。在常遇春、徐达死后,他死了武将之首,当然也成了老朱的眼中钉。

北征之后的蓝玉,一时间忘乎所以,飞扬跋扈,眼里没谁了,但是他不知道,老朱正向他头上举刀。

1393年2月,蓝玉以“谋反”的罪名,被老朱逮捕,第三天即处死蓝玉,让所有人措手不及。

随后老朱有计划有步骤的将案件扩大化,凡是他认为对朱允炆有威胁的,他有怀疑的,一律杀掉。

这一案老朱又杀了二万多人。经过这次屠杀,功臣宿将里,只剩下了耿炳文和郭英。这直接导致了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失败。

老朱杀功臣的突然性,叫人始料不及。当你觉察出来,刀已经架到了脖子。

像第一次屠杀,胡惟庸案虽然说是冤案,但却得不到同情,这反映了人们对胡惟庸的痛恨和精神麻木。

接着第二次屠杀,属于老朱的突然袭击,文臣武将都蒙了,都想着解脱干系,哪敢造反。而且朱元璋还留下了一部分文臣武将,好言安慰,使人觉得一切都没有事了。

而第三次屠杀,也具有突然性,谁想到蓝玉能造反,逮捕第三天就被处死。老朱动作之快,使人防不胜防。

这时候老将就剩耿炳文和郭英了。他们还能造反吗?还敢造反吗?周围的一左一右都是老朱的人。老朱不杀他们,就算捡到便宜了。哪有心思造反!


<!--

图说天下

-->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27515.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