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医院见过80-90岁的男人,你能明显感觉到阳气。如果你和他们握手,你的手会永远温暖。即使你生病了,这种人也会很快康复。手脚冰凉的人,一旦住院,就会挥之不去。
为什么你满身阳气却活得很久?
我们的中医圣贤确实思考过这个问题。
明清时期,出现了温补学派。文步派的核心理论是命门理论。所谓命门,就是人体藏真阳的地方。
他们相信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太阳给予的。
春天和夏天,太阳越来越热。随着太阳越来越热,大自然欣欣向荣,草在发芽,树在茂密,小动物在鸣叫繁殖,整个世界充满了生机和繁荣。
秋冬季,太阳越来越远,天气越来越冷,大自然开始衰落。草枯了,树掉了叶子,小动物不见了,冰雪被寒冷覆盖。
这是什么意思?这说明杨琪是一切活力的源泉。阳气充沛,自然生化,生生不息,生命力越来越充沛,缺的东西长出来,弱的东西变得宏大。
人体也是如此。身体的气血就像自然界的动植物。只有当阳气炽热时,气血才能旺盛。
换句话说,阳气旺盛的人只能靠气血生化来驱动。
气血充足,当然抵抗力好,免疫力强,不容易生病,活得久。如果气血不足,体内免疫机制不够,那么一旦肿瘤细胞诞生,人就会生病甚至死亡。
那么,如何才能够补充人体阳气,让身体能够处于春天、夏天的生长状态呢?
在这里,我想推荐——干姜,一种中药。
干姜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把生姜烘干脱水,干姜就是干姜。
我们都吃过姜。生姜多汁。如果你用力挤压它,它就会流出。
但是干姜是完全干燥的,不仅没有水,而且像干柴一样。
在中医里,干姜和生姜是两种功能不同的东西,但这一种不能混用。如果混在一起,就会有笑话和烦恼。
很多人无法理解,如何去除水分,其药性会发生变化?
很简单,你可以买一些干姜,然后再买一些生姜。你可以用鼻子闻。姜闻不出什么味道,但干姜很辣,有刺鼻的香气。
一个不能用鼻子闻,另一个会让人打喷嚏。你能说它们的区别是有点水分吗?显然,随着水的蒸发,一些成分变得浓缩。
有些成分消失,这才是干姜与生姜的差别。
从临床来说,生姜,主要是走表的,表就是皮肤。我们感冒时,皮肤会发冷,这时候就用生姜,生姜走表,能够到达皮肤,温暖皮肤,祛除皮肤寒邪,缓解寒冷的感觉。所以,生姜是外感病的时候用。
而干姜,主要是走里的,它就停留在体腔里,温暖体腔里的寒冷。体腔里有啥?中焦是脾胃,上焦是心肺,所以,干姜主要温暖这些体腔脏器。
《医学衷中参西录》讲:“干姜味辛,性热,为补助上焦、中焦阳分之要药。”
我们挨着说说这些脏器虚寒的表现:
1. 肺脏虚寒,容易咳嗽气喘
相信大家一定见过很多老人咳嗽,他们一旦咳嗽起来,能咳好几分钟,憋得脸红心跳,外人见了能吓个半死。突然吐出一口痰,然后才能逐渐平稳。
中医讲望闻问切,如果有耐心观察这些痰液,你会发现这种痰绝大部分都是白色的痰,甚至里面含有气泡。
这说明什么?白色主寒啊,这种痰一般来说是属于寒痰。
因为上了年纪,老人的肺脏虚寒,缺少阳气,就像肺脏没了太阳一样。
没有了太阳,那么地上一旦有点水,就很难干,就容易积水。水越积越多,就变成痰饮。这些痰饮和空气一混合,就是泡沫痰了。
我们的肺脏了含有数亿个肺泡,如果痰饮把肺泡都给堵起来,那么肯定会憋闷、咳嗽。
《伤寒论》中有几个方子,特别擅长化解肺脏里这种寒痰,像是小青龙汤、厚朴麻黄汤,里面都有干姜。
干姜是热药,能够助阳气。
阳气一足,就像太阳出来,地上的水就会蒸发掉,慢慢变干。
只有这样,痰才会变少。
《神农本草经》里强调,干姜能够“主胸闷咳逆上气”,就是能治疗咳嗽胸闷。就是因为干姜能够助肺阳,化肺痰,痰少了,才不会咳嗽,才不会胸闷。
《医学衷中参西录》讲过一个案例:
有一个40多岁的妇女,胸中常常觉得满闷,憋得难受,每隔十天半月,就会憋喘一两天。
很多医生以为她肺里有火,于是纷纷用寒凉清热之药,结果越来越严重。
张锡纯先生给她把脉,六脉沉细,沉说明阳气不足,气血没有阳气鼓动所以沉。
于是,张锡纯先生给她断定为“心肺阳虚”。
为什么心肺阳虚会憋闷呢?
