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和同事聊天的时候,有同事说他认同我的育儿理念,觉得我的做法很好,这让我问自己,我的育儿理念是什么?
如果非要上升到概念层面,我现在的育儿理念就是把自己放在正确的位置,扮演观察者、支持者、陪伴者的角色,鼓励他们探索自己喜欢的方向,培养他们感知幸福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俗称的“国师”母亲。
当然,我从一开始就没有学过佛教。
姐姐小时候,我也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母亲。
怀孕期间,为了良好的胎教,没有听世界名曲,没有做手工活动。
一岁之前,开始在早教机构上系统的早教课。
三岁开始英语启蒙,买了一堆英文原版绘本。
四岁时,我开始体验钢琴和芭蕾。
五岁那年,在周围人的影响下,我去了一家培训机构进行评估。没想到评价结果极其不尽如人意,于是赶紧报了班,开始了艰苦的每周训练之路,提升了七项能力。
但是费了这么大的劲,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两年,我上了一个以运动能力著称的早教班,妹妹被她散养的妹妹赶出了好几条街,不管她运动能力大还是运动能力精。
看了无数英文绘本和英文动画,没有得到说一口流利英语的“原配宝宝”,家里还剩下一堆英文绘本。
哭着练了一年琴,实在受不了每天劝一个小时练半个小时琴,所以选择放弃。后来发现孩子手指柔软无力,整体手型太小。现在10岁的手和7岁的妹妹一样大,真的不适合练琴。然而,这段经历让她对音乐产生了抗拒和恐惧。上小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她看到工作人员都很尴尬,觉得自己学不会,导致她心里虽然渴望,但一直没有勇气参加合唱团的测试。
数学培训班很失败。大人小孩一周花两个半小时上课,一个小时来回,一个小时做作业。时间被消耗了,学习成绩却没有提高,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还不清晰,让孩子对学习数学失去兴趣,加重了对困难的恐惧。
在吉瓦的日子里,我每天都生活在对孩子未来的焦虑中。当我看到试卷上触目惊心的红十字,当简单的题讲了好几遍,当孩子们还学不会,当一首古诗还磕磕绊绊两个小时,当二十个英语单词背了很久还拼错,我只能在心里哭着问上天:这么笨的孩子真的是我自己的吗?
孩子状态也不好。他们每天都很累。他们觉得没有时间玩。当他们谈论作业时,他们感到困倦,对自己没有信心。
这种变化发生在两年前的一天。和孩子聊起以后想做什么的时候,她告诉我她只想躺在家里什么都不做。
我很震惊。二年级的孩子,还没有见过广阔的世界,对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兴趣。这时我才意识到,她的内心承受着不符合她年龄的压力。
于是,我开始停下来,从拉她到跑,再到看着,给予必要的支持。
不再要求她做口算,看英文绘本,写读书笔记,不再唠叨她作业太慢太简单会出错,不再盯着她练这个练那个。
我只建议她在经常找不到作业用纸的时候用笔记本,带她选了一个喜欢的笔记本。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忘记记作业。
我只在她遇到做不到的作业时才会出现在书桌前,冷静克制,带她看题,分析题目的考点。通常,在这一点上,她能想到解决办法。
我只是在她愿意和我分享作文的时候才认真听她朗读,并毫不犹豫地为她鼓掌。
她要求看《淘气包马小跳漫画版》的时候我只给她买了全套28本,虽然我觉得这种漫画没什么营养。
我只在她想学声乐的时候和她商量,可能
渐渐地,我发现她其实很有主见,对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很积极。
她会自己安排每天的作业计划,并写下这个例子。每一个完成的作业都会打上一个勾,非常调理。笔记本背面写着让自己振作起来的话:“每天练习,加油!写作业,加油!”
为了安静地看自己喜欢的漫画书,可以每天早起半小时。
对于她喜欢的绘画和声乐,她可以在周末花两天半的时间练习。
习,每周三个小时绘画、三个小时声乐。
为了排练神话剧,她可以反复修改剧本、仔细琢磨服装、道具,花大量时间跟同学讨论细节、反复排练。
女儿的这些转变,也引发了我的思考。被别人牵着鼻子做事,和自己主动做事,积极性是天差地别的。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她在画画遇到困难时,能在发泄情绪后重振旗鼓,完全不同于当初练钢琴时的不情不愿。
家长不可能永远做孩子人生路上的鞭策者,孩子终究得找到自己内在的驱动力、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才能走得更远,更有方向感和幸福感。
从“鸡娃”到“佛系”,我并不是从对孩子充满期望到失去信心。相反的,我充分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未来通往不同的方向,因而对孩子的未来更加充满期待。
而这个方向,需要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自己寻找。我,作为一察者、支持者和陪伴者,需要做的是守住自己的界限、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耐心的陪伴。
这就是我趟过无数坑之后,形成的“育儿理念”。
您的育儿理念是什么样的呢?欢迎留言讨论。
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地址:https://www.230890.com/zhan/128924.html