张锡纯分析说,心肺在胸腔最上面,就像是天空一样,天空因为有太阳,所以晴空万里,阳气流通。
如果心肺阳虚,就像失去太阳,那么天空就会阴暗下来,大地上的泥水无法晒干,遍地污水无法干渗而化为痰饮,痰饮日积月累,郁满肺脏,就会胸闷。堵塞气管,就会喘。
于是,张锡纯先生给这位妇女开了理饮汤(含有干姜),吃完20服药,胸中豁然开朗,再也不憋闷了。
附理饮汤:「白术12,干姜15,桂枝尖6,炙甘草6,茯苓片6,生杭芍6,桔红5,川厚朴5。」
2. 脾胃阳虚,就会胃脘胀满
说完上焦肺脏,我们再来说说脾胃。
脾胃位居中焦,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受纳,通俗点说,就是吃东西,吃进去的东西,会在胃部容纳。胃容纳起来,把食物磨碎成食糜。
脾主运化,就是说,食物里的精华、好东西,需要脾的运输,把这些精华、营养,输送到全身。
而不论是胃、还是脾,他们想要工作好,都需要阳气的协助。如果把脾胃比作一架机器,那么阳气就像是机器的电力、动力。
如果缺少阳气,脾胃都会停止运动,那么,食物无法消化,营养无法输送,全部郁结在中焦,人就会胀满,吃完饭觉得胃部撑得慌。
《医学衷中参西录》里讲过许多这样的案例,我们找一个说说。
还是一个40多岁的妇女,每天都觉得胃里堵得慌。
这个妇女还喜欢吃凉东西,但是,吃了凉东西反而更加堵闷。
不但胃部堵闷,而且还在早晨起来拉肚子。
这说明什么?虽然这个妇女喜欢吃凉东西,但这不是胃热,而是胃寒。
胃热是假象,胃寒才是本质。
因为胃中太寒,把胃中的阳气逼迫到外面,所以形成一种胃热的假象。
而早晨起来拉肚子,这是“五更泄”,是肾阳不足的表现。
也就是说,这个妇女,是脾胃虚+肾阳虚。
因为阳虚,全身器官动力不足,所以吃进去的东西不消化,都停在那里导致堵得慌。
于是,张锡纯先生给她开理饮汤,干姜用到24,还加了补肾阳的补骨脂,消食化积的鸡内金,吃了三十多服就痊愈了。
可见,脾胃阳虚,就会导致脾胃胀满,要想消除胀满,给脾胃增加一点阳气是很必须的。
3. 小肠虚寒,会腹痛
很多人都有过腹痛的经历。
腹痛,主要是肚脐附近。这里面主要是小肠。
小肠为火腑,心为火脏,两者互相表里。
心火通过经脉下温小肠,让小肠保持温暖的状态,我们有个词叫做热心肠,就是说的这种好状态。
如果吃了凉东西,或者平时体内阳气虚弱,那么小肠就会失去火的温煦,变得寒凉。
寒主凝滞,小肠里的气血会被寒气凝滞,导致气血不通。不通则痛,于是肚子痛就出现了。
这种疼痛,是绵绵而痛,不很剧烈,但是长期不愈。
4. 心阳不足,就会心衰
心衰,是一种大病。
心脏是一个泵,这个泵负责给全身供血,而这个泵所需要的能量,就是心阳。心阳充足,那么心肌收缩才有力。
如果心阳不足,那么心脏就会停跳,或者跳动无力,所射出的血就无法满足机体需要,这就是心衰,心衰的病人,手脚冰凉,嘴唇发紫。
所以,中医治疗心衰,主要就是温振心阳。
干姜、附子、炙甘草所组成的四逆汤,是治疗心衰必不可少的药材。
附子大热,就像是一个火球,能够快速温补阳气,消散寒冷。
但是,光有附子还不行,附子尽管很热,但是不持久。
如果加上干姜的辅佐,那么这个热就会持久散发。
所以我国著名中医邓铁涛老先生说,“附子无姜不热”。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28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